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鼎鼎有名的榜书大家,得到专业人士和老百姓的认可

四海易文字 2024-05-05 02:52:59

李百忍的学书历程既有寻常的一面,也有不寻常的一面。他出身农家,没有书香门第的优越背景。由于天性爱好书法,少年时代他的毛笔字已驰誉乡里。1948年,21岁的李百忍参军入伍,渡江南下,两年后考入华东军政大学艺术系。1957年,他进入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进修,得以师从当时在教育学系任教的著名书家沈子善,同期或稍后师从沈子善者尚有尉天池、冯仲华、季伏昆、王冬龄等人。这对李百忍开阔视野、深造书艺意义重大。

但是就在此一阶段,李百忍遭遇大难,因参加工地建设劳累过度而引发重病,左肺切除,右肺患上严重肺气肿,医生推断:“顶多再活9年。”在沉重的打击面前,李百忍没有消极,他坚持徒步行走和挥毫调息,抵御病魔。他的方法颇为特别:将两块大号方砖磨平后并置案上,每天悬笔挥毫,以水代墨。十几年的“书砖”日课,运气临池,不仅练出了力透纸背的笔力,还奇迹般地康复了身体。

自1963年由部队转业到安徽宿县行署文化局工作后,李百忍更加潜心书艺,既系统临摹古代经典,又苦心运思锐意求变,终于在楷、行、草等多种书体上取得重要收获,尤其行、草二体探索出自己的特色。1970年代末期,他的书作被上海《书法》杂志创刊号发表,这在当时书坛是较高的荣誉,同时,他的个展从徐州开始,陆续举办到合肥、南京、上海、杭州、济南等地,同道看后,好评如潮。

用笔与结字是书法的关键技术,李百忍在两个方面都有所创获,因而成为富有原创精神的书法家。

关于结字,李百忍充满创新者的自豪,他曾这样自我分析:“怀素之白处多是圆形,张旭除偶尔成角形外亦如是。而我书之形体(仅就形体而论)之独具面貌者常以中锋圆画中又多用折换其笔路使之构成方整形体,空白处多以菱形、三角形、四边形等呈现之,藉以显示我书有柔又刚,骨势洞达,韧性、弹性相得益彰,以达中实之境。”

关于用笔,李百忍坚持以饱满、厚实、持续的中锋穿插挥运,通过拉大纵向的长度以制造险峻奇宕的气魄,又通过左右穿插在持续流动的局部不平衡中达成总体平衡,体现了出群的胆魄与不凡的匠心。中锋线在他的手里如游刃运斤,灵活自如,即使在多次折转之后,也仍然能够坚实不懈、锋棱干练。达到这些,是不同寻常的,既需要长期的技术训练与意念配合,也需要对笔法独到的理解。这种操控能力,是许多非专业书家望尘莫及的。20世纪的不少书法家尽管声望显赫,但是他们在技术上或过于简单,或失于粗糙,往往留下了被人诟病的技术性瑕疵。但是李百忍的技术造诣精湛,书内功夫一流,被书法同道们艳羡。

在当代批评家中,周俊杰曾评论李百忍草书杰作《鲁迅亥年残秋偶作》,认为:“李百忍先生为当代书坛一大家,先生此作乃运用狮子滚绣球之体势,造成强烈动势,纵横捭阖,俊迈跌宕,以显示感情之奔涌澎湃。其结构茂密葳蕤,严谨蕴藉,与诗作之悲怆、沉郁情调相对应,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形质上,先生从张旭、怀素圆笔圆形和张瑞图大肩方形研创出圆笔塔式方形、三角支撑、重心向上之结体;用笔中锋多变,迅疾中顿挫转折,成铿锵之声,在点画狼藉中取凝重迂回之势;字势节奏感甚强,后部分极为密集,衬出前两行及上半部舒润朗达之效果。字组时而飘逸远去,时而咄咄逼人,似有意而作,又无丝毫硬为之感,此诚意会之势,观者自可心领神会也。”这段批评中的敏锐感受力与出色表达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百忍后来被推举为安徽省书协主席,是众望所归的结果。李百忍只是书法家,而不是其他什么家。这限制了他的社会影响力,但是却也反证了他的书法出类拔萃。他所获得的书坛认可相对纯粹,剔去了书法之外的种种附丽。

李百忍(1927—1999),号蕴威,别署老汪湖人,斋名“绿竹书屋”。安徽宿州市人。著名书法艺术家,理论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50年考入华东军大艺术系就读,1952年华东军政大学艺术系毕业,1957进修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拜沈子善教授为师从艺。曾任华东军区文化部文艺助理员,宿县地区文联主席,省政协书画社常务理事等。历任中国书协理事,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第五、六届省政协委员,全国第六届文代会代表。其书体全面、善行书、精狂草,总让人耳目一新,备受书坛关注,给予结构奇险、中锋多变、气势磅礴、跌宕天成、圆笔方折、塔式方形、三角留白、集诸家妙笔、创艺林一格的高度评价。其作品曾参加国内外一系列重大展览,并收入《明·清·现代中国の书展》《日中书道艺术交流展作品集》《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集》《国际书法展览作品精选》《中南海珍藏书法集》等国内外180部大型作品集,并被国内外重要馆院收藏、陈列和诸多园林刻碑。先后在合肥、上海、南京、杭州、徐州、济南、菏泽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受到各地热烈欢迎和得到高度评价。出版有《楷书字帖》《书法初步》《李百忍书艺文录》《李百忍行草书法集》《李百忍书法艺术》《张旭与草书艺术》《书法艺术创作之我见》等。

3 阅读:1734
评论列表
  • 2024-05-14 18:59

    字也可以,但确实是第一次听说,鼎鼎有名估计是安徽一地,放在全国那真的不是。

  • 2024-07-25 08:29

    年轻人不认识李老也难怪!

  • 2024-05-17 22:27

    很有个性

  • 2024-06-21 06:54

    缺失韵味,修养不济。一般化,有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