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赴温州调查了解到,就在温州中小企业觉得“差钱”时,温州民间资本却因各种原因从外地撤回,流露出“有钱没地方花”的焦虑。温州发改委政策研究人士表示,这种矛盾是由于目前温州产业基础薄弱、要素支撑不足造成的。“去制造业”、“产业空心化”现象较严重,对温州市“十二五”产业升级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与此同时,充足的民间流动资本显得迷茫躁动。如何使企业和民间资本形成良性互动,是值得温州市政府深入研究的课题。
制约发展因素多
产业投资信心不足
虽然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后,产业基础却始终呈现“低端、分散、弱小”的面貌,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竞争优势。对此,温州发改委政策研究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现得忧心忡忡。
对温州众多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制约其发展的诸多因素首先是劳动力短缺。据一位受托招工的人士介绍,今年年初温州当地一家大型服装厂要招1000名工人,虽然提供的工资不算低,最终只招到了100人。无独有偶,另一家牛仔裤厂原计划招募400名工人,最终同样只招到了100人。在订单饱和的情况下,生产能力却严重不足。该人士认为,目前,温州许多企业停工半停工的真正原因是劳动力短缺,而非市场需求不旺。
汇率改革之后,人民币升值进入加速通道,成为出口型企业又一大困扰。温州市经贸委监测显示,今年前3个月,该市眼镜、打火机、制笔、锁具等35家出口导向型企业销售产值同比下降7%,利润同比下降30%左右。同时,这些企业订单金额出现减少趋势,单笔订单平均金额比上年同期下降的占订单总数的16.7%。这些企业中亏损的占1/4多,仅三成企业利润保持增长。行业平均利润率为3.1%,利润率超过5%的企业还不到10家。
此外,在温州企业中,外贸出口型企业占4成,随着近年来“反倾销”“特保”案件数量增加,贸易壁垒也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温州企业家做实业的意愿已经越来越低。
从2003年起,温州市企业家对实体经济扩大再生产就产生了严重的信心不足。更多的将实业当作融资平台并借力民间借贷,参与资源性商品、房地产炒作。许多老板手中的资本翻了数倍,而其手中的企业仍维持着多年前的规模,形成了所谓的“产业空心化”。
资源有限
地方产业环境欠理想
温州市发改委人士透露,除了企业主本身的信心不足,温州市的产业发展环境不理想是造成目前“产业空心”的关键因素。首先温州市工业用地较少,缺口达到4万亩;其次,成本较高,以工业开发区的用地为例,目前政府拍卖价位为65万元/亩,尽管价格不低,还有大量企业拿不到地,经过市场炒作后可达到240万元/亩。因此经营者更多注意力放在了炒地而不是盖厂房。而有心继续做实业的企业也在金融危机期间陆续外迁,当时的比例高达12%。
此外,尽管温州市近年来分别进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国家级战略规划,但在温州市经济研究人士看来,温州只是处于相关规划的辐射地带,能够得到的资源有限,很难真正起到推动温州市大规模产业升级的作用。温州市目前也在做一些工作,试图搭建新兴产业项目与温州资本之间的桥梁,希望温州资本能够服务于本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
民间资本形态复杂
缺少投资方向
尽管产业发展情况不佳,不过由于早前的积累加上多年的运作,温州民间资本的实力却很强大。记者从温州市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了解到,去年,温州地区与银行发生关系的资金超过5300亿元,民间借贷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金融行业从温州汇离的利润高达128亿元。目前温州民间资本规模在6000—8000亿元。随着国家对资源性商品进行的整合以及对楼市调控力度的加大,近期从外地回到温州的民间资本还在不断增多。
据了解,温州民间资本形态复杂。其中的一部分集中于在外炒房、炒资源;另一部分则进入社会融资、私募基金等。据统计,温州市约有400多家投资担保机构,还有上千家民间借贷机构。由于国家采取货币紧缩政策,中小企业只得通过民间借贷融资。民间利率近几个月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除了丽水市外,温州市已经是浙江省民间借贷利率最高的地区。
民间借贷存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不仅存在企业间关联交易、违法拆借、随意提高利率等现象,最重要的是过高的利息最终可能导致借钱企业资金断链,从而牵连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对民间借贷行业来说,由于中小企业长期处于低利润率水平,风险也在增大。长期以来,温州的银行都保持了较好的风险控制纪录,正是因为活跃的民间借贷市场替银行承担了一定的风险。然而一旦失控,其危害性不可小觑。
“况且不可能所有的民间资本都从事社会借贷。”了解温州经济的人士表示,目前,有大量的温州民间资本因缺少投资方向而充满了贬值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