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秋季养生知识

2024-08-30 19:31:13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秋季养生5大要点,助你远离秋乏,安然入冬!

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顺时养生”。正如《灵枢·本神》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

秋季是夏季到冬季的过渡季节。俗话说“一层秋雨一层凉”,夏季的炎热逐渐退去,秋高气爽,风高物燥。此时养生的总原则是“秋冬养阴”。只有顺应秋季节气的特点,才能保证旺盛的精力与活力。

1.秋季养“收”,亘古绵长

《素问·四气调神论》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这里“秋三月”是指从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至立冬的前一日。《黄帝内经》指出,秋季3个月是从容平定的季节,天气渐寒,地气清肃。人们应早些睡,早些起,可以鸡的作息为标准。精神必须安静,不急不躁,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平和。不使意志外驰,使肺气清和均匀。这样才能适应秋气,调养好“收”气。

《管子》云:“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句中“收”字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指时至金秋,万物成熟,果实累累,是收获的季节;二是指秋季千树落英,万花凋零,是敛肃的季节。从气候特点来看,初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气候特点表现为温度仍然较高,故有“秋老虎”之说。但白露之后,北方寒气逐渐南下,秋风瑟瑟,气候逐渐由热转寒,早晚温差较大,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此时,秋季养生必须注意保养内存之阳气,凡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调摄皆须遵循“收”的原则。

秋季中医「三理」养生法

来了,天气转凉,气温适宜,是个的好时候,早在我国古代侧重生理;近代主要讲生理和心理养生;当代则特别强调生理、心理和哲理养生。这“三理”养生,反映了养生不同层次的三种效应观。下面来了解“三理”养生吧!

第一层是生理养生

古人养生,注重四道:一是动养之道,就是适度,可活动筋骨,疏通气血;二是静养之道,就是适当休息,可减少消耗,怡神健体;三是食养之道,就是均衡营养,可使饮食有节,二便通畅;四是居养之道,就是起居有常,可使精神愉快、情绪安定。

守此四者,如能“不妄作劳”、慎房事、节情欲、避外邪、重内调,辅以必要的自我和药物治疗,则可以“健康长寿,度百岁乃去”。今天看来,这种单纯生理养生,可说是浅层次的养生。

第二层是心理养生

一是调摄情志,二要修养德行。因为人的情志活动和道德修养,对人的关系极大。

所谓“情志”,就是所说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精神因素,是人受外在环境各种***所引起的反映。既是生理反映,也是心理反映。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但过于激烈或持久,或自身过于敏感,都会导致。

所谓“德行”,就是道德行为。调摄情志,修养德行是保健养生统摄全局的第一。这种心理养生可以说是深层次的保健养生。

第三层是哲理养生

所谓“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规律和一分为二的观点。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的“六然”、“四看”保健养生观就是符合这一观点的。

所谓“六然”就是“自处超然”,超凡脱俗,超然达观;“处人蔼然”,与人为善,和蔼相亲;“无事澄然”,澄然明志,宁静致远;“处事断然”,不优柔寡断;“得意淡然”,不居功自傲,忘其所以;“失意泰然”,不灰心丧志,轻装奋进。

所谓“四看”,就是“大事难事看担当”,能担当得起;“逆境顺境看襟怀”,能承受得了;“临喜临怒看涵养”,能宠辱不惊;“群行群止看识见”,能去留无意。这样才能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耻”,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上述“三理”养生,其重点、方法会有生理、心理、哲理和浅、深、高三个层次的不同,但其基本方法并不矛盾,而其效应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强自身健康,延年益寿。

秋季养生10要点

1、健康饮食

秋季膳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年老胃弱者,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此外,还应多吃一些酸味果蔬,少吃辛辣***食品,这对护肝益肺是大有好处的。

2、脾胃

立秋之后应尽量少吃寒凉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谨慎。夏秋之交,脾胃应侧重于清热、健脾,,多吃熟、温软开胃,易消化食物。少吃辛辣***油腻类食物,秋季一定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3、预防秋乏

