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石峁人毁灭陶寺、有扈氏为义而亡的历史原因

沉淀的过去 2024-11-24 11:15:01

1、有扈氏族源出自东夷。有扈氏源出东夷少昊部落联盟中的九扈。《左传》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鸠氏,司马也;鳲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少昊衰落后,少昊氏四叔之一的木正句芒氏重黎部族转入颛顼联盟。少皞氏后世的四个子孙,曾分别受任为木正(句芒)、金正(蓐收)、水正(玄冥)之官。《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少皞氏有四叔,曰重 ,曰该 ,曰修 ,曰熙 ,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句芒, 该为蓐收, 修及熙为玄冥。” 孔颖达疏:“ 少皞氏有四叔。四叔是少皞之子孙,非一时也,未知於少皞远近也。四叔出於少皞 耳。”《后汉书·张衡传》:“人各有能,因蓺授任,鸟师别名,四叔三正,官无二业,事不并济。” 李贤注:“四叔分主三正,言其不兼业也。”

颛顼承黄帝为部落大联盟首领时,祝融(重黎)为火正,颛顼衰落后,原出少昊集团的许多部族归于祝融,有扈氏是其中之一。

《国语·郑语》中史伯云祝融之后有己(昆吾、苏、顾、温、董)、董(鬷夷、豢龙)、彭(彭祖、豕韦、诸稽)、禿(舟人)、妘(鄢、郐、路、偪阳)、曹(邹、莒)、斟、芈共八姓。王符《潜夫论 志氏姓》:凡祝融之子孙,己姓之班,昆吾、籍、扈、温。

祝融部先前活动于今河南濮阳一带,其分化出的部族很多,曾向东、西、南、北迁移,其中西迁的支系包括斟姓部和有扈氏。新郑为祝融之墟的传说可能与这些支系西迁有关。这些支系西迁后加入了西夏集群,斟氏后来都成为夏后氏的中坚力量。

有扈氏迁徙至河南原阳一带,经过帝喾、尧、舜时代,至夏时受封夏之同姓国。《史记·夏本纪》: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顾颉刚说:“夏灭有扈,为古代盛传之事,此说明夏人之征服东夷……不过有扈氏在西迁后,与夏后氏通婚,从母系而方姒姓,亦可说是夏之同姓国。”

有扈氏、费氏都属于褒。《公羊传》隐公元年何休注:“有土嘉之曰襃,无土建国曰封。”有扈氏在夏初居河南原阳一带,而费氏在今山东费县一带,广义莱芜地区。

《史记•秦本纪》记载:大业娶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以“姚姓之玉女”为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

大费即伯益,因佐禹平治水土和驯服鸟兽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伯益,秦之始祖,《史记》曰大费。伯,长、大之意。费是国名,《竹书纪年》云“费侯伯益”。嗣后费氏、费昌、费(蜚)廉为其后裔。

有扈氏和嬴姓部族皆源自东夷族系,以少昊为远祖。

2、石峁人与有扈氏灭陶寺。帝尧时代,洪水滔滔,经四岳推荐,帝尧勉强同意由鲧负责治水。史载: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於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尚书·尧典》:“流共工于幽洲,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羽山位置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交界。史书说帝舜因鲧治水失败而杀之,事实应该是帝尧所为。血亲关系,流于自然,刻骨铭心,杀其父而用其子不可信。帝尧认为“鲧为人负命毁族”,也就是违抗天命而破坏族约,暗含“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戒备,为帝尧杀鲧埋下了伏笔。

黄帝族走出陕西后,仍有不少北狄社群留在陕北,包括长期居住在神木石峁文化遗址的黄帝后裔。鲧的先辈可能就来自石峁文化区,石峁古城是其先辈的设计和建设的杰作。鲧是中国史载始造城郭第一人。关于鲧筑城的事情,史书记载颇多,如《吕氏春秋》《世本》:“夏鲧作城” “鲧作城郭”“昔者夏鲧作九仞之城”。《吴越春秋》也说:“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据说鲧所造的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具有防御性功能的城郭,距今已经有四千多年,城墙选材皆用石头,所以又称石城、砥石城。

《山海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鲧生于河南嵩山一带。夏代《连山易》中说“鲧封于崇”,先秦史书上有“崇伯鲧”的说法。崇国,古地名。夏、商都有崇国。唐虞时期因为夏禹之父鲧建造城郭有功,尧把崇地(在河南登封市嵩山周围)封给了鲧,并让他负责管理那里的土地和人民,称“崇伯鲧”。

鲧是夏部族的首领,夏部族善治城,治水需要修堤筑坝,因此,四岳推荐鲧负责治水,但鲧在帝尧时治水失败被杀。《尚书·尧典》:“流共工于幽洲,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羽山位置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交界。

帝尧处死鲧,引起石峁人的不满,遂与东夷人在襄汾毁灭了陶寺王城,之后石峁人退回石峁城,后因气候变化又迁至朱开沟文化遗址、寺窪文化遗址、刘家文化遗址、碾子坡文化遗址、郑家坡文化遗址、西周文化遗址,而东夷人舜囚尧,成为帝舜。

