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曰,夫恬惔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惔矣。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追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苦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燿,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故曰,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德之失。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惔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纯素之道,惟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
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庄子前面讲到的种种类型的人,都是有为的,而且刻意有为,这会带来许多麻烦。怎样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呢?
接下来,庄子谈到了真正无为的内修功夫:身心恬淡,享受寂寞,持守虚无,追求清净无为的生活。这是天地准则,也是道德的根本。因此,圣人息心于恬淡虚无的境界,遇到艰难险阻能够化险为夷,心境恬淡。
如果一个人常常保持平易恬淡,那么忧患的念头就无从进入内心,邪气也无法侵袭身体,因此德行完备而精神饱满,精力充沛,神采奕奕。当我们回归自身,保持“平常、简易、恬静、淡泊”的状态,就能重新获得平静,感到心旷神怡。
圣人在世时,顺应自然规律;离世后,转化为万物。平静时寂静如阴气,运动时波动如阳气。不争名利,不避祸事,稍有动静,诚惶诚恐。有感受,才做出反应,有动力,才采取行动,必要时,才行动。抛弃智巧与事故,遵循自然常规。因此无天灾人祸,无身外之物的牵绊,不在乎他人的评价,不惧鬼神的谴责。庄子说“其生若浮”,李白的名言“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正是源自于此。
不需要费尽心思,不需要事先策划,这些都会消耗心力。能普惠天下,而不自我炫耀;能给予信任,又不期待对方的约定。睡觉时不做梦,醒来时没有忧愁,其精神纯净不参杂,因此不疲劳。虚无恬淡,就与自然之德性相合。这里描绘了一种无欲无求、悠逸宁静的生活态度,展现的是乐观而豁达的精神世界。
因此,悲哀和欢乐都是违背纯真本性的邪恶表现;喜悦和愤怒都是大道的罪过,喜好和憎恶是忘却真性的过失。因此内心不忧不乐,是德行的最高境界;持守专一而没有变化,是寂静的最高境界;不与任何外物相抵触,是虚豁的最高境界;不跟外物交往,是保持恬淡的最高境界;不与任何事物相违逆,是精粹的最高境界。
所以说,形体劳累而不休息就会疲乏不堪,精力运用而不停歇就会使元气劳损,元气劳损就会精力枯竭。水的本性,不混杂就会清澈,不搅动就会平静,停滞不流动也就不会清澈,这是自然本质的现象。所以说,纯净精粹而不混杂,虚静专一而不随物改变,恬淡无为,顺应天理而运行,这就是养神的道理。
今有吴越地方出产的宝剑,用匣子秘藏起来,不敢轻易使用,因为它是最为珍贵的。精神可以通达四方,没有什么地方不可到达,上接近苍天,下遍及大地,化育万物,却又不可能捕捉到它的踪迹,它的名字就叫做同于天帝。
纯粹素朴的道,是一种纯粹无污染的状态,持守精神而不失却本真,与精神融合为一,浑一就使精智畅通无碍,也就合于自然之理。
俗语有这样的说法:“普通人看重私利,廉洁的人看重名声,贤能的人崇尚志向,圣哲的人重视素朴的精神。” 朴素,就是精神没有任何掺杂;纯粹,就是精神没有缺口。能够将纯粹朴素的精神身体力行,才算是达到极致的人。
本篇“刻意”的意思就是磨砺自己的意志,养形与养神,皆是修道养生之重要内涵,二者相比较,庄子更重视养神之道。养神之道又称纯素之道,而能体现纯素之道者,则称为真人。
“纯素之道”即获得精通之道,也就是无为之道,这是真人的品性。其要旨即在“唯神是守”。精神如宝剑,首要的是收藏,保持精之神。
其实,庄子提供了让我们轻装上阵的不二法门,强调人要时时刻刻保持纯素之道,不刻意较劲,不徒劳耗神,这样,人的心才是一片净土,才不会被外界事物所干扰。
当我们的内心处于一个安静的境界时,才不会被外在的琐事和压力击垮,才有轻松、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人生所发生的一切。如果我们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就要时刻清扫我们的心灵,保持宁静致远。
成语:虚无恬淡:意思是清虚淡泊,无所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