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届13届国展,行书取法对比,用数据来说明,哪一路书风最受欢迎

四海易文字 2024-08-29 22:58:49

十三届国展落下了帷幕,年底还有两个展赛,按惯例一个是书法年展,一个是临帖展,看到有些培训机构打出了招生广告,提前谋划,精心准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越早准备作品创作心态越轻松。把投展当成“试刀石”,以赛代炼鞭策自己,保持着临创热情。既然说是准备,那肯定就要有准备的方向,结合这八年的两届国展,谈一谈未来投稿的方向。

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客观的看待展赛,先分析,再总结,有的放矢,得出来的结论更加准确。届展不象单项展,单项展入选的名额更有限,我们拿行书的数据进行对比。十二届行书入展数量280件,十三届是236件,年展行书入展数量通常在100件左右。入展的数量和参展的人数是成比例的,通常在3%左右,可想而知竞争还是很激烈的。

从大的来说,国展最需要怎么样的作品呢?几十年的经验,中性类书风相对不占优势,整体可分为两类,要么粗旷雄强,要么精致细腻,中性类往往不讨喜。评审会上,有位评委点评作品时说出了真相,好作品就像酒一样,有高度烈性白酒,有天然纯酿红酒,风格明显,口味纯正,最具有代表性。反之,个性面貌不强,哪怕写得有趣味,竞争之下是不占优势的。

上面这个观点是否正确!我们用数据来对比,看看书法投稿,书风取法是不是这种趋势?

十二届国展魏晋(二王)书风75件,十三届国展只有20件,国展中要求展厅效果,中小字慢慢失去了优势,字径越来越大,这是一种趋势,小字和大字对比下,无论是评审还是展厅的需要,大字的视觉效果更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凡去过展厅的书友都知道此理不虚。

颜体始终是个很好的“品种”,十二届国展有40件,十三届国展有55件,(包含了颜米、颜赵融合)颜字可大可小,很强的变通性,技法上的绞转、篆籀及雄强气势的特点,颜体的入展率一直都是很高的。

宋代的米芾书法书风个性强,十二届国展有75件“米类”风格入选,十三届只有28件,学米芾入选少了一大半,数据往往是不会骗人的,减少了这么多的原因有两个,上一届入选太多,这一届评审把关相对严格一些,避免雷同;另外一个就是,越来越凸显大字作品,把米字写大,必须在线条中段加内容,写惯了小字突然之间改成大字,从小到大的转换,技法上要求是极高的。学米的书友一下子改变,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另外赵孟頫风格同米芾风格也是类似情况,十三届国展,取法赵孟頫的行书风貌,少得可怜,几乎失出了踪影。这一点,去过太原看展的书友都知道,还是吃了小字不占优势的亏啊!

苏轼、董其昌、何绍基,取法入展的数量持平,依然保持在7至9件之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评审的喜好,展厅的需要,大作品让明清书风成了“网红”,彻彻底底的在十三届国展上火了一把。王铎书风肯定是扛旗之首,十二届国展只有7件入选,十三届国展有27件入选,这是行书的数据,草书更加“疯狂”;倪元璐也大放异彩,十二届国长的2件,十三届国展变成了13件,成了国展上的新宠;另外傅山十二届国展只有1件入选,十三届国展有8件入选,让明清书风在展厅里唱了主角。还有厉害的赵之谦,十二届国展的2件到十三届国展的25件,比之下才知道明清书风的江湖“地位”。

反过来讲,明清书风在展厅里的效果确实比三两公分的小行书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对比之下效果明显,这个是毋庸置疑。

另、宋黄庭坚长枪大戟在展赛里也备受欢迎,十二届的“0”件到十三届的6件,再次体现出了展厅需要气势取胜的书风。

极致的细腻同雄强粗犷是另一种对比,杨凝式的《韭花帖》,细致的笔法加大了字势之间的空间,十二届国展没有一件这样的作品入选,十三届国展行书就有了8件这种作品。另外同《韭花帖》相近的还有欧阳询《梦奠帖》《张翰帖》风格的有六件入选。

通过以上数据,作一个小结:国展中的行书字径在12公分以上最受评委的青睐,从数据来看,大字要比小字占优势。关于书风的选择,目前明清轴式书风占了主流,取法的个性越来越明显,印证了本文开头的观点,要么取粗犷雄强,要么取精致细腻,二者选其一。(以上属四海易术个人的看法,阅读需谨慎,照搬有风险,仅供各位书友参考)

我是四海易术,一个退休的糟老头子,退休的生活,致力于弘扬传统书法文化,推广有实力的中青年书法家,陈述书法创作者经验和方法,供广大书友参考和借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