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汽车产业的利润都去哪儿了?

汽车人时刻变形 2024-11-07 21:08:42

如果将市场上所有主机厂的利润视为一个整体,那么整个市场的利润在流失,而且速度在加快。

文 /《汽车人》孟华

从10月到11月,国企上市公司陆续发布了今年三季度财报,营收和利润情况都不理想,尤其是利润方面压力比较大,而且具有持续性。

按照会计原则,企业将“非经常损益”(通常表现为投资和转让固定资产)计入净利润,不利于在同一主营业务尺度下观察企业经营行为。因而“扣除非经常损益归母净利润”(以下简称“扣非净利润”)指标更方便比较。

整体利润流失

以往营收规模和利润都最大的上汽集团,三季度营收1457.96亿元,同比下降25.91%;扣非净利润2916.61万元,同比下降99.23%。

长安汽车三季度营收342.37亿元,同比下降19.85%;扣非净利润5.12亿元,同比下降74.96%。

广汽集团三季度营收282.32亿元,同比下降21.73%;扣非净利润18.7亿元,同比下降146.49%。

东风集团(港股)三季度营收21.81亿元,净利润-1.8亿元。

比亚迪从上汽手里抢到了销冠,而且利润超预期,营收2011亿元,扣非净利润116亿元,同比增长11%。

新势力当中为数不多扭亏的有两个:理想营收429亿元,净利润28亿元(根据美国会计准则);赛力斯营收415.82亿元,扣非净利润23.25亿元,达到历史新高。

进入2024年之后,市场总盘子虽然变化不大,但市场价值(利润)出现了明显转移。有人称其为业绩分化,这个说法可能有问题。理由是,在国企业绩不理想的情况下,民企、个别头部新势力营收和利润方面表现相对好,但其增加的收益,未能弥补前者损失的收益。

如果将市场上所有主机厂的利润视为一个整体(它们彼此之间利润的重新分配因素,就可以忽略了),那么整个市场的利润在流失,而且速度在加快。

上汽比较典型。自2020年起,上汽虽然受到同样的对手一再挑战,但营收大体上维持在7000亿元以上的规模(净利润200亿元以上),今年掉了一个台阶(前三季度4300亿元,全年可能上不了6000亿元)。

利润都跑哪儿去了?

利润送人了,打没了

汽车行业的利润,恐怕呈现出三个转移方向。

第一个方向:给新玩家,或者根据既有玩家新增实力分配。小米10月份交付破了2万辆,虽然从规模上讲仍是小玩家,而且因为二期工厂建设、玩命增加固投,财务算下来肯定是亏的,但这不重要,因为业务明显在往上走。

赛力斯这种扭亏为盈的,则属于第一个方向当中的“第二分支”。连亏4年、合计百亿,如今扭亏了,虽然今年没希望填上以往的大坑,毕竟接到了转移过来的价值。

和明晃晃的利润变化相比,产品销量即市场地盘,以及品牌声望增加(当前缺乏公允的品牌价值权威评估体系),都意味着分到手的价值,比财报上体现出来的数字更多。同理,销量降了、产品平均价格跌了、利润磨损了,也连带着市场消费者对其品牌美誉度,要往下掉。

但是只有持续地、全方位地下挫,才会引发以上“次生灾害”。几乎所有国企民企,对于销量下降的敏感度远胜过股市投资者更关注的利润。第一反应无不是“反冲击”、“打出去”,御敌于国门之外。即利润有了第二个去向:送到终端市场磨掉了。

这些行动一旦形成规模,持续时间长了,就构成了持续性失血。简单说,就是在销售终端的拼杀,利润都是这样被打没了。

眼下的市场,不啻于一个“血肉磨坊”。就连理想这种只做中高端SUV(MEGA的销量可以忽略)的品牌,平均价格也从第二季度的27.9万元降到第三季度的27万元。鉴于三季度理想没有新产品,单车9000元利润就这么打没了。这已经是市场上价格非常坚挺的产品群了,可见市场之残酷。

而营收和利润有大滑坡的品牌,其实际成交的产品平均价格会以更快的速度下降,具体数据就不列了。因为传统企业不像新势力,产品线比较复杂,总以新桃换旧符,按照“单一变量”法则,数据缺乏排他性说服力,但相关性是没跑的。

