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8个字,你就读懂了半部中国古代史

一抹烟尘说 2024-08-13 02:36:08

刘备临终前,召李严和诸葛亮至永安宫,接受托孤。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国家军队,管军事。诸葛亮为丞相,主管国家行政。

《三国志 李严传》:章武二年,先主徵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李严是尚书令,有行政权,又任中都护,掌握蜀汉军权。而诸葛亮为丞相,没有兵权。显然当时李严在蜀汉的权力比诸葛亮重。

刘备的目的非常明显,是让李严和诸葛亮相互制衡,不让一家独大,以免危及儿子刘禅的统治。

但,诸葛亮通过一系列神操作,很快就将李严边缘化,统揽了国家军政大权“蜀中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刘禅在朝会上说对群臣说道:“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刘禅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独揽军政大权的事实,但却没有放弃最后的底线。

他是向天下人昭示,蜀汉军政大权可以由诸葛亮作主,但我才是蜀汉的皇帝!

“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这句话并非刘禅原创。

这句话的原创是春秋时期的卫献公。当时卫国由宁氏家族把持政权,宁氏支持卫献公复位。作为复位条件,卫献公说:政由宁氏,祭则寡人。

卫献公承认了宁氏掌握国家军政大权的现实,但祭祀大权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国人才承认自己是一国之君。

刘禅熟读《左传》,他懂得原则,原则是不能废弃的,于是他依样画葫芦。

诸葛亮心知肚明。

西汉初期,周勃为代表的军功集团迎接刘恒登基,列跪于道。周勃起身对刘恒说有事要和刘恒单独谈。

刘恒的侍卫张昌说,是公事就到殿堂谈,王者没有私事。

周勃汗颜,赶忙递上玉玺。

刘恒没有接,而是先去太庙祭祀高祖刘邦后,才接下玉玺,登基继位。

刘恒是要告知天下,我这个帝位是承袭高祖皇帝的,是血统的合法继承,并非你周勃等功臣授予的。他站在了大义的制高点,让群臣敬畏。

而海昏侯刘贺继位时,太过匆忙,并没有祭祀太庙就登基了。

权臣霍光要废黜刘贺,他对上官皇太后说:刘贺继位时,没有祭祀太庙,还算不上真正的皇帝。

这个坑应该是霍光有意挖的,刘贺懵懵懂懂,就跳下去了。

这是一个堂堂正正让人无法反驳的理由,让仅当了27天的皇帝的刘贺下课了。

后来汉宣帝刘询继位,他就聪明多了,登基前先祭祀太庙。虽然国家大权掌握在霍光手中,但他下诏在汉武帝去过地方为汉武帝建庙,下诏国人四时祭祀。这是非常高明的政治举措,让天下知道他是汉武帝的正宗血脉,大汉江山依然姓刘不姓霍。

燕王朱棣率军攻破南京,难抑兴奋之情,往皇宫急趋,要登基上位。

这个是一个叫杨荣的小官急忙拦下朱棣,说了一句话,朱棣醍醐灌顶,急忙掉马头,往城外朱元璋的陵寝奔去。

杨荣对朱棣说:殿下,你先是登基?还是先去太祖陵祭祀?

(成祖初入京,荣迎谒马首曰:“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驾谒陵,自是遂受知。)

朱棣是朱元璋儿子不假,毕竟是叔叔夺了侄子的皇位,实际就是谋反篡位。

但一旦拜谒了朱元璋的陵寝,就可向天下人昭示,他是朱元璋的血脉,他当皇帝是合法的,他是从自己老爹手中继承过来的,而非谋逆。他站在大义的制高点,让天下人无话可说。

朱棣攻下南京时,实际只掌控明朝十分之一的疆域,他祭拜明太祖后再登基,就名正言顺了,天下纷纷归附。

杨荣一句话,点醒了朱棣,得到朱棣的重用,从此飞黄腾达。

朱棣,汉宣帝,刘禅,卫献公作为国家君主,他们非常明白祭祀自己的先祖,就是向世人昭示,这个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他们的先祖,他们是这个国家最高权力唯一的合法继承者。

