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世人都知道,在解放战争时期,各地民兵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鲜为人知的是,在江苏沭阳的解放前夕,发生过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个狡猾的还乡团保长,在国民党溃退时并未随军南下,而是选择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藏匿。他装扮成一位老妪,在乡间四处躲藏。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就在细微之处。一位经验丰富的民兵排长,仅仅因为一个不经意的回头,注意到了这位"老妪"的异常之处。这个细节,究竟透露出了什么玄机?这位排长又是如何凭借着敏锐的直觉,最终揭开真相的呢?
一、沭阳解放前夕的形势
1948年初,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推进,江苏北部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沭阳,这个位于淮海平原南缘的县城,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动荡。
当时的沭阳县城内,国民党的统治已是摇摇欲坠。每天都有大量的难民从北方涌入,他们带来了解放区的消息。街头巷尾,人们私下议论纷纷,都在打听解放军南下的动向。
到了1948年2月下旬,县城内的国民党机关已开始暗中准备撤退。他们将大量物资装上马车,昼夜不停地往南运送。当地的富户们也纷纷打点行装,准备随国民党军队南逃。一时间,县城内人心惶惶。
与此同时,沭阳县城周边的乡村地区,革命形势却在悄然发生变化。在北部的马厂镇,地下党组织已经发展了大批群众,建立了秘密的联络点。在东部的贤官厅,农民们自发组织起来,准备配合解放军行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月底的一个夜晚,沭阳县城北门外的岗哨突然发现,远处的天边闪烁着零星的火光。这些火光时隐时现,渐渐向南推进。当地老百姓都知道,这是解放军在夜间行军的标志。
3月初,国民党驻沭阳的部队开始分批撤离。他们先是将重要的军事设施搬空,接着又拆除了电报线路。县城内的国民党要员们也陆续离开,只留下一些基层人员和还乡团维持表面上的秩序。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当地最令人痛恨的还乡团保长陈德运,竟然没有随大队南撤。据当时在场的群众回忆,就在国民党军队撤离的那天晚上,陈德运的宅子里还亮着灯,能听见他在院子里走动的声音。
这个时候,沭阳县城周边的农村里,已经有不少地方政权被群众夺取。解放区的工作组开始悄悄进驻各个村庄,帮助群众建立起临时的革命政权。在和睦墩,张桂良带领的民兵队伍已经开始活动,为即将到来的解放做准备。
二、陈德运的罪行档案
在沭阳县的档案室里,至今还保存着一份泛黄的文件,上面详细记录了陈德运担任还乡团保长期间的累累罪行。这份文件是由当地幸存的革命群众口述整理而成。
1946年春,陈德运被国民党当局任命为沭阳县和睦墩还乡团保长。上任伊始,他就组建了一支约二十人的武装队伍。这支队伍名为维持地方治安,实则四处抢掠乡民财物,欺压革命群众。
据和睦墩的张老农回忆,1946年夏收时节,陈德运带人闯入村民家中,强行征收高额粮税。不仅如此,他还在各村设立了"检查站",对来往行人搜身盘查,稍有可疑就以"通共"的罪名抓人。
1947年2月的一个夜晚,陈德运接到密报,得知附近的贤官厅村有地下党活动。他立即带领武装人员包围了该村,抓捕了十多名无辜群众。其中包括年仅十六岁的青年王明。这些人被关押在和睦墩的一间破庙里,遭受了非人的折磨。
同年4月,陈德运与邻县的还乡团勾结,联合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清剿"行动。他们以"肃清共产党"为名,在沭阳县东部地区烧杀抢掠。据不完全统计,仅这一次行动就造成三十多名革命群众被害,数十户农家房屋被焚毁。
1947年深秋,陈德运更是做出了令人发指的暴行。当时,马厂镇的地下党员李福贵被叛徒出卖。陈德运得知后,不但将李福贵处死,还抓走了他的全家老小。李福贵年迈的父亲被折磨致死,妻子被逼得投河自尽,只有一个年幼的儿子被邻居偷偷救走。
