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银行未来真的黯淡无光?以招商银行为例,谈谈我的观点

老唐说财 2024-07-11 17:22:29

近两年来,被誉为“零售之王”的招商银行在运营实践中确实遭遇了一系列挑战,作为专注银行经营研究者,我始终密切关注着这些变化。

今日,我想就这些挑战及我的观察与思考做一分享。

首先,让我们聚焦于招商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核心——它的服务对象与盈利模式。

在我看来,招行的零售银行业务主要围绕三大客群展开:

高净值人群、中产阶层及年轻消费群体。

为高净值人群,招行提供全方位的财富管理服务,涵盖基金、理财、信托、保险乃至艺术品投资等领域,通过服务费用实现盈利;

对于中产阶层,则主打经营性贷款、消费贷款及住房按揭贷款等产品,依赖于利息收入;

而针对年轻人群,招行则通过信用卡及分期付款等服务,同样以利息收入为主要盈利来源。

然而,在财富管理、按揭贷款及信用卡这三大零售业务支柱上,招行均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困境,诸如按揭贷款规模增速放缓、信用卡不良率攀升以及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下滑等。

作为行业研究者,我将深入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上述挑战是招商银行独有的,还是整个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二、这些挑战背后的根源何在?

三、未来这些状况是否有望得到改善?

四、招商银行采取了哪些策略来应对这些挑战?

通过这样的分析框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招商银行当前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它作为行业领头羊的应对策略。

一、挑战是招商银行独有的,还是整个行业普遍面临的

目前招商银行所面临的挑战,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整个银行业的普遍趋势。为了更全面地分析这一现象,我选取了三家具有代表性的银行作为参照:中国建设银行,作为国有大型银行的典范;平安银行,以其激进的零售银行业务策略著称;以及兴业银行,其零售银行业务则相对温和。

接下来,我们将聚焦于这些银行在住房按揭贷款增速上的具体表现,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中,揭示了一个显著的趋势:

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各银行的按揭贷款同比增速均遭遇了显著的下滑。

至2023年,除了原本按揭贷款业务占比较低、受冲击相对较小的平安银行外,其余三家银行——包括招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兴业银行——的按揭贷款同比增速均已降至0%以下,即出现了同比负增长的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尽管面临相似的市场环境,招商银行在2023年末的按揭贷款同比增速相较于兴业银行和建设银行,仍保持了略高的水平,显示出其一定的市场韧性和相对优势。

接下来,让我们将视线转向这几家银行在信用卡逾期或不良债务状况,具体数据请参见下面的图2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自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各银行信用卡的不良率已在2020年半年报中显现出上升趋势,相较于疫情前的2018至2019年,这一比率更为显著。

从上图表中,我们不难发现:

从2022至2023年间,各家银行信用卡的不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攀升,而招商银行则显得较为稳健,其2023年年报显示的不良率甚至低于疫情初期的2020年中报水平。

建设银行虽也面临不良率上升的挑战,但仍维持了在四行中最低的位置,这凸显了建行在信用卡风险管理上的严谨态度。

至于其他两家银行,其信用卡不良率情况则较为严峻,尤其是兴业银行,其不良率一度突破4%的高位,并持续一年未见显著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信用卡不良率这一指标并非孤立存在,它实际上是经过“调整”后展现的结果。

银行往往会通过加速核销不良资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报表上的不良率。

因此,不良率的上涨往往是由不良资产生成率的增加以及营业收入的疲软双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招商银行为例,尽管其信用卡不良生成率高于建设银行,但由于其较高的RORWA(风险加权资产收益率),招商银行能够提取更多的减值损失用于核销不良资产,从而在最终呈现上,两家银行的不良率差距并不显著。

同样地,兴业银行近年来不良率的快速攀升,可能与其营业收入表现不佳以及金融科技领域大规模投资导致的计提准备金不足有关。

第三,我们再分析一下各家银行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的情况。

通过对历年各银行年报的分析,我发现 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平安银行等机构在这一领域的收入缩减,是多重因素交织影响的产物。

这其中即包括了资本市场的低迷导致客户偏好转向更为稳健的储蓄产品,也包括国家政策的减费让利导向使得管理费及托管费标准下调,以及实施“报行合一”监管要求后,对银保渠道费率形成的压制效应等。

深入分析上述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招商银行当前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并非源于其自身管理上的缺陷,而是行业整体在外部环境影响下所遭遇的共性难题。

事实上,相较于其他银行,招商银行的表现并未显得更为严峻,反而可能展现出了一定的韧性和相对优势。

第二、深层探析:问题背后的根源与启示

从表面观察,当下,我国三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各自面临着迥异的问题。

对于富裕阶层而言,资本市场的寒冬(A股和H股)与信托理财市场的低迷成为了他们资产配置时的沉重负担,促使他们转向更为保守的投资策略。

深入探究,资本市场的萎靡实则映射出当下我国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普遍悲观,即便蓝筹股提供了诱人的股息回报率,资金仍因信心缺失而驻足不前。

再看中产阶级,他们为何对购房望而却步?

