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骨断热”、“没特效药”、“不见面也传染”......近日,有不少网友分享自己感染“登革热”的经历,表示“很痛苦”“简直劫后余生”。
同时,广东疾控也发布,10月14日—20日,全省新增2029例登革热病例,不少官方媒体发文:这种病症不见面也能传染。
“登革热”究竟是什么病症呢,它为何突然来势汹汹?
“登革热”是什么?
登革热,并非一种新出现的疾病,这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等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目前已知的登革病毒共有四种血清型(DENV-1、DENV-2、DENV-3和DENV-4)。
这四种病毒株虽然都能够引起登革热,但感染一种血清型的病毒后并不会对其他血清型产生交叉免疫,这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多次感染登革热。
伊蚊,作为登革热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常见,它们通常在白天活动,喜欢在积水中繁殖,因此清除积水是控制伊蚊数量的关键。
感染登革病毒后,人通常会发烧、头也会疼,还会感到肌肉和关节疼,有些病人还会有皮肤疹子、恶心和呕吐等肠胃不适的症状,重症登革热很危险,可能会引起出血和休克,甚至致命。
值得警惕的是,登革热存在一定的潜伏期,通常为1至14天,这意味着感染者在出现症状之前可能已经成为传染源,这也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难度。
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这些地方气候适合伊蚊繁殖,人也多,病毒传播起来很容易,全球化也促进了病毒的跨境传播,使得登革热更容易在全球蔓延。
全球疫情概况
2024年,全球登革新冠状况不容乐观,感染人数和死亡病例都有明显上升,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全球已有超过1000万人感染登革热,死亡病例超过6000例。
与2023年相比,感染人数增加了三倍多,疫情呈现出快速蔓延的趋势,这波疫情波及范围广泛,涉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给全球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
这次登革热疫情,拉丁美洲受影响最严重,巴西和阿根廷最近报告了很多感染和死亡的病例,以巴西为例,2024年该国登革热病例数高达650多万例,死亡人数超过5000人。
这些国家人多医疗资源少,防疫工作压力山大,菲律宾和阿根廷等国也受到严重影响,部分城市甚至宣布进入灾难状态,阿根廷的死亡病例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较多。
广东作为我国重要的沿海省份,也是此次登革热疫情的重点关注地区,当地温暖潮湿,适宜伊蚊繁殖,加上人口流动性大,为登革热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024年8月,广东省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数超过1200例,并在一个月内迅速增长至数倍,最近,佛山、广州、中山等地的疫情形势变得比较严峻。
虽然广东省各地都在努力防控,但疫情还是挺严峻的,10月中旬,广东省一周内新增病例超过2000例,这表明登革热病毒在该地区的传播速度仍然很快,值得庆幸的是,广东省目前尚未出现死亡病例。
疫情传播的机制与挑战
登革热的传播,离不开一个关键的“中间人”——伊蚊,这种蚊子并非简单的“叮咬-传播”那么简单,其体内复杂的病毒复制过程才是传播的关键。
伊蚊叮咬了感染登革热的人后,病毒会在蚊子体内繁殖,然后再通过蚊子叮咬健康人,这样病毒就传播开了,即使没跟感染者直接接触,也有可能被伊蚊叮咬后感染登革热。
比如,有些人虽然感染了病毒但没有症状,不知不觉得就成了病毒传播者,给防疫工作带来了更多挑战。
伊蚊的活动范围和生存环境也影响着病毒的传播,在温暖潮湿的地区,伊蚊更容易繁殖,病毒传播的风险也更高,所以,控制伊蚊的数量和活动范围是预防登革热的重要措施。
如何预防?
面对登革热疫情,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都在加紧努力,采取措施,防止病毒扩散,广东省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例如设立登革热疫情处理中心,加强病例报告和监测,以及开展社区宣传教育活动。
个人预防至关重要,现在还没有专门治疗登革热的药物和疫苗,可以用蚊帐、蚊香和驱蚊剂,尽量不在蚊子多的时候出门,穿上长袖长裤,少露皮肤,也是个不错的防护办法,浅色衣物比深色衣物更能有效避免蚊虫叮咬。
如果出现发热、头痛,早点发现早点治,能大大减少变成重症的风险,值得警惕的是,感染过一种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后,并不会对其他血清型产生免疫力,反而可能增加二次感染后出现重症的风险。
虽然现在登革热的防控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未来还有很多挑战要应对,感染了一种病毒的血清型后,你并不会对其他血清型产生长期的免疫力,反而可能在再次感染时更容易出现严重症状。
现在,全球很多科研团队都在努力研发登革热疫苗,有些疫苗已经开始了临床试验,并且初步结果显示效果不错,然而,要研发出安全有效的登革热疫苗,仍然需要克服很多技术难题。
结论
登革热疫情的全球蔓延,再次提醒我们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性,这不只是某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全世界都面临的挑战。
我们需要认识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地区的疫情都可能迅速蔓延至其他地区,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所以,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全球防疫能力,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