作为君王,兵权可以让出,但主持祭祀的权力,决不能让他人染指,否则君将不君,国将不国。这是我国历史长期以来形成基本政治秩序和共识。

作为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史学著作《左传》严肃庄重地指出: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祀,就是祭祀。戎,指军事。祀在戎之前,说明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祭祀比军事更重要。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先看一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8个字是怎么来的。

《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

成公十三年春,晋国要攻打秦国,派使者到鲁国救援。鲁成公来到周王室京城洛邑,跟随刘康公和成肃公会同晋厉公讨伐秦国。在出兵前,周简王举行了祭祀活动,向自己的祖先汇报这次军事行动,希望祖先和神灵保佑他们成功。祭祀完毕后,在社庙举行接受祭肉的礼仪,出兵的将领恭恭敬敬地接受祭肉,以表示对神灵的敬畏和周王室的尊重。而成肃公在接受祭肉时漫不经心,越礼了。这是刘康公严厉地批评成肃公的不敬行为。

原话是这样的:

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翻译成白话文大致意思是:有职位的人要尊崇礼法,普通人要竭尽全力。尊崇礼法要诚敬,竭尽全力要笃实,各安本份。国家的大事,就是祭祀和军事,祭祀有分祭肉的礼法,军事有接受祭肉的礼法,这是与神灵沟通的大节。而今成萧公在接受祭肉时懒惰不敬,抛弃天命,他还能回来吗?

从这段史实中,我们知道,当时的周王室在诸候国中还是有很大影响力的,能号令近十个诸侯国联合讨伐秦国。

而周天子在军队出发前,在太庙举行祭祀大典,然后将祭肉分给带兵的将领,带兵将领要恭恭敬敬地接受。说明在周朝时军事行动与祭祀活动不可分割,两者都是国家同等重要的大事。

这次讨伐秦国的最高军事指挥官是周朝成肃公。他是周王室卿级高官,竟然在接受祭肉之礼时不恭敬,实属不该。

刘康公出身周王室,经常代周天子行事,维护周礼,维护周天子的权威是他的职责。自然要对成肃公进行严厉批评和教导。

周朝能有八百年天下,不仅仅因为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关键是周公制定了一系列的礼法,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礼。吉礼就是祭祀礼义,为五礼之首。而每种礼又配以不同的乐舞。不同的季节用不同的音乐,如秋天是萧瑟凄怆,春天,万物复苏,欢快奔放。

周公把尊卑等级秩序用森严的礼法界定开来。对祭祀之礼规定:天子祭天地,诸候祭社稷,大夫祭五祀。

通过严格祭礼制度,从意识上强调尊卑等级,确定天子和国君的权威和地位。

天是天,地是地,君是君,臣是臣。天子死了,由他的儿子世袭,国君死了,由他的儿子继位,世代相传,大臣再强势,也不能当国君。

而公卿大夫的儿子们,长大了就当官,体制内的人世代都是体制内的人。

种地的农民世代种地,是不能进入官场的。

各安本分,不可逾越。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阶级固化。

规定了各个等级人员各种规范行为,道德准则。

官员的家属如果去从事农耕,做体力活是不合礼制的,会遭到口诛笔伐的。

久而久之大家就形成思维定势,没有那么多想法,官员安心做官,农民安心种地。

而册封诸侯的权力牢牢掌握在周天子手中,所分封的诸侯国君是没有权力祭祀天神和太庙的,只能祭山神和灶神。只有鲁国例外,被周天给予政治特权“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

因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武王姬发的弟弟。辅佐成王时又是“摄政王”。

周公要在周都辅佐年幼的成王,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代替自己做鲁国的国君。

鲁国成为周礼“模范国”,是周礼最坚决的捍卫者,在此环境下产生孔子这样的礼乐大家。孔子将周礼糸统化,学术化,标准化,繁琐化,形成了儒学。

在周威烈王23年,却发生了一件大事,彻底动摇了周王室统治的根基。

晋国六卿的赵魏韩三家,掀翻了周王室册封的晋国君,将晋国一分为三,自立为国君。

这严重破坏了周朝的分封制,是对周王室的挑战,周王室理应号召其它诸侯国出兵讨伐。

然,周王室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盖章下文承认赵魏韩为诸侯国,让赵魏韩成为合法的诸侯国。

