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的骨灰抛撒地点,为何30年不公开?邓颖超说出真相令人动容

夏菡说国际 2023-02-22 05:52:13

中国人对于丧葬,看的非常重要,亡者去世,都要葬在风水宝地才行,如果骨灰火化,那就会视为子孙不孝。

但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总理却成了一个例外,他们那代人主张不铺张、要节俭,而且不搞形式主义,死后也要火葬,然后将骨灰抛撒。

这是周总理的遗愿,他去世之后,按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被抛撒到了指定地点。

而这个指定地点,却一直没有公开,只有当年负责此事的张树迎、高振普、罗青长、郭玉峰以及周总理的妻子邓颖超同志知道。

直到周总理去世30年,人们才从他们口中得知周总理的骨灰抛撒地,而当年拒绝透露的原因,邓颖超同志也给出了答案。

仰望明月忆周翁

1976年年初,周总理病情复发,进了抢救室,从抢救室出来之后,医生告知,周总理的病情已经控制不住,这也意味着,他的时间不多了。

周总理躺在病床上,意识越来越模糊,他意识到自己大限将至,强撑着最后一点精神,向妻子邓颖超交代了三个遗愿。

第一:不留骨灰;第二:不建陵园;第三:不开追悼会,更不搞遗体告别。

邓颖超听完之后,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哭出声来。

除了这三点,周总理在之前,还特别交代了一个重要事项,他去世之后,遗体要先由医院解剖研究,希望能够为医学做一点贡献。

1月8日中午,周总理去世,他生前的挚友收到消息之后,火速赶到了医院,只看到邓颖超趴在周总理的床前,哭的肝肠寸断。

当人们陆陆续续到场,邓颖超强撑着精神,将周总理的遗愿转告给在场的人。

邓小平同志听完之后,首先第一个反对,他哽咽道:这是我们国家的总理,我们得送他最后一程呀。

紧接着,在场的人都随声附和,绝不同意这些请求。

邓颖超知道,周总理在这些革命战友心里的重要性,他们反对是敬爱,但自己丈夫最后的愿望,她又想尽力去实现。

邓颖超看着这些人始终在坚持,最后还是决定把决策权交给中央,让他们决定周总理身后事的安排。

中央收到消息之后,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周总理的身后事,最后中央驳回了这三点要求,并且要按照规程,为周总理举行追悼会和送别会。

邓颖超左右为难,只好请示毛主席。

当时毛主席的身体状态也不乐观,周总理噩耗传来时,毛主席也躺在病床上打着点滴。

他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久久沉默,而只有给他传达消息的工作人员知道,毛主席那天哭的很伤心。

面对邓颖超的请求,毛主席思考之后决定,可以不建陵园,但中央也只答应这一个条件,追悼会和告别会必须办,这是对周恩来同志的尊重。

1月10日,是周总理的遗体告别会,中央降下半旗,北京的人民群众都自发的前往医院,向周总理做最后的告别。

告别会过后,周总理的遗体运上灵车,前往八宝山火葬场进行火葬。

从医院通往八宝山火葬场这条长长的路上,站满了人民群众,车队驶过时,是铺天盖地的哭喊声。

1月15日晚上,追悼会举行完毕,邓颖超泪眼婆娑的带着周总理的骨灰,前往北京郊区的通县机场,她要按照周总理的遗愿,把他的骨灰撒向中华的大地。

与山河为伴

周总理的骨灰抛撒地,在当时是严格保密的,所以知情人除了负责当初抛洒骨灰的几个人,几乎再无人知晓。

而这个“秘密”,在30年后才渐渐浮出水面。

周总理在生前,就曾和邓颖超约定好了骨灰抛撒的四个地点,周总理去世后,邓颖超叫来了周总理的警卫长张树迎和高振普,一起商议这件事。

目的就为了选择最佳的骨灰抛撒地点,周总理去世的时候正是冬天,天气寒冷,要避开结冰的河面和山林,还需要有人提前查看地点。

“恩来同志的请求,中央已经批准了,就由你们二人执行撒骨灰的任务,这也是你俩为恩来同志做的最后一件事”。

张树迎和高振普听着邓颖超说话,泪水不自觉的夺眶而出,邓颖超看着他们哭,心中又升起悲痛,但她努力平复心情,还安慰面前的两人。

周总理生前也曾担心,自己的这三点要求,得不到中央的准许,好在中央最后批准了这个请求。

如果不是邓颖超年岁太大,或许她也不会麻烦别人。

张树迎和高振普收到委托之后,便去察看了几个地点,确保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最重要的是邓颖超交代的,不能撒在地上,或者冰面上,防止有人民群众去私自收集骨灰。

在四个地点分撒周总理骨灰的任务,最后由张树迎、高振普、以及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中央组织部部长郭玉峰去执行的。

追悼会之后,邓颖超等人来到了人民大会堂西大厅,周总理的骨灰已经由工作人员安放在这里,骨灰盒上放着鲜艳的中国共产党党旗。

整个大厅传来隐隐约约的抽泣声,所有人跟在邓颖超的身后鞠躬默哀。

邓颖超双手轻轻抚摸着骨灰盒,轻轻说道:恩来同志,你的愿望就要实现了,你安息吧。

话音刚落,大厅的人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这隐隐的哭泣声,也变成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声。

