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一直崇尚"立贤不立嫡"的传统。公元前362年,在秦孝公驾崩之际,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面临着一个重要抉择:是将王位传给能征善战、智勇双全的庶子樗里疾,还是传给长子嬴驷。最终,秦孝公选择了后者。樗里疾虽为军事奇才,曾多次率军攻打韩、赵、魏、楚等国,夺取曲沃、蔺邑、汉中等重要战略要地,但他性格中的局限性却成为了致命弱点。相比之下,嬴驷不仅具备卓越的治国才能,更重要的是拥有宏大的用人胸怀,这或许正是秦孝公将王位托付给他的关键所在。此后的历史证明,这个选择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乱世之中 贤才脱颖而出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群雄逐鹿。在这个大变革的年代,秦国地处西陲,虽有险要之地,却一直未能跻身强国之列。
直到秦孝公执政,这个局面才得到改变。他广纳贤才,变法图强,使秦国逐渐崛起。在这个过程中,两个杰出的人物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一个是他的长子嬴驷,另一个是他的庶子樗里疾。
樗里疾,本名嬴疾,生于秦国樗里,故而得名。他的母亲是韩国人,这个身份在当时并不显赫。但他从小表现出过人的智慧和仁爱品格,很快就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
嬴驷的出身更显得扑朔迷离。据传,他的母亲是一位名叫采桑的侍女,比秦孝公年长。嬴驷出生一个月后,采桑就神秘失踪,只在孩子身边留下一片写有"身患内疾,远遁山林"八个血字的白布。
这种特殊的身世背景,在其他国家可能会成为继承王位的障碍。但在秦国,情况却大不相同。秦国自古就有"立贤不立嫡"的传统,就连秦国的先祖秦非子也不是嫡出。
在这样的传统下,樗里疾和嬴驷都获得了施展才华的机会。樗里疾凭借军事才能,多次建立战功,被任命为右更、右丞相等重要职务。他率领百乘之车入周都,受到周天子敬重,威名远扬。
嬴驷则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他善于发现人才,不拘一格用人,为秦国网罗了大批能臣干将。无论是本国将领还是外国谋士,只要有才能,他都愿意重用。
这两位秦国的杰出人才,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们的成长历程,充分体现了秦国重视实力、不拘一格的政治传统。这种传统,为秦国日后的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础。
樗里疾扬威 军事才堪数一流在秦国的崛起过程中,樗里疾的军事才能功不可没。他率领的秦军屡战屡胜,为秦国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
公元前330年,魏国与秦国的关系日趋紧张,曲沃之战一触即发。这座位于今山西省临汾盆地南端的军事要塞,控制着黄河流域的交通要道,是魏国的西大门。
秦惠文王深知曲沃的战略价值,任命樗里疾为右更,统领精锐部队进攻曲沃。樗里疾率军迅速抵达曲沃城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攻城战。魏国守军奋力抵抗,但最终不敌秦军的强大攻势。
战后,樗里疾不仅占领了曲沃,还将其周边土地全部纳入秦国版图。这场胜利为秦国打开了向东扩张的通道,显著削弱了魏国的实力。
不到十七年,樗里疾的军事才能再次得到施展。公元前313年,秦惠文王决定削弱赵国势力,命令樗里疾率军进攻蔺邑。蔺邑位于今山西省离石市西部,是赵国的西部重镇。
樗里疾指挥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赵国防线。这场战役中,秦军不仅攻陷了蔺邑,还俘虏了赵国将军赵豹。蔺邑的陷落,使秦国获得了向东进军的新通道。
次年,楚国的屈匄率军北上,企图夺回汉中地区。汉中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是楚国的北部边境,也是秦国南进的桥头堡。
樗里疾临危受命,与魏国大将魏章联手迎战楚军。在这场关键战役中,樗里疾展现出卓越的战术素养。联军不仅打败了楚军,还斩获了屈匄等七十多名楚国将领,斩首八万人。
这场大胜彻底巩固了秦国对汉中的统治,让秦国在南方战线获得了重要战略支点。樗里疾的军事成就不断积累,使他在秦国的地位节节攀升。
战功赫赫的樗里疾被人们称为"智囊"。他不仅担任过右更、右丞相等重要职务,还曾率领百乘之车觐见周天子,受到极高礼遇。他在军事上的卓越表现,让关东六国诸侯闻风丧胆。
