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把金钥匙,你若再打不开众妙之门,就别读《道德经》了

问道化鸣 2024-11-17 18:42:50

这是老朋友说的,我也不卖关子,直接告诉你:他说的金钥匙就是“及吾无身”。

你若问我“你用这把金岩石打开了《道德经》的‘众妙之门’了吗?”,我只能“顾左右而言他”,看完文章,你就知道了?

皂罗袍的金钥匙具体是什么?

皂先生说:“及吾无身”中的“吾”和“身”是玄机所在,这也是从来没有正确领悟《道德经》的问题症结所在

“吾”,到底是什么?“身”指何处”?请看下图:

图示:【心+身】←感官←身

这里有两个“身”,红色的“身”,是实体之肉身。而通过感官“傍心而作”的之“身”,则是人造之“身”。

所谓“及吾无身”的“吾”,即是“心”;那么,“及吾无身”的“身”,是“身”?还是“身”呢?

当然是“身”!这个人造之心,是最大的、最后的、最坚固的挂碍!

第七章的“退其身”、“外其身”,指的都是这个“身”。

我把老朋友的论述过程简化了,如果我没理解错,那么,“及吾无身”就是“如果我心中没有这个人造之心”——不知我的理解可对?

老朋友继续说:学习道德经,为的就是“得道”。而得道最难的,莫过于把这个“傍心而作”的“身”,从我们的心里给抛弃掉。

只有抛弃了这个最大的、最后的、最坚固的挂碍——“身”,才可以来到“无”,来到了“无”,就得到了从无到有的道、也就可以从无开始为(即无为)了!见下图

图一

老朋友又贴出一幅图,来说明什么叫“无身”:

图二

朋友解释说:唐僧在凌云渡,抛弃了肉身,才得以乘上无底船,重返灵山。这个“肉身”,指的就是唐僧心中的“肉身”。

朋友把庄周梦蝶的图也贴出来了,以强化这把钥匙的深意:

图三

此图表示,庄子的蝴蝶要想飞到六合之外,就必须把自己的肉身留在六合之内。而六合之内和六合之外的分界点,就是“凌云渡”!

朋友说:两千年来,道德经没有被破解,就是因为大家没有打开这个思路,所解读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那怎么能走进《道德经》的玄妙之门呢!

所以,我们必须明白:老子所说的,都是心里的人、事、物,而不是心外的人、事、物!

比如:【心+百姓】←感官←百姓。老子说百姓,说的不是红色的百姓,说的是蓝色的百姓。

再比如:【心+世界】←感官←世界,如来说世界,说的不是红色的世界,说的是蓝色的世界。

我拿到这把金钥匙了吗?

朋友们不是问我“你老朋友的这把金钥匙”对你是否有用吗?我只能说你若上灵山,这把钥匙是金贵的,但我安适于“此世界”,我没有远离红尘的灵心,所以也就无所谓金不金钥匙了。

就相关问题跟老朋友商榷如下,也算给老朋友呈现一下滚滚红尘中如我一般的“世人”,是如何理解“及吾无身”的。

首先,作为修身文化践行者,老朋友的这种解读很可贵。

但将“吾”理解为“心”,看起来更“究竟”,实则没必要,“吾”就是当下的“我”,理解为“我”即可,没必要非要处处与“心”挂钩,不提“心”也未必不是老朋友所说的“心学”。

而将“身”分为感官之身和人造之身,有点繁琐,其实在我看来,就是“身体”和与自身相关的功名利禄。老子所谓“无身”就是没有自身私欲,就是“退其身”“外其身”之身,只是老子“以实喻虚”、“以身言名”而已。

其次,对于《道德经》,不宜以“破解”而论之

老子本章(13章)的言说对象依然是人君侯王,当然修者可以理解为“心”。但不可以修身文化取代老子的“入世”思想,并将老子的整个思想定位于“修身文化”。那样定位不是抬高了老子,而是降低了老子。

因为,李斯、韩非、申不害可以拿来建立法家理论,彭蒙、尹文子也可以拿来发展他们的纵横家理论,驺子可以此发展他的阴阳家学说,荀子可以此完善他的“天论”思想,魏晋玄学也可以此谈玄说虚,阐释佛经,不一而足,皆大欢喜,皆有大成者。

所以,朋友称“破解了道德经”之说,有失偏狭。《黄帝四经》《黄帝内经》《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等等文献,都是黄老道学主导下的传世名著。后期的稷下先生和学子,同样对《吕氏春秋》《淮南鸿烈》做出巨大贡献。

若按朋友的说法,那些编出文化宝典的大名鼎鼎的稷下先生们,都不知“心”“禅”为何物,那就根本算不上“知道”者。然而,那些文化宝藏却出自他们之手。所以,“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的圣人之道,是十分重要的。

我对“及吾无身”的理解

类似文章也写了不少,但从没认为一个人可以不要身体。所以次“身”只能理解为切身利益。因此,“及吾无身”即:等到我没有了自身私欲。可参阅

对于侯王而言,之所以有可能遭遇大祸患,是因为施政融入了自身私欲。如果少私寡欲,能有什么祸患呢?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