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上下管,110度左右,5分钟,烤出来如果对硬度不满意,等完全冷却后再烤5分钟。
所谓“软陶”其实并不是陶,而是一种人工的低温聚合粘土。又叫“彩陶”,也称“烧烤粘土”。从外形上看,这种粘土的小包装极其类似橡皮泥,而在烘烤之前的玩法上也与橡皮泥有很多接近的地方。软陶器形和硬陶较接近。中国江南地区古代文化遗址中,出土这类陶器较多。
软陶是古代陶器,按制作方法分泥质和细砂质两种,按烘烤方式火候较低,胎体不如硬陶坚硬。胎作红褐色、灰白色或灰色。器表都拍印有各种几何形纹,因此也称“印纹软陶”。在使用上要注意三岁以下儿童不能用等方面的常识,并要注意制作要领。
原料
软陶的英文名字也有很多,最常见到的字是"modeling clay"、"oven-bake clay"、 "polymer clay"等,翻译过来,指的不外就是"雕塑土"、"烤箱烘烤土"、"高分子聚合土"。基本上,它是一种"土";是一种"可以雕塑成形的土";是一种"必须放进烤箱烘烤成形的土"不同颜色的土。
软陶的技法,是源于古老的琉璃工艺,早在公元前3世纪,美索不达亚平原(即今天的伊拉克境内)就有琉璃作品的出现,古埃及时代,琉璃工艺一度成为尼罗河岸亚历山大城中最迷人的艺术。直到15世纪意大利人发现美丽的琉璃工艺,才将这种工艺技巧传入欧洲。16、17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可说是琉璃工艺的巅峰期,当时,这种工艺品被称为 “Millefiori”,意思是“图样象千万种花一样缤纷灿烂”。如今的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仍有“琉璃之乡”之称。
后来有人研究,琉璃工艺之所以历久不衰,主要还是玻璃在作祟。原来玻璃受热后,即具有延展性和可塑性,再加入不同的矿物质,琉璃作品就会产生变化万千的光芒和色彩。随着科技的进步,“软陶”延展性和可塑性却已非玻璃能及,它散发的魅力,甚至创造了“另类”的工艺文明。
软陶第一次出现在1930年的德国,是由化学原料PVC聚氯乙烯所合成的,其中添加了一些可塑剂和颜色色素,从学术上来讲它的标准名称应该叫:聚合体粘土(Polymer c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