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一张床上,却比独处更孤独”:女人的情欲,与这种感受有关

张德芬空间 2024-03-18 13:35:43

常常有人问我:你不结婚,没有家庭,不会感觉孤独吗?

曾经我也认为,要建立一个“家庭”,才能在困顿的人生里,不那么孤单。

于是我在29岁的时候,为了追求最想结婚的那个人,只身飞往美国,两次。

我觉得我带着满满的爱出现,好丰盛啊。

但,却经历了我人生当中最孤独的时刻:独自一人在波士顿的地下铁,恸哭流涕。

如今,我已年近40,看着朋友们结了又离,离了又结,或卡在“离不了又过不好”。

她们说:“结了婚以后,明明身边全是人,却比单身时更孤独。

尤其是有了娃以后,更是一个人活成了一支军队。”

亲爱的,你是否也困惑,为什么结婚无法赶走孤独呢?

其实,这源于我们应对孤独的方式:

一种是,向外寻找依靠。

这是最常见的方式。我们害怕孤独,于是习惯性地向外抓取婚姻、孩子、工作,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洞。

但往往事与愿违,感受到更加的疏离。

而另一种恰恰相反,向内与自己对话。

你会发现,孤独其实是可以享受的,关键在于:如何与自己“说情话”。

结婚以后,更孤独了

来访者H女士,42岁,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全身振动着愤怒和恐惧。

她告诉我,20多岁随大流结了婚,不敢说有多爱老公,但至少可以互相帮衬。

“有一个长期饭友和室友,还是比一个人安全感多很多的。”

但随着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老公也越来越懒,收入越来越低,还不能说,一说就发脾气。

昨天晚上,孩子因为找不到Ipad和她急,老公也怪她没看好东西,骂她败家!

“这哪是结婚,这简直是照顾两个孩子!我是保姆吗?”

看着她的嘶声力竭,我能感受到她在家庭里,是如何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

身旁可能很多人,吵吵闹闹,可是没有人能关注她,她的内心只剩下苍凉、绝望。

我邀请她深呼吸,稳定下来,回想起在她的人生当中,有没有很放松、很安全,被爱包围的时刻?

她讲起了小时候,奶奶在下雪天等她回家的场景。

那么冷的天,奶奶哆哆嗦嗦地站在门口,手里握着两个热热的鸡蛋,一见到她就立刻塞到她手里,这一刻的温暖她一直都忘不了。

我邀请她带着奶奶的爱,来滋养现在的自己。

H女士不禁流下泪水,想起小时候就一直很孤独。

父母忙于工作,她是由奶奶带大的,童年时期唯一的欢乐,就是奶奶的热鸡蛋,和她大大的拥抱。

小时候的孤独和绝望,似乎在她的人生中一直重复循环。

但幸运的是,现在的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带着奶奶的爱,和自己的爱,来照顾好自己。

“没关系,难过、孤独也是可以的,现在由我来陪伴你,我来保护你,我欢迎你,我爱你。”

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孤独”还那么可怕吗?

孤独的三个面相

从H女士的案例,我们看到了孤独的第一种面相:无爱的恐惧,脆弱无人懂。

最近最戳动我的“孤独”瞬间,是来自一个孩子的作文:

“三年前,爸妈离婚,爸爸当年又找了一个女人生下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

去年过年的时候,我爸说我们一家今年去海南过年,我很开心,激动得几天睡不着,收拾了很多行李。

结果当天我爸只带了那个女人和那个弟弟,并没有我。”

图片来源网络

这篇文章之所以让很多成年人都为之心疼落泪,是因为我们都曾经历过这种心碎:

“我是不可爱的,没有人爱我,原来我是个局外人。”

中年以后,似乎这样的感受更加强烈,但这并不是孤独的全部面相。

第二种孤独:展开自我对话,与孤独同在

我认识一个60多岁的姐姐,她曾经历家暴,以前见到她的时候,经常都是鼻青脸肿的。

但幸运的是,她40多岁的时候鼓起勇气,带着孩子离开了前夫。

然而害怕孤独的她,一直致力于再婚,甚至寻找国外婚姻。

可是十多年折腾下来,她还是带着一身“情伤”回到家乡。

现在的她,完全放弃了婚姻,反而专心经营自己的小花店,却自得其乐。

她和我说:“很有意思,你看这些花,就这么静静地绽放着,也没有要求谁来看自己,也没有害怕失去谁的爱。

花期来了,就绽放,花期结束了,就随之凋零。

连花都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人却做不到。”

我知道,她是穿越了对孤独的恐惧,找到了自己内在真正的安全感。

心理学上,我们常说,孤独感到来,不是让我们悲伤,它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我们好好去探索自己的内在。

然而,如果我们太恐惧孤独,就失去了真正了解自己的机会。

孤独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会因为有它而完整。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允许孤独的存在,像H女士一样,和自己展开爱的蜜语;

