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应补阴:
1. 冬天养育阴,不宜过食生冷食品,温补食材如牛、羊肉、火锅等可入补。
2. 摄入温补食物后,应适当补阴,如银耳、百合、莲藕、甲鱼等。
3. 冬季睡眠作息应早睡晚起,多睡觉可有助于养阴。
4. 阴虚者应秋冬补阴,锻炼者应避免早晚气温过低进行户外运动。
5. 情绪上需保持平静,不轻易生气或发怒,避免负面情绪的干扰刺激。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冬季如何养生保健 冬季养生的十个小常识
1
干燥的冬季每天通过皮肤蒸发的水分在600毫升以上,因此补水必不可少。一个成年人每天喝水的最低限度为1500毫升,而在秋冬天喝2000毫升的水才能保证肺和呼吸道的润滑。
正确的饮水量要根据个人每天的日常活动量进行调节,正常情况下,普通人每天至少饮用1.5~2L水。每次的饮水量控制在1~2杯。
有些人比较粗心,天冷了没有及时添加衣服;有的人为了漂亮,本来穿得就少,还不扣外套。一早一晚天冷风大的时候,腹部很容易受寒。
尤其是脾胃虚寒的女性,一旦遇到天冷,就会肚子疼、拉肚子,这是胃肠道的一种自然反应,最好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多穿点,尤其是把腰腹部包得严实点。
入秋后会经常觉得口渴,光喝白开水不能抵御秋燥。人体内部的水分很快会被蒸发或排泄出体外,所以,应该“朝朝盐水,晚晚蜜汤”。
就是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干燥而引起的便秘,一举三得。
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还可适当多吃些辛味、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特别是白萝卜、胡萝卜。
秋分养生虽然以多吃“辛酸”果蔬为主,但也不可吃得太饱太撑,以免造成肠胃积滞。值得注意的是,秋分后寒凉气氛日渐浓郁,本身脾胃不好、经常腹泻的人要注意吃水果的量,否则容易诱发或加重疾病。
冬季养生知识都有哪些?
冬季养生小常识
1、养阴注意多喝水
干燥的秋冬季每天通过皮肤蒸发的水分在600毫升以上,因此补水必不可少。一个成年人每天喝水的最低限度为1500毫升,而在秋天喝2000毫升才能保证肺和呼吸道的润滑。
虽然为了健康、减肥、美容等推荐每天多多饮水,但是在不口渴的情况下,一次性饮用大量的水,违反生理需求,就会造成反效果,水分超越身体必要量,细胞中水分含量上升膨胀,最坏的结果会引起“水中毒”,危害生命。正确的饮水量要根据个人每天的日常活动量进行调节,正常情况下,每天至少饮用1.5~2L水。每次的饮水量控制在1~2杯。
2、穿衣注意保暖
有些人比较粗心,天冷了没有及时添加衣服;有的人为了漂亮,本来穿得就少,还不扣外套。一早一晚天冷风大的时候,腹部很容易受寒。尤其是脾胃虚寒的女性,一旦遇到天冷,就会肚子疼、拉肚子,这是胃肠道的一种自然反应,最好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多穿点,尤其是把腰腹部包得严实点。
选择冬装的首要标准就是保暖。在众多的衣料中,羊毛、氯纶、腈纶、蚕丝、醋脂粘胶棉保暖性最高,而锦纶、丙纶、涤纶的导热性较高,不太适合用于御寒。衣料中所含的空气越多,保暖性就越好。厚的羊毛织物和蚕丝含空气量大,保暖性就好。尤其是羊毛织物的气孔不是直通的,因此,保暖性更佳。
3、朝喝盐水晚喝蜜
入秋后会经常觉得口渴,光喝白开水,不能抵御秋燥。人体水分,很快会被蒸发或排泄出体外,所以,应该“朝朝盐水,晚晚蜜汤”。就是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一举三得。
盐有清热、凉血、解毒的作用,清晨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淡盐水,有利于降火益肾,保持大便通畅,改善肠胃的消化吸收等。蜂蜜有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的作用。每天睡觉之前取蜂蜜10~20毫升,用温开水调服,不仅可以健脾和胃、补益气血,还有镇静、安神、除烦的作用。此外,盐水和蜂蜜水还有防止血压升高的效果。盐中含有大量的钠,可能会引起血压升高,而蜂蜜中钾含量较高,有助于排出体内多余的钠。
4、饮食注意预防秋燥
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还可适当多吃些辛味、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特别是白萝卜、胡萝卜。秋分养生虽然以多吃“辛酸”果蔬为主,但也不可吃得太饱太撑,以免造成肠胃积滞。值得提醒的是,秋分后寒凉气氛日渐浓郁,如果本身脾胃不好、经常腹泻的人,水果吃多了容易诱发或加重疾病。
对于运动者来说,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比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能有效预防秋燥。若出汗较多,还可适量补充些盐水。秋分的药膳可善用百合,比如:百合莲子羹、百合莲子瘦肉汤、银耳百合羹等。
5、洗澡时间不要太长
秋冬季洗澡的时间不要太长,这样会使皮肤表层的油脂失去保护,让皮肤更加的干燥瘙痒,严重还会引起皮肤发皱、脱水。建议盆浴时间20分钟最好,淋浴的话3至5分钟即可。很多人很喜欢热水澡,尤其有些鸡皮肤的妹子,有“滚烫的水能洗去鸡皮肤”的心理。但是其实水温过高也会破坏皮肤表面的油脂,让毛细血管扩张,加剧皮肤的干燥。建议洗澡水温在24度至29度最佳。
秋冬季洗澡不要太勤快,很多人认为洗多了身体才会越来越干净,其实这样做只会让皮肤越来越干燥,反而会加重皮肤瘙痒的问题。导致表皮变弱,受到细菌和真菌的侵入,造成其他皮肤感染。
6、多睡一小时
中医认为,秋冬为阴令,秋时阴收,冬时阴藏。故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养藏之道也。所以秋冬之季养生,注重阴之收藏及睡眠质量提高,则事半功倍。“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是此时主要的睡眠养生之道。具体睡眠时间,建议每晚亥时(即9点-11点)休息,争取在子时(11点-1点)入睡。因为子时是阳气最弱、阴气最盛之时,此时睡觉,最能养阴,睡眠质量也最佳,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
