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轮船的诞生,背后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实力。
说起造船,中国可是实打实的!
2022年,中国以47.2%的市场份额,稳稳地站在了最高处。
简单来说,全球每两艘新船,差不多就有一艘是中国造的。
这个数字,让很多造船大国都瞪大了眼睛。
2023年完工量上,中国以1750万CGT的惊人数字,同比增长16%,首次突破全球50%的市场份额。
日本、韩国这两个传统造船强国加起来,也比不上中国的一半。
新船订单量更是让人震撼!
2490万CGT的订单量,占全球60%的市场份额。
在具体船型上,中国的统治力更是毋庸置疑:
散货船占全球79.6%,油船占全球72.1%。
集装箱船占全球47.8%,汽车运输船占全球82.7%。
这,简直就是“造船一条龙”!
从大宗商品运输到专业化船舶,中国都牢牢掌控着全球市场。
手持订单量同样傲人。
6120万CGT的在手订单,占全球近一半。
中国造船厂的订单簿已经排满了,未来几年的产能已经提前锁定。
曾经的造船大国们,恐怕已经坐不住了。
日本、韩国造船业曾经引以为豪的优势,正在被中国迅速吞食。
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大造船国,非中国莫属!
一个民族的骄傲还记得20年前吗?
中国的造船厂还默默无闻,但中国造船业迅速崛起。
大连船舶重工这样的企业,造出了能在全球横行的超大型轮船,技术水平让人刮目相看。
美国媒体坐不住了。
《华尔街日报》声称:
“所有这些从中国购买船只的国家,都在付钱给中国,让中国建造他们在战时维修舰队所需的造船厂,让人有点难以接受。”
《华尔街日报》大喊:
“中国造船厂,已经为持久战做好准备!”
这哪里是担心,分明是酸了!
2022年,全球船东们向中国船厂,下了价值1242亿美元的订单。
包括大型LNG运输船、集装箱船、油船等高附加值船舶。
这些订单的总价值达到了创纪录。
中国造船厂的产能利用率高达89.4%。
中国正打得热火朝天,美国已经开始坐冷板凳。
更有意思的是,尽管美国媒体不断渲染“威胁”。
但全球资本的选择最实诚。
日本、希腊这些传统航运大国的船东,正排着队向中国下单。
人家用脚投票,比任何报道都更有说服力。
这何尝不是一个民族的骄傲?
从当年的“制造大国”到如今的“制造强国”。
中国用实实在在的技术和效率,在全球制造业的,拿下了市场!
是美国自己放弃二战时,美国造船业何等强盛!
50多家造船厂,遍布全国,随时能建造或修理超过500英尺的巨轮。那是美国制造业的鼎盛时代。
如今呢?
不到20家造船厂,其中军用造船厂仅剩四座。
这背后,是美国制造业的衰落。
海军舰队的大修任务,竟然要依赖民间商业船厂。
这在当年根本是不可想象的。
这一切,并非中国“抢走”了美国的饭碗。
恰恰相反,是美国主动放弃了这个曾经的优势产业。
美国企业转向追求高利润的金融、科技领域,制造业在他们眼中逐渐变成“低端”产业。
一个曾经的制造业巨头。
因为短视和懒惰,逐渐失去了昔日光环。
不思进取,却不愿看到别人进步。
这种心态,其实暴露了自己的傲慢与不安。
动辄炒作“中国威胁论”,实际上是在为自身的衰落找借口。
中国造船业的崛起,靠的是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投入,而非阴谋诡计。
造船,就是做生意!
全球船东们找中国造船,无非就是看中了性价比、质量和交付能力。
全球各国的船东们,是带着真金白银来中国下单的。
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统统是为了全球贸易服务。
谁会想着用一艘商船去打仗?
这生意经根本讲不通!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没有海外殖民史的大国。
当年的西方列强靠武力瓜分世界,中国呢?
一直在强调互利共赢、和平发展。
即便今天中国造船业实力全球第一,也丝毫没有称霸的心思。
逻辑很简单:发展经济、服务贸易、增进互利。
谁愿意打仗?
打仗哪有做生意挣钱香?
中国的军用和民用造船厂,那是泾渭分明、界限清晰。
军工厂是军工厂,商业船厂是商业船厂,压根不搭边。
这和美国那种军民高度融合的模式,完全不同。
我就是来做生意的,不搞任何花样。
全球船东们用脚投票,用订单说话。
不妨先照照镜子造船,就是造船。
爱玩阴谋论的人,请绕道。生意,就是这么简单!
生意场上,买卖本该是你情我愿、互利共赢。
但到了某些美国媒体嘴里,普通的商业交易竟被抹上了一层阴谋论的色彩。
且看这些媒体如何炒作:
全球船东向中国下单造船,在他们笔下,竟成了在“支持中国打造海军”!
这种逻辑,简直是把正常的商业行为妖魔化。
讽刺的是,这些动辄指责中国“军民融合”的媒体,不妨先照照镜子。
美国波音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家全球最大的民用飞机制造商,其军民融合早已是驾轻就熟。
波音公司的民用飞机,销往全球90多个国家。
但买家可不是想买就能买。
美国往往会对飞机出口,设置各种苛刻的政治和技术限制。
想买波音飞机?
先得过美国审查!
这哪里是单纯的商业行为,分明是技术绑架。
反观中国的造船业,买卖双方的交易相当透明和纯粹。
国际船东花钱买船,无非就是看中了中国造船的性价比和质量。
这是市场选择,是商业逻辑。
哪来的什么“支持打造海军”?
美国媒体的这种论调,说穿了无非是对中国制造业崛起的恐慌和嫉妒。
他们无法接受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领域迅速赶超和领跑的事实。
于是,将正常的商业往来,抹黑为潜在的军事威胁。
这不是一种新殖民主义的思维?
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应该拥有先进的制造能力,不应该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位置。
美国“超级企业”,才值得警惕波音公司,表面上是一家民用飞机制造商,背后却是美国国防工业的幕后大boss。
在美国军工复合体中,波音绝对是举足轻重的存在。
今天还是给你造客机,明天就能给军队造战机。
战斗机?造!
轰炸机?小case!
导弹系统?手到擒来!
直升机?不要太熟练!
这哪里还是一家普通的飞机公司?
简直是一个军事装备制造帝国!
每一个国防项目,几乎都能看到波音的身影。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同样如此。
看似,是一家追求太空梦想的民间企业,实际上却是为军方量身定制武器和技术的“白手套”。
今天帮你发射卫星,明天就能为军方提供战略打击能力。
通用电气同样不简单。
这家,号称“美国制造”的工业巨头。
长期为军方改进发动机,是军工系统的重要齿轮。
这些企业披着“民用”的外衣,实际上早已与军方紧密捆绑。
当他们指责中国“军民融合”时,讽刺至极。
美国不仅早已将军工和民用完美融合,还将其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生态。
这种模式,早已成为美国国防工业的通行做法。
这些企业和美国政府,早已是穿一条裤子。
政府给政策、给订单,企业提供尖端技术,军方获得战略优势。
这些企业,最可怕的不是它们有多强大。
而是,它们能瞬间把和平技术变成毁灭性武器。
民用飞机的发动机技术,转眼就能应用到军用飞机上。
当全球顶级企业背后,站着美国国家机器时。
谁敢说他们不是世界最大的威胁?
这些“超级企业”,才是真正值得全球警惕的力量!
一句话总结:这哪里是做生意,这是在玩全球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