公元前311年,当秦武王和秦昭襄王相继登基后,樗里疾的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他继续带领秦军征战四方,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惠文善用人 外交智谋展锋芒秦惠文王嬴驷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使秦国走上了强国之路。他最令人称道的能力就是用人之道,尤其重用了一批外交谋士。
这些谋士中,张仪堪称代表人物。他创立的"连横"策略,成为秦国崛起的重要法宝。张仪深知当时六国合纵抗秦的局势,决定从内部瓦解这个联盟。
公元前313年,秦国与齐国的矛盾日益尖锐,但齐国与楚国的联盟成为秦国东进的障碍。面对这一困境,秦惠文王派遣张仪出使楚国,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外交博弈。
张仪到达楚国后,面见楚怀王时提出了一个诱人的条件:只要楚国与秦国结盟,秦国就割让商於之地六百里。这个承诺打动了楚怀王,他不仅答应与秦国结盟,还将楚国的相印授予张仪。
张仪的谋略并未止步于此。他随即派人前往齐国,用激将法让齐国对楚国彻底失去信任。齐宣王果然震怒,斩断符节,转而与秦国结盟。
当楚国派人来接收商於之地时,才发现所谓的"六百里"其实是长宽各六里的一小块土地。愤怒的楚怀王派兵攻打秦国,却不料秦齐联军已经准备就绪。楚国在这场战争中大败,不得不割让丹阳、汉中来换取和平。
除了张仪,秦惠文王还重用了一批优秀人才。嬴华担任相国主持国政,公孫衍负责河西之争,司马错开拓西南疆土。每个人都在最适合的位置发挥着作用。
秦惠文王的用人之道体现出三个特点:不拘一格选人才,量才适用配其位,信任授权让其施展。他创造了一个人尽其才的环境,为秦国的强盛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他的统治下,秦国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实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他成为秦国历史上第一位自称为王的君主,开创了秦国称霸的新时代。
这些成就都离不开秦惠文王的战略眼光。他不仅善于发现人才,更懂得如何让不同性格、不同特点的人才各展所长。这种用人智慧,远胜于单纯的军事才能。
这也许正是秦孝公选择他继位的关键原因。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光有军事才能是不够的,更需要能够运筹帷幄、统揽全局的治国之才。秦惠文王用事实证明了父亲的选择是正确的。
心胸狭隘处 终见英雄本色缺樗里疾在军事上的才能无可争议,但他的政治生涯却在一场权力之争中显露出致命弱点。这个故事发生在秦武王时期,关乎一场针对韩国的军事行动。
在商议攻打韩国的朝会上,秦武王召见了左丞相甘茂和右丞相樗里疾。韩国虽小,却占据着中原要地,控制着周王室都城。攻下韩国的重镇宜阳,对秦国的战略意义重大。
面对这场战事,两位丞相却持不同意见。樗里疾认为韩国虽小,却与魏国、赵国有盟约,攻打韩国必然引发连锁反应。他建议暂缓用兵,先巩固国力。
但甘茂却看到了韩国的战略弱点,主动请缨率军出征。他提出可以通过外交手段说服魏国结盟,让韩国陷入孤立。秦武王采纳了甘茂的建议。
甘茂深知樗里疾对自己的敌意,为了防范后院起火,他与秦武王订立了秘密盟约,藏于息壤之中。随后,甘茂率领五万精兵出征宜阳。
在进攻宜阳之前,甘茂先展开了一场巧妙的外交行动。他成功说服魏王与秦国结盟,切断了韩国的重要援助。完成外交布局后,甘茂才率军向宜阳进发。
宜阳城高墙厚,守军精锐。秦军围城五月,却未能突破城防。樗里疾抓住这个机会,在秦武王面前进谗言,说甘茂无能,建议立即撤兵。
秦武王一度被樗里疾说动,下令甘茂撤军。危急时刻,甘茂派信使送来一封只写着"息壤"二字的信。秦武王想起当初的盟约,立即派遣五万援军支援甘茂。
得到增援的甘茂重整军威,发起猛烈攻势。宜阳城终于被攻破,韩军溃不成军。这场胜利大大削弱了韩国的实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这场政治较量揭示了樗里疾性格中的致命缺陷。相比于甘茂的远见卓识,樗里疾表现出的狭隘和嫉妒,与其军事才能形成鲜明对比。这或许正是秦孝公当年没有选择他继位的深层原因。
历史证明,一个优秀的统治者不仅需要卓越的才能,更需要开阔的胸襟。樗里疾的故事,成为了这一真理的最好印证。
胡说八道,嫡长子继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