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症状障碍:诊断标准的全面审视与未来研究方向

百姓健康频道 2024-08-19 19:45:39

【CMT&CHTV 文献精粹】

导语:本文分析了躯体症状障碍的诊断标准,并探讨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挑战,为理解躯体症状障碍的流行病学、发展过程和治疗提供了全面视角。

自2013年《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引入以来,躯体症状障碍(SSD)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这一新的诊断标准中不仅改变了之前的躯体形式障碍概念,更在诊断依据上有了转变,更加强调了心理因素的作用。然而,尽管这一诊断标准是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诸多空白和挑战,如SSD的流行病学特点、发展过程、风险及预后因素、文化和性别相关问题及自杀风险等方面。此外,对于SSD诊断标准的进一步细化和临床应用的有效性,也仍需进一步研究来验证。

Psychological Medicine曾发表了一篇题为“Somatic Symptom Disorder: a Scoping Review on the Empirical Evidence of a New Diagnosis”的文章,对SSD的现有证据进行了范围综述,为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和挑战提供了重要视角。

本文是一项范围性综述(scoping review),旨在全面综合与SSD相关的当代证据。作者在PubMed、PsycINFO和Cochrane Library检索了与SSD相关、2009年1月至2020年5月间发表的英文文献,关注于诊断特征、流行病学、发展过程、风险和预后因素、文化、性别、自杀风险、功能后果、鉴别诊断和共病性等,以评价SSD诊断标准的可靠性、有效性、临床实用性等。

内容概述

诊断标准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本文全面评估了SSD诊断标准的可靠性、有效性和临床实用性。在临床试验中,SSD的诊断标准展现出了良好的评定者信度,其κ系数达到0.61,这一数值表明SSD的诊断一致性与其他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是可比拟的。

此外,SSD诊断标准中引入的正面心理标准得到了研究的支持。这些标准强调患者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过度担忧和关注,此外现行的诊断流程不再强制要求在诊断前排除所有可能的医学病因。也就意味着,即使在医学上未能找到症状的明确解释,只要患者心理状况满足特定标准,即可诊断为SSD。

流行病学分析

一般人群中,使用自报问卷的研究报告显示SSD的平均患病率为12.9%,高于DSM-Ⅳ中躯体化障碍的患病率。然而,目前缺乏基于标准诊断访谈的流行病学研究,使SSD真实患病率受到限制(图1)。这一发现也体现了未来研究需要采用更严格的诊断标准对SSD的流行病学进行评估。

注:几乎所有频率估计都是基于使用自我报告问卷或临床判断的代理诊断。垂直线表示在几个可比设置的研究中的平均值(附带95%CI)。图1 对SSD频率的估计功能损害与生活质量

纳入研究结果一致表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SD患者报告了更低的生活质量和更高的残疾率。此外,SSD的严重程度与功能损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B准则(B-criteria,与心理状态相关的一系列标准,包括对症状严重性过度担忧、高度焦虑及对症状或健康问题投入的过度精力或时间)满足程度越高,患者的功能损害越大。

共病性研究

SSD与焦虑和抑郁障碍的高共病性是本文的另一重要结果。多数研究显示,SSD患者中存在较高比例的抑郁和焦虑症状,这一发现强调了在SSD的临床管理中需要对这些共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图2)。

图2 躯体症状障碍中心理共病性的频率

发展过程与预后因素

关于SSD的发展过程和预后因素,研究提供了有限的证据。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SSD患者在住院治疗后有较高的缓解率,尤其是当家庭成员完全接受SSD诊断时。这提示了家庭支持在SSD治疗中的重要性。

文化与性别因素

文中还指出了文化和性别因素在SSD诊断中的潜在作用,尽管目前尚缺乏直接的比较研究,但一些研究暗示了性别、文化等因素可能导致SSD表现存在差异。

总结讨论

本文对SSD诊断标准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特别是在强调心理因素在SSD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更精确地界定SSD的诊断标准方面,本文提供了重要的见解。此外,研究还强调了对SSD患者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和评估的必要性,以便更好地理解其病理机制,进而开发出更为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LÖWE B, LEVENSON J, DEPPING M, et al. Somatic symptom disorder: a scoping review on the empirical evidence of a new diagnosis[J]. Psychol Med, 2022, 52(4):632-648. DOI: 10.1017/S0033291721004177.

“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编辑:耳东

二审:薄荷

三审:清扬

排版:半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