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到底有多么厉害!让我们看看洪秀全所建立的军事制度就知道

在红墙说史 2024-04-03 01:39:06

公元1850年六月,蓄谋已久的洪秀全决定发动金田起义,为避免起义后族人遭受清军加害。他先派王盛爵、侯昌伯去老家广东花县,将洪、冯二姓族人接送来广西金田。

七月间,洪秀全发布总动员令,立即通知各地拜上帝会会员到金田团营,预定于一八五一年一月十一日(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洪秀全三十八岁生日这天,举行武装起义。

洪秀全的动员令是派人分赴各地沿门传旨的。群众相传当时的情形说:“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等几十个人,最初开了一个拜上帝会的骨干会。

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石达开,他在家乡贵县也接到团营命令,于是便召集近4000多人,其中有不少石家子弟,开赴金田。

在这支包括石家子弟组成的队伍中,一直跟随石达开南征北战,后来也成为太平军的主力军之一。

这其中有很多人后来的著名人物: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林凤祥、黄文金、赖世举等。

按照洪秀全的指令,这些人必须在十一月四日前,全部赶到到金田村集中。

当但,有些地方的人员距离金田有远有近,还有些人在途中又遭到地主武装的阻挠,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所以有的会员是在规定的日期以前就到达金田,有些就没能按时赶到。

但在一八五○年年底,到金田集中的会员人数,确实已经不少。

下边有个统计数字:“金田村附近一带入伍者千余人;紫荆山区内山民三百家共二三千人贵县石达开所领一支约四千人;桂平、贵县、平南、武宣、象州等处教徒当有二三千人;陆川赖九所率一支数千人。

博白黄文金一支教徒二千余人,贵县秦日纲一支龙山矿工千余人,桂平苏十九一支饥民客家人一二千人,贵县战败之客家难民一支三千余人:四支会合为一大队同到金田者约万人弱。”

这个统计当然不很精确,不过大致看来,已经集中的人数,包括男女老幼在内,总数当在二万人以上。

会众来到金田,即时入营,按军队编制组织起来。

所谓“团营”,实际就是组织军队。会众编成了军队,便开始过集体生活,并且进行军事训练,作行军打仗的准备。

太平天国的作战部队——太平军,就从团营这时起,正式建立。

从团营之前洪秀全和冯云山所制定的《太平军目》来看,这个军队的组成,是以“军”为基本单位,带兵官称军帅。

军帅以下设前、后、左、右、中五个师帅,师帅以下设前、后、左、右、中五个旅帅;旅帅以下设壹、贰、叁、肆、伍五个卒长;卒长以下设东、西、南、北四个两司马;两司马以下设刚强、勇敢、雄猛、果毅、威武五个伍长;伍长以下为冲锋、破敌、制胜、奏捷四个圣兵。

合共起来,一个军的总人数为一万三千一百五十六人。

军帅以上,还设有监军、总制、将军、指挥、检点、丞相、主将、军师,军师之上就是最高级别的天王。

军帅为经常治军的官,行军作战时就由军师或天王另派监军以上官员担任指挥员。

金田起义后,直到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的这些基本制度是始终未变的。

太平军的编制,一般都认为是仿照《周礼》所载的古制。

《周礼》中记载商周时期的军制是:“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这个军制同太平军的基本编制,从形式上看是相似的。

但太平军是一支新型的农民起义军,即使它采用了古代军队的某些体制,而从实质上看,却有很多地方都和以往各时期的军队不同。

最显著的特点,是“参加太平军是自愿的,没有强迫与拉夫”。

所以到金田团营的会众,大都表现了义无反顾的决心,他们“将田产屋宇变卖,易为现金”,能带的财物,象“家中所有谷米、猪、鸡等物,一统搬来”,绝大多数都是“全家男女老幼一起参加”。

这种情况,不但为自古以来剥削阶级组织的军队所没有,即过去农民起义运动中也是仅见的。

为了适应起义军需要,太平军还创建了一套崭新的制度。

从团营时起,军中就建立了公库,管理粮秣、服装、钱财等等。会员们“将一切所有缴纳于公库,全体衣食俱由公款开支,一律平均”。“战士们不得私藏财物”。公库就是后来的圣库。

