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好,我是老陈。最近,一位意大利游客在中国景区游玩时,因为找不到会说英语的工作人员,也看不懂中文标识,拍视频大倒苦水。这事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评论区更是炸开了锅。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教了这么多年书,我深知一个道理: 任何问题都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衡量 。记得去年暑假,我带学生去欧洲研学,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在意大利的小城市,别说中文了,连英语都不一定管用。当地人操着浓重的意大利口音,手舞足蹈地跟我们比划。那会儿我就想,这不就是“入乡随俗”吗?
看了网友们的评论,我发现大家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看到外国人,不少人就觉得人家说英语好厉害,自己总是不自信。现在呢?网友们的回应让我觉得特别欣慰:“我们人多,你改一下吧”、“来中国就学中文啊”,这些话里透着满满的文化自信。
不过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觉得咱们还是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一方面,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前确实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包括了解基本的中国文化和简单的中文交流。就像我常跟学生说的,你要去别人家做客,总得先了解人家的规矩吧?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旅游服务水平确实还有提升空间。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日本很多景区虽然工作人员不一定会说英语,但他们会准备多语言的电子导览设备,还有图文并茂的指示牌,这些都挺值得咱们学习的。
说到底,这事让我想起了孔子说的“和而不同”。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排斥别人,而是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展现自己的特色。就拿我们学校来说,每年都会接待不少外国留学生。刚来的时候,他们也是各种不适应,但慢慢地就爱上了中国文化。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既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又用心帮助他们融入。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景区可以开发智能导览系统,通过科技手段解决语言障碍
重点旅游城市可以培养更多懂外语的导游和志愿者
在保持中文主导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一些基础的英文标识
鼓励外国游客来华前学习基本的中文,体验真正的中国文化
我经常对学生说, 一个人的气度,往往体现在处理矛盾时的态度上 。现在的中国,早已不是那个对外来文化唯唯诺诺的时代了。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躺在大国地位上沾沾自喜。恰恰越是强大的国家,越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前几天,我在课堂上特意问了问学生们的看法。有个学生说了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陈老师,我觉得咱们既不用刻意迎合外国人,也不用排斥他们。就像教室里来了新同学一样,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但该帮忙的时候也要伸把手。”
多朴实的话啊!这不就是我们应该有的态度吗? 文化自信的核心,就是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无论是景区服务,还是语言交流,都应该本着这个原则去做。
我想说的是,随着咱们国家越来越开放,这类问题可能会越来越多。但只要我们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就一定能在文化交流中站稳脚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事该怎么处理?有什么想法也可以说说看。你们才是未来中国对外交流的主力军啊!
这让我想起一句古话:“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不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吗?期待听到大家更多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