文 / 子玉
战神刘裕人生中最艰苦的一战,不是讨伐桓玄,不是西征刘毅,更不是北伐,而是应对卢循大军兵临建康城下的危局,这一战,刘裕不管是意志力还是军事水平都发挥到了极致,堪称经典。
义熙六年(410)二月,在徐道覆的建议下卢循决定向东晋国都建康用兵,徐道覆说服卢循的理由是,天师道所怕的是刘裕一人,如今刘裕正在北伐,顿兵南燕广固城的坚城之下,一时难以撤军,而留守的刘毅和何无忌等人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所以,应该紧抓这个时间窗口向建康用兵,灭亡东晋,取而代之。
到那时,刘裕即使能力再强也无力回天。用徐道覆的话来说就是:“若先克建康,倾其根蒂,裕虽南还,无能为也。”
徐道覆之所以强烈建议卢循用兵又是因为,刘裕任命卢循为广州刺史只是权宜之计,等其灭掉南燕修养岁余之后一定会主动解决割据岭南的天师道,到那时,形势就是由刘裕说了算。
也就是说,徐道覆是建议卢循抓住机会解决生存危机,是以攻为守,同时,士兵们思归的情绪也完全可以利用,就像刘邦和韩信当年利用汉军思归的心理还定三秦一样,士气,是有保质期的。
对于用兵建康,徐道覆的态度是,卢循若不同意,他就带领始兴的将士直指寻阳(江西九江)。
由此可见,卢循作为天师道的统帅是没有绝对的权威的,天师道内部实际上存在卢循和徐道覆两座山头。
卢循内心里是不想用兵的,但碍于天师道内部的团结,他还是同意了徐道覆的用兵建议。但是请注意,卢循是在徐道覆的压力下才决定用兵的,这也为其之后的覆亡埋下了伏笔。
本质来说,作为统帅的决战意志一定会以能量的方式在军中传播,卢循对用兵建康都不看好,天师道的整体士气就可想而知,大概率也不会拿到一个好的结果。
在两人达成一致意见之后,天师道就兵分两路直指长江:卢循自始兴攻长沙向江陵;徐道覆则沿赣江北进,出寻阳然后直指建康。
一个是剑指长江中部,一个直接狙击下游的东晋朝廷。
当月,徐道覆攻南康、庐陵,豫章,这几个地方的守相都弃城而走。东晋州郡虚空的现实成就了徐道覆大军的破竹之势。
此时,刘裕虽然已经于二月五日攻克广固城,灭亡了南燕,但消息还尚未传到建康,所以,朝廷赶紧征召刘裕回师救援。
而刘裕呢,此时正在计划进一步攻秦,收复关中。面对建康的危局,刘裕只能仓促安排好北方人事,然后于二月十六日从广固紧急南归。
历史就是这样,在某个个体即将改变历史走向的时候总会有一个突发事件出来干涉,此时的卢循大军就破坏了刘裕进一步北伐灭亡后秦的战略计划。
面对徐道覆大军,何无忌的反应是,从寻阳率军直接迎战。但其长史邓潜之却提出了不同意见:“卢循大军此时气势正盛,又有上游顺流之势的地利,我们根本就不是其对手,最好的办法是,坚守豫章和寻阳,这样卢循就不敢贸然东下,等到对方士气衰弱之后,我们再出手。”
对于后果,邓潜之说的也很明白:“今决成败于一战,万一失利,悔将无及。”
参军殷阐也同意邓潜之的建议:“若以此众轻进,殆必有悔。”
但无忌根本就听不进去。
三月二十六日,无忌与徐道覆军在豫章遭遇,但刚一接战,晋军就大溃,无忌战死。
无忌战死的结果就是,建康朝廷大震,当时就讨论前往江北投靠刘裕的计划,只是由于徐道覆没有乘胜挺进才暂时放弃。
当月,刘裕到达下邳,为了快速回到建康,他就以船载辎重,自己率领精锐步行南下,在山阳听到何无忌战死的消息之后,又决定卷甲兼行,与十来个人先行渡江来到了京口大本营。
到了京口,刘裕就迅速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招募士兵;承诺给将士们和当年讨伐桓玄时一样的待遇;打造舰船...
