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人叫王懿荣。他是山东人,是清朝末年的一位官员,他从小就喜欢收藏文物和金石文字。为了能够搜集到更多的金石文字,他常常利用工作的空闲到全国各地去拜访收藏家,金石学者。
最后他还专门写了好几部有关于金石文字的著作。1899年一天,王懿荣感染了风寒,于是就请医生为他诊治。医生给他开了一副中药,让他拿回家熬制。他拿回家之后,发现里面一样叫做龙骨的药材上居然有被小刀刻过的痕迹。凭着平时对金石的研究他敏锐地发现,这很可能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字。他赶紧的找到了医生,买下了医生手中所有的龙骨回来仔细研究。
其实中国人拿这种龙骨做药方,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了,但是从来没有人注意过上面还有刻着古老文字图案。所以王懿荣能够发现这些甲骨文,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幸运,只是因为他比别人更加善于观察,说明他是一个细心的人。王懿荣还是一个非常爱国的将领,当时他得到这些珍贵无比的甲骨文的时候,很想要好好研究。
可是1900年,也就是发现这些甲骨文之后仅仅过了一年,八国联军就进入了北京,王艺蓉为了保家卫国,放弃了手中的爱好,毅然的投身到了与八国联军对抗的抗争中去。可是因为清朝军队落后,根本无法抵抗八国联军,最后还是失败了。
王懿荣不愿投降,于是投井自尽以示决心。遗憾的是死前未能好好地研究这些甲骨文,不过王懿荣的这一发现为我国的文字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懿荣简介
王懿荣(1845—1900年) 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福山(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
生平
王懿荣(1845——1900年) 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福山(今烟台市开发区)古现村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光绪六年(一八八○年)进士,以翰林擢侍读,官至祭酒,《清史稿》有传。
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幼承家学,6岁入古现村王氏家塾,15岁随父进京。他聪颖勤奋,泛涉书史,有过目不忘之誉。青年时代,性“笃好旧椠本书、古彝器、碑版图画之属”,尤潜心于金石之学。为搜求文物古籍,足迹遍及鲁、冀、陕、豫、川等地,“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曾先后拜访当时著名的收藏家、金石 学者潘祖荫、 吴大赝等人, 同他们共同切磋琢磨,撰有《汉石存目》《古泉选》《南北朝存石目》《福山金石志》等书,成为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
王懿荣1880年(光绪六年)中进士,1883年任翰林院编修,1894年(光绪二十年)升迁侍读并入值南书房。曾三任翰林院庶常馆教习,三为国子监祭酒,“诸生得其指授,皆相勉为实学”,时人称其为“太学师”。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他第一个发现甲骨文,并将其时代断为商代。此举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开创了文字学、历史学研究的新局面。 他敬仰民族英雄戚继光。1888年(光绪十四年)重印了戚继光的《止止堂集》,并为作序。1894年(光绪二十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忧心如焚,要求回乡办团练御敌获准,便迅速赶赴济南会同山东巡抚商酌防务,继又赴登州(今蓬莱市)周览形势,组成一支初具规模的抗日团练。正当他准备率团迎击敌人时,李鸿章却已同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他壮志未酬,忿然写下七绝《偶感》一首: “岂有雄心辄请缨,念家山破自魂惊。 归来整旅虾夷散,五夜犹闻匣剑鸣。” 随后,他变卖家产,缴还国家饷银,遣散抗日将士。山东巡抚馈以千金,他分文不受。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他受命于危难之时,任京师团练大臣, 负责保卫京城。7月20日,侵略军攻入东便门,他率团练奋勇抵抗,寡难敌众,不愿为亡国奴,遂书绝命词:“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偕继室谢夫人、长媳张夫人,从容投井殉国,时年55岁。
成就
著有《汉石存目》二卷、《南北朝存石目》八卷、《天壤阁杂记》一卷、《翠墨园语》等书。王氏富藏古玺印,其后人辑录复刊本《福山王氏劫余印存》一册,殆庚子之役藏印散失后仅存者。胡厚宣所著《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一书说,王懿荣于一八九九年首先发现甲骨刻辞,并断为是古代文字,是我国第一代甲骨学家。 王懿荣又以精研古币见称,与钱币名家鲍康(鲍子年)、李佐贤(李竹朋)、杨继震(杨幼云)、潘祖荫(潘伯寅)、胡义赞(胡石查)、吴大澄(吴清卿),以及稍后之刘鹗(刘铁云)、罗振玉(罗叔蕴)诸人多有过从。据罗振玉《俑庐日札》称,王氏殁后,所藏钱币为刘鹗所得。其钱币学方面著述,已刊行的仅有神州国光社版《古泉精选》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