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寻幽之曾经博山县政府所在地:淄博·博山·郭庄东村

远信看看旅游 2024-11-01 08:59:06

走喽,接下来的两期咱们继续访古寻幽转古村,目的地仍是博山。

博山古称颜神,后又称颜神店和颜神镇。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设博山县,属青州府。民国初,废府,改济南道,后废道,归山东省政府辖,1955年3月原淄博市改为博山区,归淄博市管辖。而博山之名具有多山之意;也或许因境内有山名为博山而取名为“博山”。《博山县志》载:“周末,齐国西南郊长城岭下之北鄙,有孝妇颜文姜居岭下殁而有神,故后世目其地曰颜神”。

但今日去的村子却是处于一片邻河的洼地,也正是这片洼地被人选中建村,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村子成为了产粮大村。

郭庄,古称东窑土(庄西洪墓田中一墓碑载大明万历年间系青州府益都县东窑土社东窑土村)。谓之东窑土,是因为庄的东南两面尽是烧制陶器皿原料的红黏土。古人利用红黏土烧制建筑用的龙脊、兽头、猫头滴水、青砖、青瓦及日常生活所需的瓦盆、瓦瓮、瓦罐等土陶器皿(土陶窑遗址可见)。直到明末,因庄北有一铁陀寺(遗址尚在),一代住持姓郭名庄,此人施善乡里,深得民众尊崇,仙逝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东窑土改为郭庄。

《郑氏世谱》载:“吾始祖十公,明初自直隶冀州迁于郭庄定居”。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均载有“郭庄”字样。据此,明初即有此村。

车子刚进村就看到好些满载着翠绿大白菜的三轮车聚集在小广场,等着被菜商收走,而村子外围的庄稼地里还有好些未被采摘的大白菜,印证了村子为产粮产菜大村之名。

将车停在村委门前广场的树荫下,先去旁边超市买点好吃哒----二哈同学不知是因我的车技过于“炫酷”,还是微感冒咳嗽的缘故,来程路上又呕吐了。而我们现如今吃够了自热饭,也不想下馆子,我们从来都是在村里小卖部买一堆“接地气”的各种食物大快朵颐。有时不止买零食,还会买鸡蛋和咸菜,比如这回我在超里市买了两支六必治小苏打牙膏,嘿嘿。

向超市老板打听村里的石阁门和古建筑都在什么位置,老板是位五十来岁的大哥,将我们选好的商品放进袋子递过来,又从柜台里出来走到超市外面,指着不远处的小街,操着一口浓重的博山话说道,“这条街一直往西走,有个路口往南拐。。。”云云,其实此时我是辨不清东南西北的,靠着午后偏西的太阳才能确定大概方向。

如果是在城市,南向多为客厅和主卧,北向是厨房。但在乡村可不好分,只能依据太阳的位置,可是遇到多云阴天,那就想办法找院子正房。因为坐北朝南是咱们国人的居住传统,不仅为了采光,还为了避风,太阳东升西落,坐北朝南的房屋在一天之中受光时间长,光线充足,室内明亮,明亮则阴气消散,受日月之光华,颐养身体,也有利于身体健康和长寿,这是顺应天道的风水。

沿着看不到尽头的小街一路往西,渐渐的两侧开始出现了明清式样的尖角屋脊、天圆地方的青砖窗子,中间嵌着花砖拼出福字的影壁墙,精巧细致的砖雕刻花,青石板铺就的小巷道,还有墙角的门基石残块。

咦?这一户人家的门脸好大气,正探头探脑欲进又不敢冒然闯入之时,由二门里出来位大姐。“您家的院门好场面啊,啧啧。我没敢进去看。”我先主动搭讪吧,脸皮厚的人总能畅行天下路。

“没事,进去看就行。”说罢,大姐引着我进了二门的院子。

----这里我为啥叫二门。大家都知道我家以前住的也是两进四合院,一进门也是同样一座大院门,右手也有一间屋子,大概十几个平方。听家里老辈说,那是门房,以前看门人住的:一百年前可没有门铃,得有人住在门房里负责看守开关大门。大门正冲着一面影壁,但我家那面影壁没有砖雕石刻,可能以前就是写个福字绘个画吧,我对家里那面影壁的记忆自始至终只是一面白墙而已,顶多春节的时候张贴个大红底的福字。小舅舅三口住在一进院落的一溜西屋,进二门后依次是姥姥姥爷的北屋,我家的南屋,还有小姨家的东屋,而东屋北邻还有间五六平的小单间,早期是我大表哥住,他考上大学搬走了,我哥上初中后住进了那间小东屋。

