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Shing-Tung Yau),原籍广东省蕉岭县,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同年随父母移居香港,美籍华人,国际知名数学家,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香港科学院名誉院士。
丘成桐出身于一个书香家庭,他的母亲是梅城最后一位秀才的女儿,父亲也是做学问的哲学家。丘成桐从小就被父亲要求背诵古文,像《论语》等。他父亲尤其喜爱陶渊明,因此为人处世都很清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
丘成桐解决了卡拉比猜想后,在学界发生了很大的震动。甚至有著名企业开出高出教授十倍收入的薪酬,来邀请他,却都让丘成桐拒绝。
他说自己的父亲最喜欢陶渊明,可同样我们也能从他身上看到陶渊明的品质。无论是丘成桐还是他的学生,都是华尔街邀约的对象,他本人却不曾理会这些。“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安能使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归。”用这几句话形容丘成桐或许并不为过。
丘成桐并不渴望物质的富裕,却衷心于做学问。即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仍然对学问存在深深的敬意。学问是永无止境的,他想要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科学事业当中去。
作为一名美籍华侨,虽然丘成桐自己的国籍并不是中国,但仍把中国视作自己的根本。他说:“我期待中国能够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丘成桐囊括了维布伦几何奖(1981)、菲尔兹奖(1982)、麦克阿瑟奖(1985)、克拉福德奖(1994)、美国国家科学奖(1997)、沃尔夫数学奖(2010)、马塞尔·格罗斯曼奖(2018)等奖项。他是第一位获得国际数学界最高奖项菲尔兹奖的华人,也是继陈省身后第二位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的华人。
丘成桐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等,是几何分析学科的奠基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是物理学中弦理论的基本概念,对微分几何和数学物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