实际上价格战从2023年初一直打到现在,这么长时间,弹药不是无限的,开火权自然也不是无限的。反击一旦从战术级别,打到会战级别,管理层就会以现金流为指标点,控制失血速度。

市场上则表现为价格战扛不住。这不光体现在财报上多种指标下滑,还意味着员工收入下降、团队士气下降、经销商萌生去意、供应商要求结算周期缩短等等一系列问题。

主要矛盾无法解决,次要矛盾也会接踵而来,在战线一再拉长的情况下企业疲于应对。过程不一,但结果一样:一旦进入关厂裁员的螺旋,就再也难以挽回客户的信任。

利润向上走了

第三个方向:向上游转移,特别是新近加入汽车行业的供应商。这些供应商既包括一级供应商,也包括更上游供应商。而在几年前,它们还都和汽车行业毫无瓜葛。

宁德时代固然是新能源的龙头一级供应商,第三季度营收922.78亿元,同比下降12.48%;但净利润131.36亿元,同比增长25.97%。

大家都能接受上游供应商比主机厂利润率高,但是很少看到供应商比自己规模更大,绝对盈利能力更强。这些只是结果,是供应链环节话语权的体现。

可以看到,近期国内磷酸铁锂电芯(动力型)、三元电芯(动力型)均价分别降至约0.32元/Wh、0.43元/Wh,较2023年初降幅均超60%。而作为电池主要原料的锂盐价格,反而有所回升。

9月29日,宁德时代位于宁德市的东侨开发区基地发生火灾,过火面积约1.5万平米。宁德时代因此计提了18.8亿元固定资产减值(可能火灾原因是主要的)。

所有这些不利因素,都没有影响宁德时代的利润逆势增长。

宁德时代并不特殊。A股上市的30家动力电池企业当中,27家利润为正,6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电池跌幅比整车跌幅大多了,但电池企业明显比主机厂更好过一些。

以前主机厂往往会投资发动机和变速箱厂,至少要参股。但是如今,能垂直整合上游电池厂的主机厂比较少(比亚迪先做电池后做整车,比较特殊)。而电池规模效应远远超过传统动力,规模本身就是门槛。这两点让主机厂在与电池厂的博弈中话语权被削弱。

而智能整体解决方案公司、传感器公司(尤其是激光雷达),还有芯片设计和工具链公司,都因为采购规模和投资门槛低的问题,未能在与主机厂博弈的过程中占得优势。当然,这里面也有特殊的企业,比如华为。

缺乏立竿见影的办法

现在产业链条和整车市场两侧,主机厂对抗价值转移的手段,看上去比较匮乏,其中比较现成的手段(比如将向上游投资),一则太迟,二则在这个节骨眼上又会加速现金失血,缓不济急。

以合资为利润主轴的企业,利润下滑得大都比较厉害,客观上要求旗下自主品牌需要尽快扛起集团盈利的担子。而自主在国内市场相对可靠的路线,仍是转向新能源,几年来都是如此。

新能源20万元以下市场,尽管处于持续扩张中(主要通过吞并燃油车地盘),但大家都不怎么赚钱(单车毛利低),包括销量处于头部的企业。有一种猜测,即掌握20万元以下产品定价权的企业,宁可自己不多赚,也要将市场塑造成如今这种鸡肋局面,以尽快将弱势玩家清台。

现在对欧出口被加税打掉竞争力,影响将全面波及第四季度。以欧洲市场为海外业务重点的企业,受伤犹深。这相当于在相应企业身上又切掉一块肉。因此,第四季度虽然还没过去一半,但已经迎来了垃圾时间,全年基调已定。

照这么打下去,一些企业不仅要放弃不盈利的子品牌,还要放弃特定细分市场,保留利润高的产品序列,即被迫瘦身。同时,加快技术投资和联合,拉平与对手的声望差距。

这样一来,虽然供应链成本比不过对手,但仍可以保留一席之地。这种前景指向了一个后果:市场上巨头(年销规模在200万辆以上)的数量将会减少。【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