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苏察哈尔灿的文章

该组照片为1947年6月23日北平特别市端午节的真实照片。
图一:街边卖粽子的小贩和买粽子的妇女。
图二:正在剥粽子的妇女。
图三:正在学习包粽子的妇女。
图四:在地上包粽子的妇女们。
图五:在小摊上吃东西的小朋友。
图六:在家门口贴辟邪的画纸。
图七:在屋檐艾草底下女孩。
图八:吃粽子的女孩。
图九:吃粽子的两个小朋友。
图十:头戴发夹的女孩。
图十一:在屋檐下准备挂艾草和菖蒲的老人和女孩。
图十二:老人在贴驱邪的画像。
图十三:两个小朋友在玩耍。
图十四:手拿粽子的小姑娘。
图十五:在艾草下的妇女。
图

该组照片为1937年8月—11月美国摄影师海岚·里昂镜头下的淞沪会战的真实照片。
这批照片的发现及公布于世,彻底填补了国内在此领域的档案空白,同时也得以将八百壮士这段珍贵的抗战历史完整记录。
也才能让电影《八佰》能够还原当时惨烈而鼓舞人心的时刻。
而这组照片的拍摄者,是一位名叫海岚·里昂的传奇人物。海岚·里昂,在当时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代,是一位特技演员,能驾驶和维修飞机,这种人才在当时航空业刚刚从零起步的中国极为难得。
1934年1月,张学良买了两架飞机,到货时,大家都傻了眼,因为为了方便运输,飞机是以零部

该组照片为1932年—1949年儿童节的真实照片。
1932年国府正式颁布确立每年4月4日为儿童节,也称“双四节”,设立儿童节的目的是“唤起社会注意爱护儿童,引起儿童爱群爱国爱家庭”。教育部还颁发了《儿童节纪念办法》,详细规定了儿童节的活动内容和形式。除了学校、社会要开纪念大会,举行儿童健康比赛、儿童文艺展览会等。更形成了“放风筝、打棒、踢毽子、制作桃花糕”的民间习俗。历史珍贵照片

该组照片为1935年4月3日上海市第一届新生活集团婚礼的真实照片。
1935年4月3日,上海市政府在市政府礼堂举行了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典礼,共有57对新人参加。这场盛大的婚礼是为了响应政府“新生活运动”号召而策划,摈弃了传统婚礼的繁文缛节和铺张浪费,去繁从简,却又不失隆重,很受瞩目。参加婚礼的一对对新人一律统一着装,新郎身穿蓝袍黑褂,新娘身着旗袍,头披婚纱,手捧鲜花,可谓中西合壁。时任上海市市长吴铁城为新人证婚,正式宣布57对新人成为合法夫妻。集体婚礼当天引来大批市民观摩,媒体记者也纷纷到场,场面十分热闹

该组照片为1936年上海亨利路55号·圣母大教堂的真实照片。
1865年俄侨进入上海,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俄侨达到15000~20000人。时任主教的西蒙决定将计划的新主教座堂献给圣母,故命名为“圣母大教堂”。
“圣母大堂”于1933年进行奠基,1936年建成,坐落于亨利路55号(今新乐路襄阳北路口),为上海东正教会教区主教座堂。设计者是著名的俄侨建筑师、画家利雅科夫 · 利霍诺斯。设计师以诺夫哥罗德的圣索菲亚教堂为摹本,形成五座穹顶的造型。圣母大堂占地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南北长约25米,东西长约15

该组照片为1930年代上海最早的汽车加油站的真实照片。
1843年上海开埠后石油作为能源和燃料商品渐渐进入。美国的美孚洋行、英国的亚细亚火油公司相继来沪设立办事处推销以煤油为主的石油产品。1901年上海马路上第一次出现了由匈牙利人运进的两辆小汽车。随着汽车的日益增多,上海街头开始出现加油站,随时给过往车辆补充燃料。美孚洋行于1924年在自己公司所在地广东路94号北侧四川路111号开设了上海的第一个加油站(也是中国的第一个加油站)。美孚加油站很小,只有两个小油罐,一台手摇加油泵和约15平方米的营业室。那个矗立

该组照片为1930年代上海最早的双层公共汽车的真实照片。
30年代上海人口增长迅速,原有交通车辆已有人满之患。中国公共汽车公司开始行驶专线快车,并参照欧美各国大都市,准备在上海运营双层公共汽车。1934年4月1日,中国公共汽车公司从英国史蒂文森厂引进13辆双层公共汽车,加入最繁忙的“1路”线路营运。第一辆双层公共汽车车牌为10132号,自兆丰公园驶出,经静安寺路、南京路,绕过华懋(和平)饭店,开往虹口公园,全程历时1小时。上层车票要高于下层,全线车资40分。上层设38席,下层设32席,并另有立位 12个。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