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祭就是夏天举办的一些活动或节日祭典,也是日本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下旬,里面包括烟火大会等,还有其他的活动。夏日祭在这天政府会举办祭典游行,政府及其民间的社团会举行很多表演,人们装上漂亮的和服浴衣,上街逛街,买东西,参加娱乐活动(也就是中国所说的游园);周边的店面在这天也会装饰一新,开展各种特别活动。这种庙会的原始习俗原先来自中国,后来传到日本,结合日本的本土文化,就有了今天各种各样的祭典活动,逐渐形成了日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
日本的夏日祭实际上是苯教节、中元节或鬼节。改性后,表面似乎没有太多敏感争议;然而,这就是文化入侵的微妙之处。人们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它,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夏日祭,是一种日本的传统祭典,何为祭典?仪式与意识形态、文化甚至当地信仰有关。然而,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把它嫁接在什么漫展上,实际上正在改变观念。在中国,穿着日本和服,用日本灯笼庆祝日本鬼节;这一幕让人想起了一首古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夏日祭在日本叫“夏祭り”,是佛教节日盂兰盆节的附属祭祀活动。这个盂兰盆节,实际上就是“中元节”,即咱们中国人常说的“鬼节”,阴历7月15日。原本,中国传统民俗中,有三个特别被重视的节日——上元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中元节(七月十五盂兰盆节)﹑下元节(十月十五,祭祖活动)合称三元。从民国开始,中元节和下元节因为带着“封建迷信”色彩,被认作了需要摈弃的“落后民俗”,渐渐地不再被重视,只保留了正月十五这么个热闹吉利的“元宵节”。相反,吸收了中华文化的日本人,则把盂兰盆节延续了下来,并结合他们的本土元素,形成了一个仅次于元旦的重要节日。
近代日本在明治维新中,为了赶紧“脱亚入欧”,日本政府直接废除了源于中国的农历,不再过春节,而改过公历的元旦,处处效仿“西洋人”。这导致,原本根据农历推算的七月十五盂兰盆节,也陷入了混乱。之后的日本人再过盂兰盆节,就比较迷茫了,只得将其定为了公历的8月13-15日之间。而这之前,就是非常热闹的“夏日祭”。盂兰盆节前后,日本企事业单位和学校都会放假一到两周(他们称为“盆休”),很多日本“打工人”都在选择利用这个长假返乡团聚祭祖。这时候的日本交通干道们都会十分繁忙拥挤,类似于中国的春运。
而这个“夏日祭”,则更像是日本人为过节搞“预热”的民俗庙会。在古代的日本,源于民间的“夏日祭”,最初用来祈求即将到来的秋季能够大丰收,后来又加入了消灾祈福、祭祀死者的意义。在等级森严的日本,夏日祭是个罕见的,不分高低贵贱,全民都能参加的盛会,甚至连幕府将军都会亲自来“视察”。
夏日祭的地点,基本都是以寺庙、神社为中心,有唱歌、跳舞、戏曲、灯车游行、游园活动等等,沿街都是卖小吃和纪念品的摊位,一些过来逛的人,还会穿着花花绿绿的和服。因此,这个所谓的“夏日祭”(日本写作“夏祭り”)虽然有个汉字的“祭”,但翻译成中文的话,直接叫它——夏天的庙会,其实更为贴切。而其中,最触动咱们民族感情的,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既可庆生,又可拜鬼的“阿波舞”。
“阿波舞”起源于日本战国后期,相传,是16世纪末,德岛藩第一代藩主蜂须贺家政为庆祝德岛城的完工,在城内举办宴会上,欢乐的人们在喝醉之时,扯掉衣服,即兴跳起了舞。另外一种说法是,这源于古代的日本四国地区。当地渔民们用它来给淹死的同乡们招魂引魂、使其能够在盂兰盆节期间回家接受后人供养的舞蹈。无论是欢乐饮酒后的即兴发挥,还是悲伤的招魂之舞,这种在咱们看来似乎非常怪异,毫无美感的动作,却深受广大日本民众的喜爱,体验过人的都说“好”,逐渐成为了日本民间的一种喜闻乐见的集体舞蹈。再后来,因为跳这个舞的男子,很多时候都只穿一条“兜裆布”,被幕府将军见着后,认为十分不雅,曾一度下了禁令,甚至还出现过因为地方藩主偷偷在家跳“阿波舞”而遭到处罚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