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房价开始有变了!市场迎来新风向?

房地产那些事儿 2024-11-22 15:07:55

在整个11月期间,楼市政策领域呈现出了异常活跃的态势,政策调控的力度之大,堪称前所未有。

其中,关于10万亿债务刺激计划的税收处理、房贷利率的调整等议题,均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然而,在这些热点之外,还有一项值得高度重视的政策动向,即货币安置潮的显著扩张,其覆盖范围已从最初的35个核心大城市迅速扩展至超过300个城市。

此前,我们已对这一趋势有所提及,但今日,我们将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剖析。近日,住建部发布的一则消息指出,城中村的政策支持范围将得到进一步拓展。这一拓展不仅涵盖了原有的35个超大特大城市及城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大城市,更是将范围扩大至近3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回顾以往,城中村改造项目曾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难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因此,政策初期仅选择了相对较少的城市作为试点,即那些超大特大城市及城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城市。然而,这些城市数量有限,按照“修建地铁333原则”中的300万人口门槛来衡量,全国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城市更是屈指可数。

但如今,政策风向已发生显著变化。城中村改造的支持范围已扩大至近3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几乎涵盖了我国现有的所有地级市。这一转变意味着,城中村改造将成为一项全国性的重大工程,所有地级市均将被纳入其中。

从最初的35个城市到如今的全国范围,这一政策调整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城中村改造政策的推出,其影响力堪比核弹级别,预示着全国范围内的货币化安置将再次掀起高潮。可以说,这一政策的出台,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便为整个楼市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期,房地产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价格变动。提及“货币化安置”这一概念,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2015年至2017年间那段时期。在那段楼市繁荣的周期内,城中村改造采取了货币化安置的方式,即拆除原有房屋后,并非直接以新房置换,而是给予居民现金补偿。居民获得补偿金后,可根据自身意愿选择购房地点,这一模式被称为“货币棚改”,其核心在于通过拆迁提供资金补偿。

追溯历史,初期的做法主要是提供实物安置房,随后逐渐转向货币化安置,即以资金形式进行补偿。在此基础上,引导居民定向购买特定区域的房产,成为货币化安置的一大特点。那么,这一政策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呢?

回顾2015至2017年的楼市牛市,不难发现,货币化安置政策直接催生了一批因拆迁补偿而迅速积累财富的个体,同时也推动了新房市场及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此外,该政策的实施具有显著的实质性,而非流于表面。其核心问题,即全国范围内城市改造的资金来源,已通过明确的三条途径加以解决:专项债支持、政策性银行专项贷款以及商业性银行贷款。与上一轮棚改相比,当前资金来源虽在名称上有所差异,但实质上仍包括公共财政支出、PSL(抵押补充贷款)专项债发行以及商业贷款,体现了政策的延续性和相似性。

2015至2017年间,货币化安置与棚改货币安置政策共同推动了楼市的显著上涨。当前,这一模式是否正在重演?有人持肯定态度。同时,也有观点认为,经过上一轮牛市,小城市的购房需求已有所减少,城镇化改造的效应可能减弱。特别是考虑到35个大城市范围的限制,小城市的新建房屋能否顺利出售成为疑问。

然而,从整体市场基本面来看,当前情况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小城市的需求格局正经历着微妙的变迁,尽管总体需求呈现出缩减的趋势,但这种需求却是在不断地迭代与更新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曾强调,在城市化进程中,始终重视并引导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对以往认知的一种修正。此前,基于大城市需求的持续旺盛,我们曾一度认为小城市的需求相对匮乏。然而,如今我们倡导大中小城市的协同发展,意味着即便小城市的需求相对有限,其重要性亦不容忽视。

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将着手于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服务水平的提升,以推动城市间的一体化进程,进而缩小小城市与大中型城市之间的差距。在此背景下,城中村改造工程应运而生,旨在全面提升城市空间的整体面貌。众多中小城市的老城区,因年久失修而亟待改造,这一工程无疑为它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此外,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明年美国新政府上台后可能带来的外贸挑战,我们需更多地关注内需与投资领域。尽管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可能对我国的出口造成不利影响,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或将激发国内市场的活力,促进内需的增长。随着民众手中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未来现金流的改善,楼市在货币化安置政策的推动下,或许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此情境下,我们不禁要问,此次棚改货币化安置与城中村改造,是否会如同以往一般,再次掀起一波波澜壮阔的楼市牛市?

这一问题的答案,或许需要时间来验证。

然而,从当前的政策导向与市场趋势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改革将为楼市带来新的活力与机遇。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