到了1948年初,陈德运变本加厉。他在和睦墩设立了"自新登记处",强迫当地群众前来登记,声称要甄别共产党嫌疑分子。实际上,这是他敛财的又一手段。每个来登记的人都要交纳"保证金",数额从五块大洋到二十块大洋不等。短短两个月,他就搜刮了数百块大洋。
更为残暴的是,陈德运还在和睦墩城隍庙旁建立了一个私设公堂。但凡被抓来的革命群众,都要经受严刑拷打。据幸存者描述,庙内设有水牢、老虎凳等刑具。不少革命志士就是在这里惨遭毒害。
尤其令人发指的是,1948年2月,陈德运得知解放军即将南下的消息后,竟然伙同其手下,将关押在城隍庙的十二名革命群众全部杀害,企图毁灭罪证。这些遇难者的尸体被扔在庙后的枯井中,直到解放后才被找到。
在陈德运统治和睦墩的两年零三个月里,共有八十多名革命群众惨遭杀害,三百多人被关押折磨,无数家庭被破坏。这些罪行,都被一一记录在这份泛黄的档案中,成为那段黑暗岁月的见证。
三、地下革命力量的秘密调查
1948年初,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沭阳县的地下革命力量也在悄然壮大。在和睦墩,以张桂良为首的民兵组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建立起来的。
张桂良原本是和睦墩的一名普通农民,1946年冬天,他的堂弟被陈德运以"通共"罪名抓走,此后再无音讯。这件事成为张桂良投身革命的转折点。通过地下党的联络员,他加入了当地的革命组织,并很快成为骨干分子。
在地下党的指导下,张桂良利用白天做工的机会,暗中发展可靠的农民加入革命队伍。他们采取"三三制"的组织方式,每个人只知道与自己直接联系的两到三个同志,这样即使有人被捕,也不会暴露整个组织。
到1947年底,和睦墩的地下革命网络已经初具规模。张桂良带领的民兵队伍有三十多人,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潜伏在各个自然村。他们白天装作普通农民,晚上则秘密集会,传递情报,开展活动。
为了打探陈德运的动向,张桂良设法在还乡团内部安插了两名线人。这两名线人都是当地的青年,因家境贫困被迫在还乡团当差。他们利用职务之便,定期向张桂良通报还乡团的活动情况。
1948年2月下旬的一天,其中一名线人送来重要情报:陈德运正在秘密转移财物,并且打探南下的路线。张桂良立即派人日夜监视陈德运的住处,同时在各个可能的逃跑路线上都布置了眼线。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群众也积极配合革命力量的工作。在贤官厅村,老支书王大爷组织村民建立了"望楼",采用敲锣打鼓的方式传递暗号。一旦发现还乡团的人马接近,立即通知地下力量转移。
3月初,国民党军队开始撤离沭阳时,张桂良的民兵队伍已经做好了准备。他们分成三个小组,分别监视陈德运可能逃往的三个方向:一是南下跟随国民党军队,二是向东逃往海边,三是藏匿在当地亲友家中。
在这期间,张桂良通过群众关系网,收集到一个重要信息:陈德运的一个远房亲戚住在贤官厅汤庄,这个亲戚平日深居简出,近来却频繁出入集市,采买物资。这个反常的举动引起了地下革命力量的注意。
同时,民兵们还在和睦墩周边的村庄里发现了一些可疑的脚印。这些脚印显示,有人在深夜里偷偷进出村庄。通过仔细观察,他们确定这些脚印的方向都指向贤官厅汤庄。
3月7日晚,张桂良召集了一次秘密会议,综合各方面搜集到的线索,初步确定陈德运极有可能藏匿在贤官厅汤庄。但是,如何在不打草惊蛇的情况下将其抓获,成为摆在地下革命力量面前的一个难题。
经过反复研究,张桂良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行动计划:先由熟悉当地情况的民兵化装成收购粮食的商人,打探汤庄的具体情况;再派人假扮成逃难的乡民,在村里暂住,暗中观察可疑住户的动静。
四、"老妪"的可疑之处
1948年3月10日,一个阴雨绵绵的傍晚,贤官厅汤庄的街道上出现了一位陌生的老妪。这位老妪拄着拐杖,身穿一件破旧的蓝布棉袄,头上裹着黑色头巾,佝偻着背在街上缓慢行走。
当时在场的赵大娘回忆说,这位老妪走路的姿势有些怪异。虽然弯着腰,但走路时脚步却很稳健,完全不像年迈老人那样蹒跚。更奇怪的是,这位老妪的手很大,指节粗壮,与一般农村老妇人纤细的手完全不同。
同一天晚上,在村口担任警戒的民兵小李发现,这位老妪在傍晚时分进了村东头王大伯家的院子。按照当地风俗,天黑之后,外村的老人一般不会单独外出访友,这个举动本身就很反常。
第二天一早,化装成收粮商人的民兵打听到,这位老妪自称是王大伯的远房亲戚,因为逃难才来投靠。但是当地人都知道,王大伯的亲戚大都在本村,并没有远在他乡的亲人。
