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国魂:历史的反思

昆仑云曦 2024-10-30 21:03:43

在中国悠长的历史画卷中,道德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如同川流不息的河流一样,滋养着华夏文明的成长与发展。然而,自元朝至近代,道德国魂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道德国魂丢失,经历了四个特别严重的阶段。

一是历史上的外蒙古金国的文化侵袭破坏了中国道德文化。元朝的建立标志着游牧文化的强力渗透,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鲜明对比。

二是明朝的自废“武功”:明朝自己建立的推行经学理学的八股文的国策,也导致思想和文化僵化。

三是清朝入主中原,也破坏了中国的道德国魂。

四是近代以来教育是“有自以为利”,而忽视了“无之以为用”,这种教育方略也破坏了道德国魂的承传。

历史上的外蒙古金朝(1115-1234)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它曾占领了北宋的部分领土,并与南宋长期对峙。虽然金朝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汉文化,但其统治期间也对中国北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产生了影响。

而当时元朝的建立,标志着游牧文化的强力渗透,与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形成鲜明对比,引发社会结构及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蒙古族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平等和仁爱思想。社会风气由重文轻武转向尚武崇力,虽为一时之需,却埋下了道德理念弱化的种子。

这一时期,中国的道德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全民尊道贵德的人文文化社会退缩至宫观寺庙之内,失去了唐宋时代道德精神进入百姓家的局面。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所推崇的科举制度,虽旨在选拔德才兼备之人治理国家,推行了科举制度下的八股文考试,这种考试形式,内容多为儒家经典注释,要求考生严格按照固定的格式写作。八股文章强调儒家经典的僵化解读,限制了创新和批判性思维,形式固化,成为一种机械模仿而非真知灼见的载体。导致了思想的僵化,对中国的科学、哲学和文化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追求表面的学问,而非实质性的智慧与道德修养,削弱了道德文化的活力与影响力。

而到了清朝,皇室从当时的文人墨客作品中摘取字句,以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这种措施导致士人的思想受到钳制,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进一步禁锢了中华道德文化的发展。

而且,清朝继续沿袭了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限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自由,使他们只能在官方认可的范围内进行思考和表达。

在顺治九年(1652年)颁布法令,书商只能印刷和销售有利于程朱学派的书籍,所有其他书籍,以及个人和非官方作品的任意雕刻,严格禁止。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廷颁旨,下令把朱熹在孔庙祭祀的位置从诸儒群贤提升到十哲之次,这被视为清代以理学为主体的官方意识形态对思想文化控制的进一步强化,导致民间思想的萎缩和士大夫自由空间的丧失。

“有”是实体或具体的存在,而“无”则是空间或潜在的可能性。正如在太极图这一图像中,白色部分表示“有”,黑色部分表示“无”。在教育中,“有自以为利”可以理解为教育者或学生追求知识、技能等具体目标,而“无之以为用”则强调在这些具体目标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潜在的、无形的价值和作用。

在近代以来,教育方略中,过分强调“有之以为利”。忽视了“有”与“无”的辩证关系,过分强调了“有”的部分,即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而忽视了“无”的部分,即道德、精神和文化传承。在追求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导致对道德教育的忽视,弱化了对道德国魂的承传。

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重视学业成绩而忽视道德教育的现状,这正是近代以来教育方略中“有自以为利”的反映。

如果道德文化不流行,那么人人就会为“利”而竞争奔忙。

而用道德教化百姓,才能保持民风淳朴,每个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才能心身和谐,精神畅达,容易和周围世界处于和谐共荣的良性互动之中。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