从刘裕在得知建康的险情后的表现我们就可以直观的看出刘裕作为军事统帅的相关素质:决战意志坚定,根本就没有丝毫的犹豫;行动迅速,将应对敌情的一系列计划迅速落地。
战争,有时候就是敌我双方统帅的意志力和能力的博弈,刘裕在个人素质层面的表现是完胜卢循。
四月二日,刘裕到达建康,当时,江州已经陷落,青州刺史诸葛长民、兖州刺史刘藩、并州刺史刘道怜都率兵前来援助建康。
只是,刘毅为了在军功层面压刘裕一头于是就决定主动出击,根本不把刘裕劝他不要妄动的叮嘱放在心上,即使在刘裕特意派刘藩去叮嘱他,刘毅也坚决不听。当时,刘毅将刘裕的书信仍在地上,直接率领二万将士就从姑孰出发,迎击卢循军。
当时,卢循军已经攻克桂阳、零陵、巴陵等地方,在谋划进一步用兵江陵时,徐道覆却在刘毅大军的压力下请求卢循与其合兵以对付刘毅。
于是,卢循就从巴陵撤军,东下寻阳与徐道覆合兵。徐、卢合兵的结果就是,大败刘毅于桑洛州,当时,刘毅是仅仅带着百十人逃归建康的。刘裕赖以应对危机的一支生力军就这样白白被刘毅葬送。
晋军桑洛州之败完全可以看做东晋内部权力斗争在战场上的显化,刘毅想在权力层面力压刘裕因而仓促出兵导致大败。同时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东晋此时只有集中所有的资源才能应对卢循大军。
卢循率军倾巢而来 图源/网络
另外,姑孰的战略地位也是世所共知,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里记载:“府控据江山,密迩畿邑。自上游来者,则梁山当其要害;自横江渡者,则采石扼其咽喉。金陵有事,姑孰为必争之地。”
为什么王敦作乱和桓温专权时都选择坐镇姑孰,原因就在这里。如今,姑孰已失,建康的大门已经向卢循大军敞开。
此时,卢循已经基本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但其性格弱点却在此时又暴露无遗,其在听闻刘裕已经回到建康的消息之后是大惊失色,直接就想放弃用兵建康的计划,退守寻阳,然后攻取江陵,准备以荆州和江州来和下游的建康长期对峙。
要知道,建康朝廷在得知刘毅战败之后局面已经失控,此时是攻克建康的最佳时机。但卢循却再次与徐道覆意见相左,两人争执了好几天,卢循才勉强同意了徐道覆的计划,继续东下。
只是,这几日的犹豫却已经给了刘裕准备的时间,使其初步构建了建康城的防御体系。
由此可见,作为统帅的卢循不仅短视、安于现状,更是存在做事优柔寡断的性格弱点。而人的命运又往往是被其性格所决定的,所以,卢循的败局在这一刻其实就已经注定。
此时建康城中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虽然北伐晋军陆陆续续回到了建康,但大部分都是伤员,能打仗的也仅仅只有不到一千人,而卢循却是有十万之众,其兵势是舟师百里不绝,楼船高十二丈,双方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
此时,孟昶和诸葛长民在绝望情绪的刺激下竟然建议迁都江北,他们没有说出口的话是,此次的危机完全是刘裕贸然北伐所导致的,以迁都表示对刘裕的不满。但刘裕却是坚决反对,表示:“若一旦迁动,便自土崩瓦解,江北亦岂可得至!”
