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读作héng。此字初文始见于西周金文,其本义一般认为是绑在牛角上以防触人的横木,引申为车辕头上的横木,也代指车。又有平、对等之意。以秤称重时,只有两端重量相等,秤杆才能平衡。“衡”由此又引申为称重,又引申为平衡、评定之意。
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物体的统称。计量长短用的器具称为度,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因地域和国情不同计量统计方式不同。传说黄帝“设五量”,“少昊同度量,调律吕”。度量衡单位最初都与人体相关:“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
据古书记载,黄帝创立了度、量、衡、里、数五个量。舜出巡协调各部落氏族的日月和四时季节,统一音律和度量衡。夏禹以自己的身长、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的标准。据《夏书•五字歌》《管子•杨权》《管子七法篇》等古书记载,夏代已经有了度量衡器具。商、周均建有度量衡制度。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同时制发了成套的权衡和容器标准器,秦朝统一的度量衡制沿用了2000多年,形成了中国古代计量单位制独特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