开始只在军中实行,对太平军部队的生活和战斗所需,起到了保证供应的作用。

到金田团营的会众,既是全家参加,就出现了一种十分特殊的现象,除青壮年男子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妇女、老弱和儿童。

军队是个战斗的集体,随时须作行军打仗的准备,要求精干,而最忌拖累。所以历来兵家都是征募丁壮入伍,不允许有老弱,更不允许有妇孺。

拜上帝会的情形则不同,他们考虑到起义军家族的安全,动员全家男女老幼都到军中来。这样,就在队伍中出现了大量的非战斗人员。

照说,这种人员对太平军的军事行动会造成妨碍,不利于对敌作战。

而实际情形却相反。太平军在这方面的组织工作,可以说是非常出色的创造。

金田团营之初,第一步就把男女分开,分设男营女营,“男的归男营,女的归女营”。

关于分营制,广西群众传下来的口碑资料较多,有一条说:“金田团营起义时,各地开来很多太平军。

军中有男兵女兵,分设男女营。女营设在金田右面山边的平山、淋窦、甘皇、陈义四村,有女头目督带;男营设在金田、大涧、大河桥、鸡母潭一带村庄。

太平军的大本营设在金田村,金田营盘住的都是大头目。”

太平天国是主张男女平等的,对于这一条原则,洪秀全在几年前已经明确提出,所以在太平军中,女子的地位同男子完全一样。妇女在思想上得到解放,她们的精神面貌就焕然一新。

相传“太平军的女兵,头包红布,有的头上插花,身穿开襟大袖上衣,下穿短裤,裤脚很大。背后背着一个布口袋,走起路来,剪子手(两手交叉)贴在胸前,头昂昂的,很威风”。

后来在起义军战争中,女军更是表现得英姿飒爽,“腰横长刀,骑马怒驰”,“勇健过于男子,临阵皆持械接仗”,为后来的发展立了光辉的战功。

太平天国妇女的这种特点,同她们的阶级出身有很大关系。

凡是到金田参加团营的妇女,几乎都是客家人、壮族、瑶族、苗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劳动群众。她们都是贫苦的农民阶级的妇女,在平时也是家庭中的劳动成员,同男子一样担负田间农活。

这种生活条件,就使她们与地主阶级中那些伏处深闺,弱不禁风,专做男人附属品的妇女,有着显著的不同。

由于参加劳动,她们就不能缠成一双毁了形的小脚。由于参加劳动,她们的身体就锻炼得结实健壮,能够胜任艰苦的工作。

在当时人的记载中,就说太平天国的妇女“间常出战,红绡抹额,著芒鞋,颇矫健”,说她们“皆大脚高髻,力能任重,可胜二百斤”,她们不但在战场上奋勇冲杀,在后勤工作中也有着巨大的贡献。

太平军的男营女营,是担任对敌作战的部队,又称“牌面”。

五十岁以上的男子和十四五岁以下的儿童,则另外编入“牌尾”。编入牌尾的老年人,根据体力,做些运输、削竹签或造饭等轻便工作。

至于儿童,年纪太幼的“小孩子跟母亲住”,能独立生活的则是安排在男营当中,并且往往随同军队作战,因而获得了“童子军”的称号。

《独秀峰题壁诗》记太平军在广西的作战情形说:“疑阵纵横参妇女,战声远近杂儿童”,是太平军中儿童参加作战的目击者的记实。

出现在战场上的太平军中的童子军,敌人见了也害怕,说他们“皆不畏死,无不以号叫跳跃为乐者。且手足轻便,往往登高陟险如履平地,更有捷若猿猱之童子,倏忽至前,为人所不及防,转瞬而去,为人所不及追”。

显示了太平天国少年一代的英雄风貌。后来太平军一些著名将领,如陈玉成、范汝增、李容发等,都是从童子军中锻炼成长的。

太平军除女营外,还设有女馆,安置老弱妇女,让她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对于一些有技术特长的人,军中设有“诸匠营”,集中安置他们,担任军需物资的制作。善女红的,还设有“绣锦营”,做到了人尽其材,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这样,太平军就把自己的弱点变成了优点,把不利变成了有利,而成为一支具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