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绸缎一般作为舞蹈道具来使用,比如魏晋的白纻舞和西域的飞天伎乐,现在也还有水袖和丝带舞,飘飘然,具备仙气,所以武侠小说里面就借助了这种意象,让武艺高强的女子把内力注在绸缎丝带上,当长鞭子一样的用,神乎其技,又比直接用鞭子更加飘逸好看,视觉效果更好。然而这只是想象和艺术夸张,古代女子不可以拿绸缎当武器。
唐朝时期的丝绸还划分为很多种,如绫、罗、锦、纱等。
说到绫、罗、锦、纱,大家可能会想到“绫罗绸缎”这个词语。“绫罗绸缎”在古代用来泛指各种精美绝伦的丝织品。虽然同属于丝织品,但由于其制作工艺各不相同,因此最终的成品也不同,在价格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别。
丝绸类制品在古代可以说是价格最昂贵的,每个女人都以能穿上名贵的丝织品为骄傲,因为越是上好的丝织品越是象征着显贵的地位。为什么丝织品的价格会这么高,以至于成为那个时代的“路易威登”呢?这与其复杂的制作工艺有很大的关系。丝绸的制作过程,可以说浸满劳动人民的血泪和汗水。
丝绸的原材料是蚕丝。而要得到蚕丝,首先需要养蚕。宋朝的文学家张俞有一首著名的诗《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了,讲的是一个靠养蚕为生的妇女,自己的蚕丝收获了,于是很高兴地拿着去集市上售卖。东西很快就卖光了,按理说她应该高兴才对,可是在回家的路上,她不住地掉眼泪,用来拭泪的手帕都被浸湿了。因为她发现,在大城市里转一了圈,那些穿着绫罗绸缎的人都不是劳动者,而她这个提供衣料的人却要每天不辞辛苦地干活儿,能换来的不过是一些可以养家糊口的小钱和粗布的衣服。
养蚕确实是一个很辛苦的活儿,因为蚕是很娇贵的,必须小心照料。古代养蚕基本都由妇女来负责,她们要每天给蚕采摘新鲜的桑树叶,这就需要她们每天登梯子、爬树,采回来之后还要去喂蚕,这种工作不能间断。而且喂蚕的同时还要给蚕清理排泄物。养弄的蚕室必须要保持温暖,这样能加快幼蚕成熟。在蚕室里有一个小坑,里面要用牛粪生火,这样才能在保持温度的同时,不会产生大量的浓烟。就这样忙碌地熬过三十三天后,蚕就会开始分泌蚕丝,把自己包裹成茧。这之后,就开始了蚕的血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