紧接着,邓颖超在安排下沿着秘密通道走出了人民大会堂,带着骨灰来到了通县机场,将骨灰交到了张树迎等人的手中。

张树迎等人登上飞机,邓颖超向他们缓缓招手,向周总理做最后的告别。

飞机起飞之后,分别在北京上空,北京的密云水库,天津的海河和山东滨州的黄河入海口,撒掉了周总理的骨灰。

周总理之所以选定这四个地方,这背后有着很深的用意,这四个地方对他来说,意义重大,也是他一生中最牵挂的地方。

心中所念

北京城承载了周总理的一部分骨灰,这是抛撒的第一个地点。

北京城是我们的首都,是中华民族延绵几千年的龙脉所在,自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总理和他的革命战友们,在这里度过了后半生,这里早已经是他的家。

1918年,周总理曾第一次来到北京,和自己的家人生活过一段时间。之后五四运动爆发之后,周总理作为学生代表,再一次来到北京。

他和这座城,有着很深的缘分。

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成了总理,负责操办各种事宜,建设北京就成了最重要的事情。

北京很古老,在经过战火之后,有些地方早已经是千疮百孔,就连天安门的城墙,都遭到了严重的损害。

所以,他决定一定要为这座城做些什么。

北京火车站、人民大会堂、新华门的石狮子,几乎很多重要的地方,周总理都参与过决策,他知道这背后,不仅关乎首都的形象,更重要的民生。

“为人民服务”是他们一生践行的人生准则,他们为国家殚精竭虑,每一条重要的决策,都是在北京城诞生的。

身为总理和外交官,他曾带领国外的领导人领略北京城的魅力,见识万里长城的巍峨,品味故宫的百年历史。

北京是中国给世界的第一印象,把骨灰撒在北京,意味着他和北京永远同在,永远身处于人民之间。

第二个骨灰抛撒点是北京密云水库上空,这个地方,是周总理很看重的地方。

周总理曾说过:我的一生就关心两件事,一个上天,一个水利。

水是万物之源,也是人们生命中最不能缺少的东西,但北京城曾经就是个极度缺水的地方,新中国成立之前,北京城的供水系统,只有玉泉山一块。

当时因为战乱,没人关注这件事情,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些问题都暴露在眼前,为了解决老百姓吃水的问题,周总理耗费了巨大的心力。

密云水库始建于1958年,周总理亲自勘测,并且选定的地址,奔波两个多月,终于选定了地址,并且在9月1日这一天正式开工。

密云水库在北京的东北方位,距离北京100多公里,水库开工之后,凡是大大小小的事情,周总理总是亲自过问,并且多次前往施工现场指导工作。

他曾在会议上说过:这座水库就是首都人民头上的一盆水,一旦盆子倒了或者漏了,撒出大量的水来,北京人民的衣服都要被打湿的。

由此可见,他有多重视密云水库。

密云水库历时两年终于建成,水库可蓄水43亿多立方米,这在当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也是利国利民的一大壮举。

革命的开始

天津海河是第二个抛撒点,对于周总理,天津意义重大,这是可以说是他革命的起点。

1913年,15岁的周恩来跟着伯父来到天津生活。

不久之后,他考上了天津的南开大学,在这里继续他的学业,在学校中,周总理接触到了新思想,并且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开始之后,他联合南开大学和其他大学的学生,一起宣传新文化运动,还和同伴成立了“觉悟社”,同时结识了自己一生的伴侣,邓颖超。

周总理在天津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这里对他而言,是一生信仰的开始,也是他迅速成长起来的地方。

在这里,他曾经因为参加爱国运动被抓进监狱,度过艰苦的半年,但在这段时间里,陪伴在他身边的,都是他的革命伙伴,而这段经历也让周总理更加坚定了要革命的心。

周总理骨灰抛撒的最后一个地点,是山东滨州的黄河入海口。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世世代代养育着中华儿女。

作为中国人,都知道黄河的重要性,但却没人像周总理一样,时刻惦记着它。

身为革命领导人,周总理日理万机,能够去看黄河的机会并不多。

1948年,周总理带领着中央纵队从陕西吴堡县川口镇东渡黄河,当时他们乘坐的船只,还是当地的船工提供的。

当时周总理离开时,握着船工的手,向他们表示感谢:谢谢你们把我们送到母亲的怀抱,享受母亲的温暖。

周总理所说的母亲,就是我们共同的母亲黄河。

周总理去世很多年后,他的贴身警卫员韩福裕在接受采访时,曾对记者透露了一段周总理曾对他们说过的话。

周总理生前曾说:他生来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生前的工作、劳动是为了人民服务,死后骨灰撒在祖国的山水大地上,落在山头田野的,可以作为植物的肥料,落在水里的可以喂鱼虾,营养水生动物,还在继续服务人民,只有这样,人类才是生生不息的。

周总理的思想觉悟,非常人所能及,他对待大自然,永远带着天生的敬畏之心,即便是在死后,也想回馈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

这就是为什么周总理要把骨灰撒在黄河上的原因,这样他就能日日夜夜安眠在母亲的怀抱里,能够用自己的最后一点力量滋养大地,为人民带去最后一点贡献。

当年骨灰撒完之后,参与此次任务的人,绝口不提骨灰散落的地点,这也是邓颖超特别交代过的事情。

邓颖超曾表示过,如果让人民群众知道了骨灰撒落的地点,肯定会有人自发的去纪念周总理,如果到时候再因为这个引起麻烦,那就有违恩来同志的初衷了。

周总理一生奉行自己的原则,绝不给人民群众添任何的麻烦,即便是去世了,也要杜绝一切纪念他的活动。

他是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从不迷信,也从不信奉这些祭祀活动,他觉得人死就什么都没了,何必再占着一块地方,更不愿意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虽然周总理的身躯已经化作人间的星火,但他的精神和他的贡献,会永远留在人们心间,他将成为史书上重要的一笔,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都将记住他的名字。

3 阅读: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