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罪是否包括免除刑事责任

2024-08-31 00:50:50

免除刑事责任与无罪判决的区别在于依据法律和适用条件不同。免除刑事责任依据《刑法》第三十七条,要求犯罪情节轻微且不需要判处刑罚。无罪判决则依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要求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且根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或无罪。证据不足时,应作出无罪判决。

法律分析

免除刑事责任不是无罪。免于刑事处罚和无罪的区别如下:

一、两者所依据的法律不同

免予刑事处罚所依据的是《刑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而无罪判决所依据的是《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的规定。

二、两者的所适用的条件不同

《刑法》第三十七条,免予刑事处罚要符合两个条件:

一是犯罪情节轻微。

二是不需要判处刑罚。

只有当两个条件同时符合时,才能适用免予刑事处罚。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规定:

(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

(二)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

(三)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即当法律规定为无罪的和证据不足的应当作无罪判决。

拓展延伸

无罪判决是否意味着完全免除刑事责任?

无罪判决并不意味着完全免除刑事责任。虽然被判无罪意味着法院未能确定被告人有罪,但这并不排除其他可能的后果。在某些情况下,即使被判无罪,被告人仍可能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例如,如果被告人被判无罪但被认定有过失行为,法院可能会判决其承担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此外,即使被告人被判无罪,他们也可能面临社会声誉受损、经济损失以及法律程序中的不便等后果。因此,无罪判决并非意味着完全免除刑事责任,而是指法院未能确定被告人有罪的判决结果。

结语

无罪判决并非完全免除刑事责任。被判无罪意味着法院未能确定被告人有罪,但并不排除其他可能的后果。即使被判无罪,被告人仍可能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如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此外,社会声誉受损、经济损失和法律程序中的不便等后果也可能存在。因此,无罪判决只是法院未能确定被告人有罪的判决结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分则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二对行驶中的公共交通工具的驾驶人员使用暴力或者抢控驾驶操纵装置,干扰公共交通工具正常行驶,危及公共安全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前款规定的驾驶人员在行驶的公共交通工具上擅离职守,与他人互殴或者殴打他人,危及公共安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总则第二章犯罪第一节犯罪和刑事责任第十八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五章证据第七十五条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因在侦查过程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公安机关应当采取以下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

(一)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通讯方式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

(二)禁止特定的人员接触被保护人;

(三)对被保护人的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

(四)将被保护人带到安全场所保护;

(五)变更被保护人的住所和姓名;

(六)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

证人、鉴定人、被害人认为因在侦查过程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向公安机关请求予以保护,公安机关经审查认为符合前款规定的条件,确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的,应当采取上述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

公安机关依法采取保护措施,可以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配合。

案件移送审查起诉时,应当将采取保护措施的相关情况一并移交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