根源在于当下对房价下行趋势的预期加深,而这种预期则根源于国家政策对房地产市场投资属性的削弱,现在“房子用来​住”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

以投资为初衷的房地产资金逐渐撤离,仅凭刚需与改善性需求的支撑,难以维系过往的高房价泡沫。​

至于年轻一代,他们的借贷与偿还困境则更为复杂。

一方面,对于未来收入预期的波动(不像我们当时,大家对未来收入都是处于增长的)让许多人选择紧缩开支,对借贷持谨慎态度;

另一方面,部分行业的不景气直接导致了很多年轻工失业与经营困难,使得部分年轻人背负的债务难以偿还,陷入了财务困境。

这三个群体的问题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选择与挑战,更是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导向以及行业变迁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这三类问题实质上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议题:即当传统经济增长的支柱——过去二十年蓬勃发展的房地产经济,其动力显著减弱,而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尚未完全确立之际,社会普遍陷入了转型期的迷茫与不确定之中。

长期以来,房地产不仅直接贡献了我国大量内需,还通过其庞大的产业链间接推动了我国消费与就业,其影响力深远,几乎覆盖了我们每一个人生活消费的方方面面。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增速放缓,其连锁反应迅速波及到上下游的众多行业,导致经济活动整体放缓。

与此同时,虽然新能源(如光伏、风能、锂电池)及国产汽车等新兴行业崭露头角,展现出一定的增长潜力,但它们在规模与影响力上尚不足以完全填补房地产留下的经济空白。

更重要的是,新旧产业之间的转换不仅涉及技术与市场的更迭,更伴随着产业链的重构与参与者的更替,这种深刻的变革无疑给企业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惑,也导致了部分从业者面临失业的风险,进而影响到相关资产的价值波动。(我个人也认为,这也会带来企业家的洗牌和社会阶层的流动,也会打破原有的财富创造,因此,对于一穷二白的人来说,我个人认为现在是最好的创业机会,因为再差也不过回到一穷二白的时候,反而现在是限制了有钱人和中产人的时候)

第三、经济转型能否迎来华丽转身

其实,我们并非孤军奋战,政府比我们更为焦灼、着急。

楼市滞销、失业率攀升、资金在银行体系内沉淀,这些障碍正让经济复苏之路荆棘满布。

唯有扭转我国民众的经济增长预期,激发消费与投资活力,方能重启经济引擎,让经济循环顺畅运转。

当前,从超长期国债投入民生工程,到减税降费减轻负担,再到家电汽车换新政策与房地产新政的推出,每一项举措都旨在同一方向发力,旨在重塑市场信心。

鉴于我国政府以其卓越的执行力闻名于世,一旦精准把脉问题症结,解决之道不过是时间问题。

因此,我对我国银行业零售业务当前面临的挑战持乐观态度,坚信这些问题终将迎刃而解。

毕竟,在这一征程上,国家利益与银行股东利益紧密相连,只有同舟共济,才能共赴光明未来。

第四、招行如何应对当下业务面临的挑战?

在面对当前的复杂经济环境与行业挑战时,招商银行的应对策略也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从目前来看,招商银行的应对策略是:在于保持战略定力与远见(大财富管理战略),即便是在逆境中,也坚定不移地沿着既定的正确方向前行。(这是很难的,目前我能发现的只有招商银行的战略不会因为经营管理层的变动而不出现战略变动的)

具体而言,招行坚持深化零售客户的长期经营策略,秉承‘因您而变’的企业文化精髓,以及大力推进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的战略蓝图,这些举措无疑彰显了其战略的前瞻性与稳健性。

他们为什么要坚持这个战略,根据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3-银行业大变局》的报告,全球2023年的各类金融机构的表现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 看到财富与资产管理、支付服务提供商、CMIP才是全球金融机构中获利较高(或者说股东回报)的金融机构,这也意味着轻资产模式已经成为所有金融机构​创收、创润的主要来源。

因此,招商银行走大财富战略是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正确路线,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提倡服务实体经济的形式下。只是在我国,多数银行已经习惯了主营放贷业务,难以​转向。

因此,在众多银行因零售市场竞争加剧、贷款利率压缩及不良率上升而选择收缩战线或调整资产结构之时,招商银行却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决心,非但没有动摇其零售业务为主的战略根基,反而逆势而上,持续加大大财富战略的执行。这一决策背后,是对市场长期趋势的深刻洞察与对自身实力的充分自信。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哲理在招行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

在同行纷纷撤退之际,招行选择坚守并加大投入,这一举动不仅为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更使得一批原本可能流失的优质客户得以聚集。

这些客户,将成为招行未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产,为其在经济回暖之时奠定坚实的基础,助力其实现基业长青的美好愿景。







#







0 阅读: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