俗语说的好“春困秋乏”。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常表现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防秋乏的最好办法就是适当地进行,但要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亦可防秋乏。

4、预防秋燥

秋天雨水较少,天气干爽,人体容易虚火上延出现“秋燥”,认为,燥易伤肺,秋气与人体的肺脏相通,肺气太强,容易导致身体的津液不足,出现诸如津亏液少的“干燥症”,比如皮肤干燥,多有咳嗽。防秋燥,重在饮食调理,适当的选食一些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比如梨、甘蔗、荸荠、百合、银耳等。

5、预防感冒

增多,预防感冒,首先要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服,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其次室内的空调温度不要过低,一般在25℃~27℃最好。秋季是疾的高发期,遇到疾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情。

6、早起早睡

早睡以顺应***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近代研究表明,秋天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起床前适当多躺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形成也有重要意义。

7、加强

秋天气候渐冷,衣服不可一下增加过多,有意让机体冻一冻,经受一些寒凉之气的锻炼,这也是增强机体对冬季寒冷气候的的重要方法。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锻炼的好时期,尤其应重视耐寒锻炼,如早操、慢跑、冷水浴等,以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8、慎食瓜果

夏令大量食瓜果虽然不至于造成脾胃疫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入秋后再大量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就随之发生。因此,入秋之后应少食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9、适时进补

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但进补时要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提倡食补。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这些食物与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10、注意养阴

秋季天气干燥,秋季养生要注意养阴。秋天养阴,第一,要多喝水,以补充夏季丢失的水分。第二,多接地气,秋季我们要多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漫步田野、公园,这都有助于养阴。第三,避免大汗淋漓。汗出过多会损人体之“阴”,因此,秋季锻炼要适度。

、【三理】

秋季中医养生讲座

入秋后,天气也渐渐变凉,中医秋季养生有秘诀,我现在就告诉你秋季中医养生讲座,快来看看这篇文章了解详情吧。

秋季中医养生的知识

一、99%的人都不知道这5个养生小秘诀

1.此时三伏天虽已近尾声,但白天仍较炎热,颇有”秋老虎,毒如虎“的感觉。人体的阳气开始内收,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秋乏“,适当午睡利于化解秋乏。

2.立秋时饮食宜”增咸减辛“,以养脾胃。少吃姜,葱,辣椒,可适当吃胡萝卜,芥菜,番茄,莲藕,豆角,玉米,梨,哈密瓜等黄绿色果蔬。

3.处暑时节气候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饮食上适当食用银耳,百合,莲子,蜂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等”清润“食物,以防秋燥。

4.此时正是夏秋之交,自然界阳气由疏泄转向收敛,日常起居也要相应调整,注意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早睡以避免秋天肃杀之气,早起有助于肺气的舒展。

5.处暑后昼夜温差大,夜晚别贪凉。

二、要想体质好,运动不可少!

晨起可做吐纳练习或者鸣天鼓等保健运动,不宜做运动量太大,出汗过多的运动,以保全阳气。游泳仍然是首推的锻炼项目,但即使天热,入池前也要热身。

三、如何吃出健康大咖教你做靓汤

鱼头冬瓜汤(清热润燥)

原料:草鱼头、冬瓜、姜、料酒、香菜

做法:

①1冬瓜去皮,洗净切薄片;

②鱼头洗净,从鱼肚白处切开相连的两片;

③锅中热油,油热倒入拍碎的姜,将鱼煎制两面金黄;

④捞出鱼将鱼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热水,大火烧开,撇干净浮末,淋入料酒继续大火炖煮十五分钟,汤汁变成奶白色加入冬瓜;

⑤大火烧开转小火炖煮15分钟,冬瓜成透明状加入适量盐,撒入少许香菜,美味的鱼汤营养健康;

沙参麦冬汤(润肺生津)

原料:排骨、沙参、麦冬、百合

做法:

