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职妈妈,为了让女儿考进名校,3年间打断了24根执教棒!

惠麟说社会趣事 2024-10-16 03:47:24

前阵子看到一则新闻,说上海有位全职妈妈,为了让女儿考进名校,3年间打断了24根执教棒。

这种事看得人心里一紧,不由得想:这是在培养孩子,还是在逼疯孩子?

这不是“鸡娃”,是虐娃。

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铆足劲去捐,尤其是大城市的父母,总觉得一刻不抓紧,孩子就被甩出竞争队伍。

但像这位妈妈这样的操作,已经远远超过了正常教育的范畴。

三年打断24根执教棒,平均一个半月就要断一根。

你说这是抓教育?不,这叫长期高压和暴力。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也许学的内容是多了,可心里的伤口会少吗?

小时候的教育,培养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健康的人格和心态。

如果她每天都活在恐惧和责骂里,时间一长,对学习也会产生深深的厌恶。

这就像种子没发芽就被掐了苗,结果是走不远的。

这样卷,卷出病来谁负责?

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努力能换来孩子的好未来。

可是,教育不是一个填鸭游戏,更不是靠“打压”就能成功的。

高压下的学习成绩,可能短期内有效,但长久来看,往往会引发不可逆的心理问题。

咱们不是没见过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小学、初中都是尖子生,高考却一塌糊涂,甚至彻底崩溃。

因为他们从小背负了太多责任,心理上的绷紧状态让他们再也喘不过气来。一旦心里那根弦断了,再多的补救都是徒劳。

就像《少年说》中有个孩子哭着喊:“妈妈,求求你放过我。”这些心酸的话,其实不就是孩子们在“鸡娃”风潮中的真实写照吗?

即便要卷,也要用对方法。

说实话,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完全不卷是不现实的。

学区房、校外辅导班、奥数比赛、兴趣班……这些现实摆在眼前,父母们想“躺平”都很难。

但我们需要明白,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兴趣和潜力,而不是消磨孩子的热情。

合理的卷娃,应该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引导他们把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就像体育比赛,好的教练不是一味地批评、逼迫,而是帮助运动员找到热情和节奏感,让他们在训练里找到自信。

教育也是一样,科学的陪伴和引导,比任何惩罚都有效。

父母更需要自我成长。

很多家长一边说着要为孩子好,一边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孩子的教育路上走偏了。

这背后其实也折射出一个问题:父母自身的焦虑没有出口。

他们觉得教育是自己唯一能抓住的东西,所以变得格外极端和用力过猛。

但说到底,孩子不是父母梦想的延续,他们有自己的节奏和轨迹。

教育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土壤,而不是打着“爱”的名义,让他们每天都活在家长的期待和焦虑里。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递一种安全感和信任。

如何更合理地卷?

培养好习惯,而不是一味施压。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比每天督促更重要。

兴趣驱动,循序渐进。找到孩子擅长和喜欢的领域,适当鼓励,让他们从兴趣出发去拓展学习。

父母要学会放手和调整心态。人生是长跑,不是短跑。就算一时落后,也不代表未来没有机会。

合理设定目标,不盲目攀比。孩子有自己的节奏,不需要把他的人生塞进别人的标准。

写在最后

教育的路上,不怕慢,就怕急。有时候,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帮助,不是逼他跑得更快,而是陪他走得更稳。

别让孩子还没来得及感受学习的乐趣,就在父母的高压下变得麻木甚至反感。

学习可以卷,但卷得科学、有节奏,才能卷出孩子的未来,而不是卷坏他们的心。

真正的爱,不是逼迫,而是理解与陪伴。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