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中央提出换掉粟裕,陈毅:无论用谁代替他,都会全军覆没

小淇阅览过去 2025-01-20 09:58:36



前言:

1948年,粟裕三次提交了自己的进攻计划。

然而,对于这个计划,却并没有人看好,甚至中央多次提出想要先停止他的行动,换另一位主将进攻。

面对这一提议,一直与其进攻意见相左的陈毅却发话,绝对不能换掉他,不论换谁顶替他,最后都只会是一场溃败,只有他才能打赢。

那么,当时到底又是什么情况呢?最后结果又是如何?

上层命令掩护刘邓,拒绝带队渡江

击溃张灵甫后,组织内便想要将胜利果实扩大,于是,便命令刘邓二人带领部队前进。

在几个月时间里,他们开始千里奔袭大别山,并且决定要在那里占据重要的军事领地。

如果是正常行军,必然能够做到,可国民党的军队也不是吃素的,敌人将成为二人前进的最大阻碍。

所以,必定需要援军掩护,而当时其他的部队都有属于自己的任务,为此,上层只能下令让粟裕官,带领他的华野,迅速渡江牵制敌人给两人争取时间。

得到指令后,粟裕官立即召集了所有人召开会议,在他的看来,眼下不能渡江作战,留在长江北方才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渡江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会因为敌人出现很多不可预料的事情,这对于友军的帮助不仅微乎其微,甚至还会起到反效果。

所以,粟裕便直接上书给上层,详细讲述了自己对于目前战略的看法,以及想要留守江北和敌军正面对抗的想法。

然而,上层却不这么想,他们认为虽然组织已经发展多年,但和老蒋比起来还是有些差距。

毕竟,对方有美国的支援,武器装备以及人数上都比我方占优势。

如果正面作战,伤亡肯定极大,所以,他们还是保留让粟裕渡江奇袭的作战方针,并再次将命令下达给粟裕。

然而,粟裕却始终没有改变自己想法,甚至这一次不再以战区的名义,而是以个人的名义,将自己的分析情况,再一次进行阐述。

可关注点都在刘邓身上的他们,又怎么可能注意到他的想法呢?再次提议仍未通过,甚至很多人认为,他多次不听军令,不能胜任此位。

这个声音出现后,很多的领导就开始讨论,是否需要换掉他,让别人担任指挥官。

彼时,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曾经与粟裕一直意见相左的陈毅陈司令,却站了出来。

他直接了当的回应,换谁都不能把他换掉,换任何人上去,都只会是一场全军溃败的战斗。

很多人都感到诧异,解放过程中一直与粟裕意见相左的陈司令会如此支持他。

可实际上是,陈司令早已经被粟裕的才华折服。

独到的战争思维,陈司令自愧不如

曾在抗战期间,陈司令和粟裕就已经是一对黄金搭档了,不过那时的粟裕才华也仅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略有展示。

到了解放期间,他俩却被迫分开,陈司令指挥山东军,粟裕指挥华中军。

1946年6月,两人在毛主席的命令下,再度展开合作,共同拿下了津浦线。

然而,在胜利之后,两人却出现了战斗意见的不同,粟裕认为内线更适合当前的作战。

陈司令却认为,按照毛主席的战略方针,打外线更能拿到谈判权。

最终,党内决定,综合两人的方针,先内线再外线。

可在粟裕拿下三次内线胜利以后,陈司令却有些着急了,想要尽快拿下外线胜利,直接进攻淮北。

当时这个提议,连毛主席都已经同意,可粟裕却依旧坚定地反对。

他认为目前还没到外线战争的时候,应该继续保持内线作战,并且向上级反映,按照如今的局势来看,使用内线作战的话,能让解放大业更快完成。

不过,由于这个计划与毛主席的意见相左。

所以,毛主席犹豫一番后,还是决定让粟裕按兵不动,同时支持陈司令的调兵遣将。

但是,因为战线距离太大,导致将士们疲于奔波,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打仗,这也导致了这一场外线战斗的失败。

此时,毛主席和陈司令都意识到,粟裕对于战局的把握,十分精确。

于是,陈司令战败后,立即发电报给粟裕,字里行间都是对他作战计划的肯定,毛主席也同时肯定了他的作战计划,让他放手去干。

就这样,粟裕用只有敌人四分之一的部队,七战七捷,将粟战神的名号打了出来。

那时的国军中,只要听闻我方是粟裕带队,就会感到惶恐不安。

这场战斗中,一共歼敌5万多,不仅打出了我军的气势,更是将国军士气大幅降低。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粟裕对于战局以及形势的判断,才没有让局势向着坏的方向发展。

战后,陈司令也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主动写信上书毛主席,这一封信不仅仅将指挥权交给了粟裕,还用检讨的方式,阐述了自己的错误。

而他与粟裕之间的关系,也因为对粟裕的自愧不如,而更加紧密。

三度上书表心意,战争局势转变

陈司令力排众议后,便直接去往了粟裕的位置,和他详细地讨论起了作战方针。

一开始的时候,陈司令其实也对这个战略方针抱有疑惑,毕竟双方军力相差有些大。

可当他听完以后,便觉得粟裕的方针,才是最有可能大胜的。

于是,陈司令立即将自己和粟裕的看法,上报给了毛主席。

事实上,在前两次上书高层的时候,粟裕早已经将自己的作战方针上报给了毛主席,但当时的毛主席因为身体缘故,一直没有回信。

如今,第三次看到粟裕的方针,并且还有陈司令的阐述,让毛主席更加重视起。

在听到了粟裕的战略方针以后,毛主席再次召开了一次高层会议,在会议中,毛主席和总理询问粟裕,如果把他换下去,他是否还要坚持自己的战略方针。

听到这一句话,粟裕虽然愣了一下,但却依旧坚定地表示,必须坚持自己的战略方针,不论是谁领兵作战他都没有意见。

得到这个答案,总理和毛主席相视一笑,见到粟裕如此有信心,两人当场就敲定了粟裕的方针,并且并没有将粟裕撤职,让他继续带兵贯彻自己的方针作战。

同时,毛主席还根据粟裕的战略方针,对总计划进行了调整。

在保证原定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采用了粟裕的战略,让华东军先不过江,先在中原地区歼灭敌人,等到中原地区防御被瓦解以后,再执行过江计划。

粟裕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在豫东、济南等战役里,他歼敌无数,缴纳了很多的战用物资。

后来,更是靠着这些物资,将军队战斗力提升了一个档次,这时的粟裕再次对局势进行判断,对淮海区域发起进攻。

在粟裕的带领下,不仅仅是将两军长久形成的拉锯战形式打破,还直接将敌方主力之一的黄百韬、黄维以及杜聿明的部队击溃,获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把南下的路线彻底打开。

这一战后,我军与敌军的形势彻底攻守易型,我方也从长久以来的劣势方,转变成了优势方。

结语

粟裕的坚持己见,不仅仅换来了一次战争的胜利,更是将两军形势彻底发生你逆转。

事实上,这也正印证那一句古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将者,不能对上层命令全部听从采纳,要有自己的思想,能判断出正确的局势。

只有这样才是最合格的指挥官。



信息来源:

十大大将:粟裕简介.人民网 [引用日期2020-03-10]

粟裕生平及相关文章.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3-10-16]

粟裕大事年表.人民网.2006 [引用日期2013-07-7]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