像小姐姐一样,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第三种孤独:是一种饱满,一种喜悦,和终极平安

作家马尔克斯曾在《百年孤独》里说:

“人生的本质,就是一个人活着,不要对别人心存太多期待。

成年人的孤独,就是悲喜自渡,而这也正是我们难得的自由。”

我认识一位老师,52岁,最近和老公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婚姻。

安顿好孩子的学习后,她一个人开启了四处旅居的工作和生活。

我经常在各地的工作坊看到她,既讲课,又做助教,还开展珠宝生意。

虽然也有生存的压力,也有授课业绩的需求,但似乎都没有影响她活得自在,像孩子一样天真。

她就像一个大太阳,给予我们每一个人温暖和支持。

我很好奇,她独自一人到处漂泊,是如何保持这么好的状态的?

她告诉我:

“我们习惯性地把注意力放在外面,总是希望外在的人事物给我们的认可。但是,这种对外在认可的“依赖”其实是是一个骗局。

外在无法让我们免除孤独,获得安全感。

但只要我们能保持和自己的正向对话,找到我们的中心,那么我们哪怕是在不同的城市移动,也能感受到一种饱满,一种平安。”

我想,这就是充分地“活在当下”。

德芬老师也曾经说过,在孤独中,我们才能真正地爱自己。

因为有这份单独的空挡,我们才能感受自己的身体,感受自己的情感,看见自己的念头,从而进入一种深深的寂静、沉默,抵达爱。

在孤独与群体中,穿梭共舞

有可能你会觉得,第三种孤独,好难做到。

但事实上,享受孤独,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习得的能力。

不妨尝试一下:

首先,看见孤独,欢迎孤独,与孤独同在。

在婚姻中,和孩子的相处中,感受到孤立无助的时候,可以停下来,带着深呼吸,问问自己:

“我感受到孤独背后的需求是什么?我期待什么?我是否能自我满足,而不是需要他人来满足自己?”

当我们一次次地和自己温柔对话,就是把滋养带给自己,培养圆满感。

其次,探寻自己“愿意且有能力做的事情”是什么?不求结果地去做。

在孤独中会感受到空虚,往往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热爱且有能力去做的事情。

有些人找到了,但是很执着于结果,也会内耗。

当我们仅仅是因为喜欢而去做,不计较结果,才有可能感受到内心的圆满。

像开花店的60多岁小姐姐,在培植花朵中连接到了喜悦;

如同我的老师,热爱教学,哪怕在不同城市移动,也不会孤独;

而我自己,在过去30多年的写作里,自成一个小世界,很少会有寂寞难耐的时刻。

再次,和自己“说情话”,给自己“写情书“,不断把爱和温暖带给自己。

终结孤独的最强有力的方式,就是给与自己终极的爱。

复旦大学梁永安教授曾说:“孤独感,是一个人必须穿越的‘隧道区’,你的成长就在孤独的时期,能承担孤独,才能承担爱。”

当你越来越能享受一个人,才能真正享受两个人的时光。

这时你们在一起,不再是对对方的渴求和索取,不再是需要对方来满足自己。

而是双方都能照顾好自己的需求,用喜悦和分享来共振。

你们的连接,不再是出自匮乏,而是出自那宁静深处的真善美。

这时候,所有孤独的恐惧都会消散。

而圆满会到来。

有人说:“女性走大运前,要先过情关。”

想要过亲密关系这一关,在关系中体验圆满感,而不是孤独感,德芬老师的3天“亲密关系”体验营可助您一臂之力。

德芬老师把多年的阅历,沉淀下来的智慧,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我们,希望我们女性能真正活出自在,活出女性独有的真、善、美。

写在最后

虽然我至今仍然没有建立自己的“家庭”,但我并不感觉自己没有“家”。

什么是家?家是安全、温暖、归宿感。

如同我的老师所说,只要我们能持续和自己“说情话”,滋养自己,只要我进入自己内心深处,这就是家。

愿你我半生漂浮,此生能有所归。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首诗:噢,孤独!

作者:约翰·济慈

噢,孤独!假若我和你必需同住,

但愿不是在这层叠的一片

灰色建筑里,让我们爬上山,

到大自然的观测台去,从那里——

山谷、晶亮的河,锦簇的草坡

看来只是一拃;让我守着你

在枝叶荫蔽下,看跳纵的鹿糜

把指顶花蛊里的蜜蜂惊吓。

不过,虽然我喜欢和你赏玩

但我更渴望跟纯洁的心灵对话。

她的言语是清澈思绪的结晶,

是我灵魂的喜悦;

因为我相信,人拥有的最高乐趣,

是一对心灵避入你的港湾。

*本文由张德芬主笔团成员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李绚彦

编辑丨李小豆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