即使到了江北,也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已,避免不了覆亡的命运。
此时的刘裕不仅面对外部的军事压力,更是得应付内部的政治压力,这是刘裕自执掌东晋朝政之后面临的最大挑战,跨过去了,其对朝廷的控驭力更强,跨不过去的话,就只能作为历史的过客被史书一笔带过。
好在龙骧将军虞丘进和中兵参军王仲德等人是支持刘裕的,刘裕尚能应付建康城中的政治压力。
只是,孟昶却在绝望之下直接自杀,此举再一次加大了刘裕的政治压力。虽然孟昶确实脆弱、糊涂,但东晋当时所面临的危局也由此可见。
当时,刘裕甚至是以不惜身死的决心进行表态才算暂时稳定住了局面:“若厄运必至,我当横尸庙门,遂其由来许国之心。”
五月十四日,卢循兵至淮口,刘裕以琅琊王司马德文都督宫城诸军事,屯中堂皇,以参军刘粹辅佐只有四岁的儿子刘义隆坐镇京口,自己则屯兵石头。
此时,建康城的兵力都集中在石头,之所以如此安排又是因为,刘裕认为,晋军兵力有限,如果分兵把守,结果只能是,哪里都守不住,还不如屯兵一处集中优势兵力在局部战场上创造胜利以改变战争之全局。
刘裕对战局的判断是:“贼若于新亭直进,其锋不可当,宜自回避。胜负之事未可量也。若回泊西岸,此成禽耳。”
此时,卢循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分兵几处,同时对建康城发起强攻,这样,就能轻易突破晋军防守薄弱的地方,因为,晋军主力都在石头。
只是,卢循此时却选择按兵不动。面对卢循的找死做法,徐道覆是仰天长叹:“我终为卢公所误,事必无成。使我得为英雄驱驰,天下不足定也!”
徐道覆的综合素质完全在卢循之上 图源/剧照
一个军政集团最怕的就是,领头羊无能从而连累三军,卢循就是典型。相比卢循,徐道覆的能力和意志力各方面素质都在卢循之上,但他却只是卢循的下属,不能指挥全局。
未能遇见明主是徐道覆最大的悲哀。
只是,当刘裕望见卢循率军向着新亭虚晃一枪时还是瞬时脸色大变,直到对方回泊蔡州,刘裕才放下心来。
最终,卢循还是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向徐道覆坦白:“师老矣,不如还寻阳,并力取荆州,据天下三分之二,徐更与建康争卫耳。”
卢循想的永远只是据有长江上游以和下游的扬州形成对峙之势。这也就解释了卢循为什么具备兵力优势但却在建康城下毫无收获的根本原因。
也就是说,此次出兵,卢循已经达到了其内心的期望值,拿下了荆、江二州,剩下的事就是巩固已得成果。其战略短视由此可见。
卢循不知道的是,战争中凡是主动进攻的一方中途撤退,必然会导致之前积累的士气转移到敌方身上,此时,己方要想保住此前的成果也是一件难事。卢循接下来的遭遇很快就将验证这个理论。
七月十五日,卢循正式率军从蔡州还军寻阳。其最终的败局也在这一刻被决定。
卢循撤军之后,刘裕在安排辅国将军王仲德、广州太守刘钟、河间内史蒯恩、中军咨议参军孟怀玉追击之外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派遣建威将军孙处和振威将军沈田子率领水军走海道袭击卢循的老巢番禺(广州)。当时,刘裕非常自信地对两人说:“大军十二月之交,必破妖虏,卿至时先倾其巢窟,使彼走无所归。”
刘裕已经精准地计算好了卢循失败的具体时间。什么叫战略自信,这就是。而且,走海路袭击番禺这个计划到底有多大胆,大家可以自行在地图上看一下路线(从南京到广州)。
但这种大胆的计划能出自刘裕之手也属正常。在刘裕的认知中,让卢循回到番禺,只会再次回归战前的局势,解决卢循势力的周期则肯定会被拉长,既然迟早是要解决,还不如趁热打铁,以晋军大胜之后的强大势能彻底解决之。