下面的人违法违制,上面的领导不但不阻止,反而还承认了。

其它诸侯国有实力的卿大夫们看到了希望,纷纷“弑君”,而各诸侯国的国君们对周王室彻底失望。

从此以后,周王室论为如今的联合国。

各诸侯国想开战就开战,根本不知会周王室,强国吞并弱国,周王室的祭肉不香了。

周王室沦落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中国历史开启春秋战国时代。

刚开始,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还知会一声周王室,打着周王室的名义。

哪个诸侯国打赢了,取得霸主地位,周王室就派人带来祭肉,表示祝贺,承人它的霸主地位。

后来,诸侯国干脆懒得知会周王室了,想打谁就打谁,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周王室彻底衰落。

周朝拥有八百年天下,在于息干戈,德化天下,用礼法制天下,强化祭祀,把祭祀摆在首要地位。

周朝最终失天下,在于弱化军事。

牧野之战,殷商七十万大军覆没,周武王姬发领导的诸侯国联军,也损失惨重,血流盈野。

夺取天下后,周武王希望天下和平,不再发生战争,放马南山,解散大军。只留下少量的安保部队。

(周武王纵马於华山之阳,放牛於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

但周王室所封的诸侯国的军队却保留下来。

在军事上就行成了干弱枝强的局面。

大家熟知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是因为周王室没有强大的直属野战部队,一旦外敌来犯,就召集各路诸侯出兵。

这种军事体制最终导致周王朝的覆灭。

灭掉周朝的是靠野蛮武力起家的秦国。

秦国赢氏祖先,原来在西部为周天天养马。

因为马养得好,赢氏逐渐得到周王室器重。当时的犬戎部落不时出兵骚扰周王室。周天子就给了赢氏三兄弟七千兵抵抗犬戎。

赢氏三兄弟打了胜仗,用天子就封赢氏为西垂大夫,那七千兵也没有收回来。

周幽王时,犬戎大举入侵,其它诸侯国都没有出兵,只有赢氏带领七千兵回来救周王兵。

周幽王虽然被杀了,但赢氏奋力作战,救下了周王室大部分成员,立下了大功。

各诸侯国拥戴周幽王的儿为天下共主,就是周平王。赢氏派兵一路保护周平王东迁,脱离了险境。

东平王封赢氏为诸侯国,就是秦国,并许诺,原属周王室的歧丰之地现在被犬戎占领,你们夺回来,就是你们的封地。

这等于给赢氏家族画了个大饼,诸侯爵位给你了,封地也有了,但你得凭本事去抢。

赢氏家族从此走上了武力征伐的道路,历经六百多年,最后灭周室,灭六国,一统天下。

秦国地处西垂,没有受周朝的礼化教育,连周游列国的孔子也不愿踏足秦国。

秦国全凭武力,灭掉所有对手,对祭祀文化并不重视。秦始皇取得天下后,却搞了一次有史以来最隆重规模最大的祭祀,封禅泰山。

秦始皇要把他的赫赫武功,祭告上天,向天下人召示他是真正的天选之子。

后来的汉武帝唐太宗认为自己的武功足以与秦始皇并肩,也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而宋朝的宋真宗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后,认为自己有功于天下,也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以彰显自己的武功。

但后来宋朝武力太不济了,被周边少数民族国家按在地上擵擦,连头都抬不起来。

宋真宗封禅泰山就成为一个历史笑话。

再之后的皇帝,如明朝的朱元璋,武功赫赫,却再愿不去封禅泰山了,他们羞与宋真宗为伍。

其实中国古代史,就是祭祀和战争的历史。祭祀是国家的最高政治活动,谁拥有祭祀权,谁就拥有政治活话权,谁就是君主。而军事是祭祀的延续。

一个君主必须掌握祭祀权,这是铁律,否则君就不是君。

而军事作为祭祀的辅助手段,同样重要。一个君主如果只掌握了祭祀权,而没有军事权,只能算是名义上的君主,而不是真正的君主。

整个中国古代封建史就是围绕争夺祭祀权和军事权演绎的历史。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