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阅读含英咀华:揭示警句条件词与结论词之间的必然联系

宁拙说 2024-10-03 03:20:55

含英咀华是重要的阅读方法,是审美的基础。含英咀华是规律性的方法,针对具体文本怎么含英咀华,却需要研究。

议论性的古文内涵很丰富,有的句子含义深刻,充满自我认知的文化智慧,可是学生总是不入心,理解肤浅。怎么含英咀华呢?我们用议论文的分析法,将这类观念性的警句解剖为条件词、结论词及联系词,分析条件词与结论词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深刻理解句子揭示的文化真理。

比如,学《大学之道》,有两处层层递进的推理,每句推理就是一个论点,我要求学生分析条件词与结论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怎么分析呢?就是在条件词与结论词之间用疑问代词“为什么”,变成疑问句,指明思维的方向。比如,“知止”为什么“后有定”?

两处递进推理: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阅读任务是,分析这些推断句条件词与结论词之间的必然联系,写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区域。

展示成果之前,我要求学生提出最难分析的句子,大家讨论并揭示条件词与结论词之间的联系。

比如,“知至而后意诚”的推理就较难,翻译为“认知充分而后心意诚恳”,为什么认知充分就心意诚恳呢?这就要从整句的核心观点来考量,就是从“修身”的角度分析。认知充分就是对世界有了充分了解,掌握了立身行事的规律,就有了干预和造福社会的理想,于是诚心修养自我。

从展示成果发现,分析推理的常见问题就是直接得出结论词,缺失条件词与结论词之间的原因分析,跟写议论文写作的问题一样。

“知止而后有定”,就简单分析为,抵达至善的境界就有了坚定的志向。缺失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比如,达到至善的境界就拥有拯救人世苦难的崇高志向,并执着追求理想,也才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

解说警句,分析内涵,就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并悄然渗透自我价值观,影响人格建构,读出自我。

我们把这种分析法用于这类古文。在《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里也有四句深刻的警句,就是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及智之端四句,也要求学生分析条件词与结论词之间的必然联系,进而读出自我。

总之,这种分析方法很适合于议论性古文研读的含英咀华。有心人不防试试。

1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