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高级将领高敬亭缘何被杀

语林随心生活 2024-11-23 05:52:50

高敬亭

高敬亭是新四军第四支队的司令员,在抗日战争期间做出了显著贡献,然而他最终被杀害,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如下:

一、背景与贡献

1.早年经历:高敬亭1907年出生于河南新县(原光山县),早年深受革命思想影响,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他参加过黄麻起义,并在起义中失去家人,这坚定了他投身革命的决心。

2.军事才能:高敬亭在鄂豫皖苏区红军中逐渐崭露头角,尤其在红四方面军转移后,他留守并重建红25军75师,后重组红28军,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队,有力地支援了主力红军的长征。从这一点而言,贡献应该充分肯定。

3.抗日战功:1937年国共合作后,红28军被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担任司令员。他利用自己经营多年的皖中抗日根据地,对日军进行了猛烈的打击,一年内指挥部队与日寇、日伪战斗接近百次,歼灭大量敌人,使第四支队发展到了8000多人,成为新四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可见其领导能力和军事才能。

二、矛盾与冲突

1.拥兵自重:长期独立作战使高敬亭有了拥兵自重的趋势,他开始对中央的指示和派遣的人员产生抵触情绪。例如,他拒绝中央派来的郑位三到第四支队任职,并要求延安将戴季英调来与自己搭档。此外,他还擅改中央对戴季英的职务任命。作为军人,不听命令,违背了“写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原则。

2.东进争议: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新四军军部希望第四支队能够东进抗日,但高敬亭对此表示抵触。他认为东进会失去自己经营多年的根据地,且对组织的一些安排不满。这种抵触情绪导致了他与新四军军部之间的矛盾加剧。矛盾的产生,与高敬亭的抵触情绪有很大关系,但仍是内部矛盾。

3.内部叛变:高敬亭的队伍内部出现了叛变事件,四支队七团团长和副团长叛逃,这对高敬亭的声誉和地位产生了严重影响。这也成为新四军军部决定处理高敬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被杀的经过

1.国民党压力:在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对新四军施加压力,要求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并让出皖中抗日根据地。同时,国民党桂系军队进入大别山,高敬亭的抵制态度进一步加剧了与新四军军部的矛盾。国民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不良作用。

2.军部决定:新四军军部在多次劝说无果后,决定对高敬亭进行处理。1939年5月,根据国民党回复执行五战区报请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所请将高敬亭处于极刑照着准”电报,新四军在1939年6月24日,将高敬亭枪决于安徽省肥东县青龙厂。枪决之前,是否上报延安,从事后的情况看,并未获得延安的命令。

3.延安反应:高敬亭被杀的消息传到延安后,中共中央和毛主席高度关注。毛主席立即致电新四军军长叶挺和政委邓子恢,质问为何处决高敬亭,并要求查明原因上报中央。然而,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复杂局势,这一事件并未得到及时和彻底的调查。

四、平反与纪念

1.平反过程:直到1975年,毛主席在病重期间仍对高敬亭被杀的事情耿耿于怀,责令相关人员开始调查这件事。1977年,中央相关人员走访了大量的新四军老领导、老战士或亲历者,最终查明了高敬亭被枪决的基本过程和前因后果,为高敬亭平了反并恢复了名誉。

2.纪念活动:1980年4月,高敬亭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安徽合肥举行,他的家乡代表和生前好友共三百多人出席了骨灰安放仪式。这一事件也标志着高敬亭作为一位抗日英雄和革命烈士的地位得到了最终的确认和尊重。

总之,高敬亭被杀的前因后果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他的个人经历、军事才能、与新四军军部的矛盾冲突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复杂局势等。他的被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悲剧。而平反和纪念则是对他历史地位和贡献的肯定和尊重。

2 阅读: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