等于说是,刘裕在解决生存危机之后还要彻底地解决卢循的天师道势力,由被动的应战切换为主动出击,将解决番禺问题的周期提前。
这是一种强者心态,历史上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同时,荆州也不太平,因为,蜀王谯纵此时也以桓谦为荆州刺史,谯道福为梁州刺史共率领两万将士进攻江陵。桓氏家族在荆州经营日久,桓谦此来必会造成荆州人心的震动。
而后秦国主姚兴也派前将军苟林率领骑兵协助蜀兵攻晋,作为荆州刺史的刘道规此时确实是压力山大。
江陵当时的形势到底有多危急,在桓谦屯兵枝江的情况下江陵城内的士民都想做桓谦的内应,可见谯纵这张牌打得确实是精准。
刘道规为了稳定人心直接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江陵城的大门敞开了一夜,并且放出话去:“凡是想投奔桓谦的人现在可以离开,我带的这些人足以应付外敌。”
其大胆的做法和超稳的心态马上就征服了江陵城的人心,于是,众咸惮服,莫有去者。
什么是个人魅力,这就是。
刘道规是刘裕最优秀的弟弟 图源/剧照
随后,道规更是在雍州刺史鲁宗之率兵来救情势不明的情况下单骑去见鲁宗之,再次征服了人心。完了,道规就率军水陆并进进攻桓谦,两军大战于枝江,桓谦大败,被道规追上斩杀。接着,道规又进攻秦将苟林,败之。
在搞定桓谦和苟林之后,道规又做了一件让大家无比佩服的事情,他一把火将江陵城内的人和桓谦之前交流的书信全部给烧了,表示和往事割裂的决心。这一着更让江陵城内的人对其佩服得是五体投地。
战争的逻辑是,主帅的个人魅力往往也能转化成战斗力。刘道规不仅军事水平过硬,其更是一个水平一流的政治家。
可见,东晋此次的危机完全是依赖刘裕兄弟才转危为安:刘裕稳定了扬州、刘道规稳定了荆州。
九月,鄱阳太守虞丘进屡破卢循军,进据豫章,断了卢循大军的粮道。十月,刘裕率领兖州刺史刘藩、宁朔檀韶和冠军将军刘敬宣等人进击卢循。
此时,徐道覆率领的进攻江陵的部队也被刘道规打败,被斩首万余级,道覆是单舸逃离战场的。
荆州人为什么给刘道规卖命,就是感念他不追究此前交通桓谦的事。
十一月十二日,孙处等人走海路到达番禺城下,当天就攻克了番禺城,断了卢循的归路。
十二月二日,刘裕又在雷池大败卢循军,卢循走还寻阳。十八日,刘裕率军又和卢循打了一仗,叛军被杀、投水而死的人高达数万人。经此惨败,卢循率残兵退还番禺,徐道覆则回了始兴。
不过,两人都已经成为穷寇,刘裕肯定不会轻易放过他们。义熙七年(411)二月五日,孟怀玉攻克始兴,斩徐道覆。
这里不得不替徐道覆小小的惋惜一下,其确实是个人才,但只可惜摊上了卢循这么个胸无大志又没有决断力的人。
卢、徐被大败的时间点和刘裕此前的预估完全一样,这再次验证了刘裕在军事层面的超能力。
卢循呢,虽然围了番禺城,但还是在四月份的时候被晋军援军沈田子部大败于城下,斩首万余人。遭遇惨败,卢循只能亡命,但却被孙处和沈田子死追不放,连续被大败于苍梧、郁林、宁浦等地。
最终,卢循这个亡寇被交州刺史杜慧度逼得跳水自杀,被打捞上来后斩首将首级送往了建康。
至此,作乱长达十六个月的卢循之乱被彻底平定。
只能说,东晋虽然此时不堪一击,但卢循和徐道覆遇到的却是刘裕兄弟这样的强悍对手,失败是肯定的。
而刘裕也凭借平定卢循之乱的军功进一步奠定了其在东晋朝廷的绝对地位。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看刘裕打仗,就跟现在看爽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