《竹书纪年》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舜部族是帝喾部的一个分支,以氏族图腾言属于俊鸟氏,以部落名号言则称有虞氏。《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在帝尧时代以前,舜部落就已由东夷迁徙至“三河”一带。因为舜有贤德,内和各部,外协诸族,因而成为帝尧的重臣。舜代尧后,因为受到各部族的拥戴,又有治国理政才干,石峁人无法入主中原,只能退回石峁古城。

这里的东夷人可能包括有扈氏,有扈氏与石峁人一个族属东夷、一个族属北狄为何联手灭陶寺?石峁人长期在陕北居住,有扈氏等也是较早迁徙至“三河”一带的东夷人,相互交往密切并且通婚。鲧为崇伯,管理崇国,扈为崇扈,当曾为崇伯所属。因此,有扈氏等在“三河”一带的部分东夷人很有可能参与灭陶寺。

此等事件并不鲜见,如西周末年犬戎之乱,因周幽王废太子,犬戎、缯国受周平王的舅舅申侯之请,联手灭了西周。

3、有扈氏为义而亡的原因。帝舜时,任用鲧之子大禹继续治水,大禹吸取其父治水失败的教训,由以堵为主,以疏为辅,变为以疏为主,以堵为辅,又正值气候变化,洪水逐渐退却,因而治水成功。

在大禹平治水土和征伐三苗的过程中,东夷偃姓部族首领皋陶、嬴姓部族首领伯益功不可没。既然华夏族首领与东夷族首领在部落大联盟中轮流坐庄,便有帝舜传位于禹,禹传位于皋陶,但皋陶未就位而死,禹又授政于伯益。禹表面授政于伯益,但暗中让其子启及其友党掌握实权,使得伯益王位被夺。伯益见王权被夺,遂起兵伐启,启被囚禁,后启逃脱,组织力量征讨伯益,伯益被杀。有扈氏觉得启违反了最高权力产生的“游戏规则”,便义无反顾征讨启,但“有扈氏为义而亡”,启大会诸侯于均台,开启了王权世袭的新时代。

伯益被杀,有扈氏为何如此反应激烈?伯益部曾是东夷最强大的部族,山东土著,但也有族民西迁至“三河”一带,因为族源和文化的原因,与有扈氏关系极为密切,尧、舜、禹时,有扈氏也以伯益为嬴姓首领。

有扈氏与启战于甘地。古甘地,今何在?专家分析,荥阳不仅对有扈氏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地点,荥阳之西即巩县、偃师,也是一条进入“有夏之居”的必经之路,夏王朝面对有扈氏的威胁,要保卫他的腹心地区,也要把敌人拒于甘地,即今郑州西北古荥泽之外。

有扈氏战败,但并未灭族。有扈氏战败后,有一支迁徙至陕西户县一带。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扈氏出自姒姓,是夏时的诸侯,夏时为崇扈,秦时改为雩,国亡后子孙就以国为姓,称为扈氏。又根据《史记》记载,我国的扈氏家族,是当年与夏启奋战的“有扈”的后裔。

4、民族迁徙融合的历史背景。需要指出的是:其一、远古部落大联盟形成后,各部族向“三河”地区集中,帝都多在河北。《史记正义》云:“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相去不盈二百,皆在冀州。”古代学者服虔亦说:“唐、虞、夏之都,大率相近,不出河东之界。”远古时代中国境内的部族多集中于今天的“三河”地区,即河北、河南、河东(山西省西南部地区)。

对此,宋代学者郑樵在《通志》中解析道:“自开辟以来,皆河南建都,虽黄帝之都,尧、舜、禹之都与今皆为河北,在昔皆为河南。大河故道自碣石入海,碣石,今平州也。所以幽蓟之邦、冀都之壤皆为河南地。周定王五年以后,河道堙塞,渐移南流,至汉元光三年,徙从顿邱入渤海,今滨沧间也。”今天的河南与河北的形成,乃是上古时期黄河大改道的结果。在此之前,大河故道从碣石入海,尧舜禹等都城在黄河以南地区。

古代中国境内的各部族经过碰撞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并不断向“三河”地区集中,使“三河”地区成为中国境内最早的人口繁多、文明发达的“鼎盛之区”,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摇篮地”的标志。

其二、大汶口文化中期至晚期,大汶口人群迁徙的数量和范围逐步扩大,向豫东、豫西、皖北迁徙,进入龙山文化时代,向西已远至陶氏文化、二里头文化核心区。当然,这是一种族群互动和文化交流,非单向所为。

先秦时期淮水水系北侧有诸多支流,从汶泗流域向西经古汳水很容易就达到开封的尉氏和郑州地区,而经沙水、颖水上行则可以经淮阳、周口而达颖水上游地区。泗水古代也是淮水的支流,海岱地区族民向西沿淮水诸多支流上溯迁徙是易行且快捷的。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