①排骨洗净飞水;

②沙参、麦冬、百合用水泡洗干净;

③沙参麦冬和排骨一起下锅,加入清水武火煮开,转文火慢炖30分钟;

④最后下百合再煮60分钟;下盐调味即可;

雪耳百合汤(润燥养颜)

原料:银耳、百合、枸杞、莲子、冰糖。

做法:

①银耳用清水发开,百合剥开洗净,枸杞、莲子洗净;

②莲子不容易熟,所以要先单独先煮着;

③等到莲子熟软了之后,把银耳、枸杞、百合放进去一起煮。加冰糖;

④等到百合变软了就可以关火拉!

注:百合不可煮过久,否则会化掉的,只要煮软就行了。

荸荠牛奶饮(健脾养阴)

原料:马蹄、牛奶、白糖

做法:

①荸荠洗净、去皮、切片;

②把荸荠放入炖杯内,加清水,武火烧沸,文火炖煮25分钟;

③牛奶装入奶锅,中火烧沸,待用;

④把牛奶、荸荠、白糖同放炖杯内,烧沸即可;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泡脚的好处

1、调整血压

中医学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投影,脚部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又是足三阳经的足浴终止点,踝关节以下就有六十多个穴位。

采用中药泡脚治疗高血压,可有效地防止药物的毒副反应,且效果较好,由于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服药,要减少药物对人体的激素刺激一般采用外用中药法效果比较好。

2、改善血液循环

足浴可以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环。水的温热作用,可扩张足部血管,增高皮肤温度,从而促进足部和全身血液循环。有人做过测试,一个健康的人用40℃-45℃的温水浸泡双足30-40分钟,其全身血液的流量增加女性为10-13倍。

3、促进新陈代谢

足浴可促进足部及全身血液循环,由于血液循环量的增加,从而调节各内分泌的机能,促使各内分泌腺体分泌各种激素,如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这些激素均能促进新陈代谢。

4、消除疲劳

足浴的最大作用就是消除疲劳,古人从实践中早已总结出热水足浴来消除疲劳。

足浴可通过促进足部及全身血液循环,加速血流,驱散足底沉积物和消除体内的疲劳物质,消除疲劳使人处于休息状态从而改善睡眠。

秋季中医养生的饮食知识

秋季饮食调养应遵循“养阴防燥”的原则,饮食宜养阴,滋润多汁,具体方案如下:

养肺为要: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甘蔗、燕窝、梨、芝麻、藕、菠菜、鳖肉、乌骨鸡、猪肺、豆浆、饴糖、鸭蛋、蜂蜜、龟肉、橄榄。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甘蔗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此外还可适当食用一些药膳,如:参麦团鱼、蜂蜜蒸百合、橄榄酸梅汤等。

少辛增酸:秋季,肺的功能偏旺,而辛味食品吃的过多,会使肺气更加旺盛,进而还会伤及肝气,所以秋天饮食要少食辛味食物,如:葱、姜、蒜、韭菜、辣椒等。在此基础上多吃些酸味食物,以补肝气,如: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樱桃、柚子、柠檬、山楂、番茄、荸荠等。

宜多吃粥:初秋时节,天气仍较热,空气潮湿,闷热蒸人,且秋季瓜果成熟,难保人们不贪食过度,这些均会伤损脾胃,所以秋天早晨多吃些粥,既可健脾养胃,又可带来一日清爽。秋天常食的粥有:山楂粳米粥、鸭梨粳米粥、兔肉粳米粥、白萝卜粳米粥、杏仁粳米粥、橘皮粳米粥、柿饼粳米粥等。

秋天是需要进补的季节,但很多人都害怕大量进补导致肥胖,不妨吃点鱼肉,鱼肉脂肪含量低,其中的脂肪酸被证实有降糖、护心和防癌的作用。

鲫鱼、带鱼、青鱼、鲤鱼、草鱼、泥鳅:鱼肉中的维生素d、钙、磷,能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