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 作品欣赏 我 国 历 代 隶 书 简 介
最初的隶书是篆书时代的俗写体,为了便捷,将篆书中盘曲环绕的笔画分成几笔来写,破圆转为方折,这样写来,比篆书简易。
成熟的隶书,笔画形态比篆书丰富。篆书的笔画形态,不外三类:点、直笔(包括横向和纵向笔道)、曲笔,隶书至少有点、横、竖、撇、捺、弯钩等形态。长横波拂飞扬,撇捺左右分张,有挑笔,有翻势,“纤波浓点”、“蚕头燕尾”,笔形多变化。
古隶——篆书的俗写体
古隶是一种不同于篆书的俗写体。古隶还留有篆法的痕迹,尚未形成“横平竖直”的结构形态。从战国晚期到西汉早期,地方官吏书写一般公文,私信往来,读书人抄书,都使用这种俗写体的古隶。近五十年来,湖南长沙马王堆、湖北江陵张家山、山东临沂银雀山等地出土的西汉隶书墨迹,皆属古隶。
长沙马王堆汉帛书
汉隶——简牍与碑刻
汉朝人不断剔除古隶中的篆法,大约西汉中期,形成了以横平竖直,撇捺分张,有方折。有波磔的隶书体态,这就是书家常说的“汉隶”。
汉朝隶书多姿多彩。有的笔画圆润,有的笔画方截;有的形体方整,有的形体横扁。有人按书法的美感区分类别,有隽爽、疏宕、高浑、丰茂、华艳、虚和、凝整、秀润等风格。
汉朝简牍隶书
汉简墨迹显示了汉朝人生动活泼的笔趣和特有的书写气韵,这是汉碑隶书所无法比拟的。
居延汉简
东汉《甲渠候官粟君所责冠恩事册》第二十四简
东汉碑刻隶书
传世的汉朝碑刻、摩崖之类的隶书,大多是东汉时期的作品。汉碑的高度,小碑不足两米,大碑约三米。碑首有圭形、圆形之分。题额、碑文往往刻于一石。有些碑身中央偏上的部位凿有一孔,名为“碑穿”。后世的大碑无穿,形制大,题额的碑首、刻正文的碑身以及碑座各为一石,用卯榫法组合。
汉朝隶书,写于不同时期,出自不同地域的书吏之手。虽然书写者都是按照当时的标准隶书写碑,却各有自己的书写习惯,所以面貌不一,一碑有一碑的风格。
东汉《乙瑛碑》(局部)
东汉《曹全碑》(局部)
东汉《张迁碑》(局部)
东晋隶书——“变态” 的隶书
东晋时期,楷书取代了隶书的正体字地位,隶书时代结束了。但是,朝廷立碑,达官贵人书刻碑志,还在沿袭汉魏、西晋的传统,仍然采用隶书。所以,南朝人把隶书称为“铭石书”。
三国魏《曹真残碑》(局部)
东晋《爨龙颜碑》(局部)
唐隶——隶书的中兴
唐朝前期的几位帝王皆好书法,唐太宗以行书写碑,武则天以草书写碑,而唐玄宗李隆基好写隶书。唐玄宗执政之后,涌现出一批擅长隶书的书家,著名的有徐浩、韩择木、梁昇卿、史惟则、蔡有邻、李潮。因为唐朝书家的热衷,隶书在唐朝中期辉煌了近百年,出现了隶书中兴的局面。唐隶不及汉隶古朴,却有传承隶法之功。
唐·李隆基《石台孝经碑》(局部)
唐·徐浩《嵩阳观记》(局部)
清代隶书——隶书的复兴
隋唐以来,书家隶书以“汉魏石经”为正宗。但一般书家很难见到石经拓本,即使能够见到一些汉碑,书家间实际传承的隶法却非汉人笔法。如此代代相因,学汉碑知识理想,学唐碑以求隶法就像是照猫画虎。因此,宋元明时期的隶书乏善可陈。到了清朝,随着金石考据之学的兴起,学者书家四处访求汉碑,摹拓汉碑,互相赠送或交换汉碑拓本,书家直接取法汉碑隶书,互相观摩砥砺,终于出现了隶书复兴的局面。
清·邓石如《隶书册》(局部)
清·何绍基《临礼器册》(局部)
清·伊秉绶《临汉张迁碑立轴》
来源 / iwdalian收藏
图文收集于网络。文字或有改动。图片或有缩放剪裁。意在宣传、推介、分享、欣赏。若涉及版权请在评论区告知即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