更令人起疑的是,这位老妪总是独自待在屋里,从不与村里的其他老人们闲话家常。每当有人走近,她就赶紧把门关上。而当地农村有个传统,老年妇女们最喜欢聚在一起拉家常,这位老妪的独来独往显得格格不入。
3月12日中午,在村口卖杂货的刘婶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位老妪出来买东西时,虽然弯着腰,但目光却十分警觉,不时地左右张望。更让人起疑的是,她说话时的声音忽高忽低,有时甚至带着明显的男声腔调。
民兵小组的成员还发现,每到夜深人静时,从王大伯家的后窗总能看到微弱的火光,像是有人在抽烟。而在当时的农村,妇女是不抽烟的,更何况是一位年迈的老妪。
3月13日傍晚,一个重要的线索出现了。张桂良带领的民兵在村外的小路上发现了几个烟蒂,这些烟蒂的牌子是"三炮台",这恰好是陈德运平日最爱抽的香烟。
通过进一步观察,民兵们还注意到,这位老妪虽然总是低着头,但走路时的步伐节奏与正常老年妇女很不一样。一般老人走路都是小碎步,而这位老妪却是大步流星,只是刻意放慢了速度。
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位老妪的耳朵。当地老年妇女都有戴耳环的习惯,而这位老妪的耳朵上却没有耳洞。在农村,女性从小就会被穿耳洞,这一点反常引起了张桂良的高度警觉。
此外,这位老妪的饮食习惯也很特别。王大伯家的儿媳妇透露,老妪的饭量很大,而且特别爱吃荤菜,这与一般节俭的农村老妇人的习惯大不相同。
到了3月14日,又一个可疑之处被发现。村里的孩子们说,这位老妪的脚很大,走路时会发出吱吱的声响,像是鞋子不合脚。而当地的妇女都是小脚,根本不可能穿那么大的鞋子。
五、最后的伏击与抓捕
1948年3月15日凌晨,张桂良召集了一次紧急会议。根据各方面收集到的线索,他们基本确定那位可疑的老妪就是化装的陈德运。当晚,民兵队伍开始实施周密的抓捕计划。
为了避免打草惊蛇,张桂良将三十多名民兵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负责在村外设置岗哨,防止陈德运逃脱;第二组埋伏在王大伯家周围,准备实施抓捕;第三组化装成普通村民,在街道上装作打更;第四组则藏在附近的麦田里,作为支援力量。
3月15日晚上九点,王大伯家突然传出一阵骚动。据后来王大伯交代,陈德运发现了埋伏在屋外的民兵,立即扯下老妪的伪装,从后窗跳了出去。就在这时,埋伏在后院的民兵立即亮出火把,同时高声喊话。
陈德运没有走寻常路,而是翻过后院的矮墙,钻进了一片茂密的竹林。这片竹林是村里最复杂的地形,纵横交错的小径四通八达,一般人很容易在里面迷失方向。但张桂良事先已经想到这一点,在竹林的几个关键路口都埋伏了人手。
在竹林里,陈德运与民兵展开了一场追逐战。他先是往东面跑,企图突围到大路上,但被第一组民兵拦住去路。随后又往南面钻,那里有一条通往河边的小路,却又碰上了第四组的埋伏。
这时,张桂良命令把火把点亮,数十支火把顿时照亮了竹林。陈德运见势不妙,转身往北跑,却不知那里正是早已布置好的包围圈。当他跑到竹林边缘时,十几名民兵同时扑上,将其制服。
在搜查陈德运的随身物品时,民兵们发现他藏有一支手枪、两颗手榴弹,还有一大笔现金和金银财物。这些都是他这些年来欺压百姓积攒的赃物。除此之外,还搜出了一份重要的文件,上面记录着地下党员的名单,这显然是他准备带走邀功的罪证。
抓获陈德运后,张桂良立即派人通知县城的地下党组织。同时,他们还在王大伯家搜出了一些文件和账本,详细记录着陈德运担任还乡团保长期间的罪行。这些物证后来成为审判他的重要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在搜查过程中,民兵们还在陈德运的行李中发现了一件女装和一顶假发,这正是他这些天伪装成老妪时使用的道具。此外还有一些化妆用的粉末和油彩,以及一个装满现洋的皮箱。
3月16日清晨,张桂良派出四名身强力壮的民兵,将陈德运押解到县城的临时看守所。一路上,沿途的群众纷纷围观,有的甚至跟着队伍走了很远的路,只为亲眼看看这个作恶多端的还乡团保长的下场。
至此,和睦墩地区臭名昭著的还乡团保长陈德运终于落网。而这次成功的抓捕行动,不仅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势力,也为当地地下革命力量积累了宝贵的战斗经验。据统计,在这次行动中,地下党员和民兵共出动了四十二人,历时五天四夜,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