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承兑汇票就是一种金融手段。企业缺乏现金时,以其信用向银行贷款,银行以承诺期限兑现的形式放贷,不动用实际资金。
这个票据在使用过程中有两种兑现方式
1、到期兑现;兑现的是票面的全额。
2、未到期贴息兑现;承担了利息损失之后打折兑现。
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指的是第一种情况。
这个名词不是指某一种或某一张汇票,而是指银行承兑这种金融现象当中的一个票据状态。 通常,承兑汇票在承兑期限内会多次转手,不打算转手的就会贴现了。因此,未贴现承兑汇票的总量增大,表明社会贷款需求增加,显示经济形式向好。
同业银行资产还包括企业间资产,而企业间资产拉低了同业银行市场的高信用度。因此,某资深中国银行家认为理财产品是庞氏骗局。美林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中的信贷风险得到了公认,那么银行风险加权资产的增长率可能在9%左右;而潜在不良贷款率将升至风险加权资产的5%—6%。也就是说,必须加强对同业银行资产质量的监管和清理。
“三小一短”银行承兑汇票的基本特点
(一)市场规模大,增长速度快
至2019年12月末,银行承兑汇票承兑未到期余额10.89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36万亿元,增长14.27%。贴现未到期余额7.5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49万亿元,增长24.63%。已承兑未贴现余额3.35 万亿元,较年初增加 0.87万亿元,增长35.08%。三者分别比同期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快1.97、12.33 和22.78个百分点。
(二)小企业持有比重大,市场流动性不高
据统计,当前企业持有的银行承兑汇票中有意融资但难以贴现的票据占比约为20%-40%,绝对数量在0.67 亿元至1.34 亿元之间,这部分票据主要是“三小一短”银行承兑汇票。这表明虽然银行信用已经附着在票据上,但企业的有效融资需求仍未得到较好满足。
(三)上海票交所为票据交易提供强大平台
作为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市场,2016年12月8日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全新的“票交所时代”。票交所的成立不但解决长期困扰市场的“克隆”票据难题,同时票据集中交易具有敏感的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为票据产品定价提供客观公正依据,而且便于将分散的“三小一短”票据汇聚起来,形成规模优势,为创新产品和更好服务参与主体提供强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