正常人睡眠时间一般在每天8小时左右,体弱多病者应适当增加睡眠时间。头北脚南定位准确。人体随时随地都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睡眠过程中,大脑同样受到磁场干扰。人睡觉时采取头北脚南的姿势,使磁力线平稳地穿过人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球磁场的干扰,使睡眠更加香甜。睡觉姿势张弛有度,身睡如弓效果好,向右侧卧负担轻。
7、多运动防秋乏
要避免中午感觉疲乏,让全天都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多数健身教练的建议是多做些中等强度的锻炼,也就是让心跳达到目标心率70%至80%的运动。专家说:“要倾听你身体发出的声音,如果你处在压力很大的工作环境中,那么剧烈运动或许不能让你感觉更舒服。做修复瑜伽效果可能会更好,这样你的大脑能够放松下来。”
健身专家称,理想的安排是一周进行两到三次高强度锻炼,并加入瑜伽、健走或负重训练等强度较低的项目。即使在不疲劳的时候,有意识地伸几个懒腰,也会觉得舒适。伸懒腰时可使人体的胸腔器官对心、肺挤压,利于心脏的充分运动,使更多的氧气能供给各个组织器官。
冬季养生,如何补肾护阳、润燥养阴?
冬季是万物藏收、补肾强身之时, 养生 调理要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适当进补,同时注意防寒防燥,总以润燥养阴、护阳补肾为重点。
晨练勿早须防寒
冬季早晚气温较低,外出锻炼身体的人最好穿戴帽子、围巾等保暖衣物,以免头颈、肩部及下肢受寒。冬季阳消阴长,人体的阴精阳气也处于收敛内养的状态。《黄帝内经》云:“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此时 养生 当遵循阴阳之道,顺应气机降敛之势,所以晨练“必待日光”,不宜过早,以利于阳气的藏养。同时,运动强度也不宜过大,以防汗出,伤津耗气而损害身体。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扇子舞、慢跑、健步走或散步等轻松平缓的运动,体能消耗较大的器械运动则不适宜。
冬季食养应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以温和平补为宜。过于辛辣燥热的食品容易伤阴劫液,过于油腻或重口味的菜式容易加重胃肠道负担,均不宜多食。时下气候干燥,人们容易出现口干、眼干、鼻干、皮肤干等阴伤症状,因此食补养身还需注意养阴润燥,宜多吃大白菜、菠菜、白萝卜、鲜枣、石榴、苹果、柑橘、柿子等应季果蔬,既可补充机体水分,又能调节胃肠道功能,促进消化。
需要提醒的是,进补也要注意吃动平衡的问题,不能只吃不动。适当的活动锻炼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吸收,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以迎接寒冬的到来。
黑色料理益肾气
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之火,“主封藏”,具有贮存、潜藏精气的功能,与冬气相应。因而冬季应当顺应自然界气机伏潜的趋势,注重补养肾气以助阳气固封。饮食乃是 健康 之根本,而“药补不如食补”,食疗 养生 相对平和,若能根据具体情况善用食物调养,并不输于药疗的功效。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人体肝、心、脾、肺、肾五脏分别与木、火、土、金、水五行相配,并分别以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所代表。“肾主冬”,因而冬季 养生 重视补肾,而“黑色入肾”,故以食“黑”为补。如黑米滋阴补肾、健脾养肝;黑豆补肝肾、强筋骨;黑芝麻滋肝养肾、明目黑发;黑枣平胃健脾、补肾填髓;黑木耳滋阴润肺、养胃补肾等,此类黑色食材皆是秋冬之交养肾补虚之佳品。而诸如海带、紫菜等颜色也偏黑的食物虽营养价值丰富,但性寒凉,多食易伤阳气,更适合在夏天或初秋时节食用。
“艾”护阳气正当时
冬季进补除了食补以外,艾灸也是相当不错的手段。艾灸能益气温阳,使正气充盛而邪不能害,故能起到很好的扶正祛邪、保健防病、 养生 益寿的效果。下肢的足三里、三阴交、涌泉,腹部的神阙、气海、关元,背部的大椎、命门、肾俞等皆是常用的强身保健要穴。虽然艾灸好处多,但一般对怕风畏寒、手足不温、渴不喜饮或喜热饮、大便溏稀等体质虚寒的人群较为适合,而素体口干咽燥、反复口疮长痘、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阴虚火旺或体质偏于湿热之人则不适宜。
施灸的顺序常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艾灸操作简单,适合个人在家操作,最常用的艾灸方法是将艾条燃着一端,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灸。一般每个部位灸10分钟,操作时要保持合适的温度,以受灸者感觉舒适为佳,并以施灸部位皮肤出现红晕为度。糖尿病患者由于皮肤感觉容易减退,施灸时要特别注意,避免灼伤。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法,特别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另外,孕妇少腹部禁灸。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法。
链接:进补食疗方
五物黑发饮
首乌红枣桂圆粥
板栗乌鸡汤
文/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治未病中心
主任 成杰辉
编辑/ 管仲瑶
点击下方爱心,您的赞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