没给大姐讲太多我家的宅子,只是给她说我家原来也有这样一座大门和二门。然后不仅大门二门,我姥姥的北屋我家南屋,木门也是带“提搭”的,就是大门下面那块能卡在门基石槽里的长木板,是不是也叫“门档提子”?(这是我查的资料),反正我们是叫做“提搭”。

待到入了二门的院子才发现,里面竟然有两栋古楼,看建筑规格绝对配得上刚才那两座小黑瓦的大门和二门。

只是苍老的小楼顶上布满了枯草,脱落的墙皮使整座建筑已不复当年的盛景。听大姐说,院里住了两户人家。

看正北那栋楼二层窗外还有当年的标语口号“团结紧张”,但“张”字脱落了,中间两个残字旁边还有墨汁书写的其它字迹:打倒郑X青。。。

----这会不会是早期的院子主人呢,地主?前阵子看《翻身》这本书时,土改运动将地主占有的多余土地都分给了农民,而对于作恶多端的地主是要被批斗的。不过标语也许是那十年中写上的吧。因为左右两栋古楼上面残破的字迹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八个大字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校训,为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笔题词,不仅成为人民军队院校的校风,也成为我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综合推测,上面的墨汁字是那十年的遗留了。

东侧楼窗户下还有个向下的通道,原以为是储物间,大姐刚摇头否定,我立马想到:“哦!这是烧炕的地方!我见过,咱们好些博山老宅会烧地龙。”大姐点点头表示正确。

我在牛记庵见过类似这种室外下沉台阶里面烧炕用的火灶口。

看着二层的窗户有点老旧,以为二层无人居住呢,大姐说二楼也有人住,只是窗户还是原来的样子,没有更换。

(今日写游记才知晓我们误入的这座院子,为村里有名的韩家大院。)

那么这座古老的院落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否曾经被用作我党的工作场所呢?不然为什么要在上面写上校训的八个字?刚才看到过一座大院门口挂的牌子,上书:博山县公安局·旧址。而之后又看到过:博山县政府·原址。搜了搜网上资料,1945年9月成立博山市后,市机关驻博城,博山县府移驻于郭庄----原来如是也。

在村里看到至少两个这种有个拱形洞口的墙体,做甚用的呢?

曾经恢宏的大门,只余了门柱腰石上的精美石刻花。

一座只剩下半拉大门的院子,还被杂草藤蔓侵占了全身。

走过这么多大宅院,但绝大多数都荒废了,曾经的主人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座院落里,希望自己倾心修建的宅子能够护佑儿孙,实际上随着一辈人又一辈人的逐渐逝去,年轻人也离乡奔了远方繁华大都市,徒留下一座座空荡荡的洞门大开的院落。曾经承载着主人诸多美好愿景的院子,寂寞的痴守在村中某一角落,自我怀念着院子里有过的欢笑热闹,如同头顶的蓝天一样,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了。

有时想想,人生也就这么回事,及时行乐吧,不要活得那么辛苦那么累。

由幽长的巷子退回来,西头为关帝庙。明朝始建,清乾隆五十五年大修,民国时期复修,2023年6月重修。看外观,底基还是原构件,正如重修碑记所述,上面因垣倾壁败,甍颓瓦落(PS,甍,屋脊之意,meng二声),但也正是因上部坍塌严重,因而整座关帝庙修缮得像现代建筑。

关帝庙继续往西为观音庙,在重修之时发现了明嘉靖二十三年的重修碑记,得出观音庙至少也有六百多年历史。虽两侧各有石碑嵌在墙体中,但风化严重,分辨不出几个字。

观音庙正南就是我在网上看到的那座石阁门楼。还以为没法上去呢,原来推开南边的小木门就是门楼的石阶。

二层楼上的正殿供着被奉为北方主宰之神与水神的北玄镇武大帝的神位。

神像泥塑虽是现代人后期摆放进去的,但二层上面的建筑全是明清遗建。东边连廊的墙体内嵌着两块清乾隆陆年重修碑,其中北边那块上面写的大字是“女众题名”,想必是众位捐资女教徒的姓氏留名。

但连廊因缺少维护修缮,里面堆满了杂物,不知是墙体坍塌还是顶子掉落的泥土,堆得遮挡了大半块乾隆碑。

总体而言,村里对好些古建的保护还是做得挺好的,如果能再设置些关于村子的历史、发生过的故事、每处古建的介绍牌子和路线图,那就更加完美了~~~

走啦!下一站:麻庄!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