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规矩:1礼不随,2话不说,3人不去,忌2事,各是指啥?要了解

甜妈努力记录生活 2024-07-13 05:37:16
导读:农村丧事奇怪规矩,“1礼不随,2话不说,3人不去,忌2事”,各是指啥?要了解

自古以来,在我国民间丧事都是大事情,老话说得好“人死为大”,也就是说没有什么事情,比给逝者办丧礼更重要的了。

在之前小编看到,村里有些村民之间发生纠纷,即便是不来往了。但如果一方去世了,需要另外一方去帮忙,那么对方也不会拒绝的,这也是出于对逝者的尊重。

同时在农村过去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白事到,红事叫”,即村里如果有人去世了,那么其他的村民都要主动去帮忙。而是红喜事的话,那就是被邀请去帮忙的才会去。

在当时可都是免费帮忙的,一般会管饭,即便是这样,村民也不会拒绝的,大家都是相互帮忙,毕竟这个事情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要知道,丧事不仅仅是对逝者生命的告别仪式,更是一场蕴含深厚文化意义和社会伦理的集体活动。因此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丧事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规矩,其中不少地方现在还在流传着。

其中,“1礼不随,2话不说,3人不去,忌2事”便是这些规矩中的精髓,它们以一种朴素而庄重的方式,体现了农村社会的价值观与道德观。那这里说的各是指什么呢?一起来了解下吧,免得不了解而得罪人还不知。

一、1礼不随。

去参加亲友的葬礼,肯定是不能空手而去的。在过去讲究的是“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即家里有老人去世了,第一时间就是给亲友们去报丧,通知他们来吊唁。

而当他们来吊唁的时候,就会带一些礼物,或者是礼金过来,这也是一份心意。像现在更为简单了,基本都是统一随礼金了,也不要花心思去购买礼物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自己因故无法亲临葬礼现场,即不能去参加葬礼的话,那就不宜事后补送礼金。即在后面有时间过来了,也不能再补送礼金了。

老话还说“红事礼到人不怪,白事礼到人不收”,即红喜事的话,对方因故没有及时赶到现场,那送的礼物到了,主家不会责怪。

但是如果是白喜事的话,就忌讳这样做,即便是送了的话,主家也不会收的,也就是不会欠下你的这份人情。

尤其注意的是,后面抽空来看望了,也是不能补送礼物,或者是礼金的,这个是大忌。

未能亲临现场,已是对逝者及家属情感上的一种遗憾,若再事后补礼,则显得不够真诚与及时,还有“人不到钱到”的功利之嫌。甚至会被人过度的解读,认为这是一种“诅咒”。

因此,这一规矩提醒我们,在表达哀思与慰问时,应更加注重情感的真实与即时性,而非物质的多寡。

二、2话不说

这是对去参加葬礼时,言行方面的一些提醒。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如果说了不该说的话,轻则会被人认为不会说话,重的话就可能得罪了人。毕竟葬礼,是非常严肃的场景。总结起来,就是两种话不能说。

第一,不能直言“死”字。

在农村丧事中,直接提及“死”字被视为大不敬。无论是报丧还是葬礼期间,人们都会用更为委婉的词汇,如“走了”、“去了”等来表达逝者离世的事实。

这种避讳,不仅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也反映了农村文化中对于生命终结的敬畏之心。它教导我们,在面对死亡这一自然规律时,应保持一颗敬畏与哀婉的心,避免轻率与亵渎。

第二,不说“臭”、“重”等负面感受的话。

在葬礼场合,即便面对一些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如遗体处理时可能产生的异味等,人们也需保持沉默,避免说出“臭”、“重”等负面词汇。

特别是在夏季的时候,人去世以后尸体很快就会发臭的,而抬棺的人,又是最靠近棺材的,在抬棺的时候就尤其忌讳说“臭了”、“太重了”等话语。

这不仅是出于对逝者的尊重,也是维护葬礼庄重氛围的必要。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让逝者的家属听到了,还是很不好的。

因此这也是在告诉我们,在哀悼与纪念的时刻,应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庄重,不让任何负面情绪影响到对逝者的缅怀与告别。

三、3人不去:特定群体的回避

这里的“三人不去”,指的是有些人能参加葬礼,有些人就不宜去参加葬礼了。这也并不是什么迷信的思想,更多的是对活着的人的一种考虑。

1. 年纪大的老人不去。

对于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佳的长者,农村有“不去葬礼”的规矩。这主要是出于对他们身体健康的考虑,避免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引发身体不适。

同时,也体现了对长者晚年生活的关怀与尊重。在这样的安排下,家族其他成员会代为传达哀思与慰问,确保长者虽未亲临现场,但心意已至。

而且要注意,越是关系亲近的老人,年纪大了就越要注意这些,就怕老人过度悲伤,情绪低落而影响身体健康。另外如果是一些大病初愈,或者是有病在身的人,也最好不要去参加葬礼。

2. 孕妇

孕妇不去参加葬礼,这在很多地方都有这个忌讳。其实这主要是出于她们身体条件的考虑,因孕妇是在生命中的特殊时期,她们的身体较为脆弱。

而不去参加葬礼,这既是为了保护他们免受现场氛围可能带来的心理冲击,也是避免潜在的生理风险。

在农村人的观念中,葬礼场合的阴郁与沉重可能对孕妇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这种回避并非冷漠,而是出于深沉的关爱与保护。

3、还有三岁以下的婴幼儿。

至于这么小的孩子,他们心智还没有怎么成熟,去参加葬礼基本上什么都不懂,反而还可能会成为大人的负担。可能还会因为看护不到位,在葬礼上摔跤,或者是捣蛋等。

其实吧,在小编看来,不到6岁的孩子,都是不适合去参加葬礼的。他们都还不能理解什么是死亡,让他们提前接受这些,也是很残酷的一件事。

四、忌2事

关于丧事,其实还有很多的禁忌,其中有两个禁忌在今天依然还是要注意的。第一个就是孝盆子只能摔一次。

在出殡之前,很多地方的习俗都有摔孝盆子,这也是农村葬礼中的一项重要仪式,象征着与逝者最后的告别与对家族责任的承担。

按照规矩,孝盆需都是由长子来完成,如果长子不在了,就是长孙子。至于长孙子,可不是指年龄最大的孙子,而是指长子的大儿子。

在过去对这些规矩要求严格,是丝毫不能乱的。只因为谁来摔孝盆子,就意味着谁会继承逝者的财富和地位等。

而在摔孝盆的时候,就要注意了,必须讲究一次性摔碎,不得重摔。也就是说在摔的时候,要一次摔碎。如果没有摔碎,不能捡起来重新摔,而是被后面抬棺的人一脚踩碎了。

这一举动不仅考验着摔盆者的勇气与决心,也寓意着家族传承的断裂与新生。

它告诉我们,在生命的交替与延续中,每个人都要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为家族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提醒我们珍惜眼前人,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第二个,是在守丧期间不能去串门、走亲戚。

家中有人去世,守丧期间家庭成员需遵守“不串门”的禁忌。这一规矩旨在保持家庭的清静与肃穆,让逝者得以安息,同时也避免给亲友带去不必要的悲伤与打扰。

在农村社会,邻里间关系紧密,但在此特殊时期,保持距离与尊重成为了一种默契。

像在小编的家乡这边,如果谁家老人去世了,那是不能随便去串门的,去别人家找人帮忙的话,也是站在户外,把人喊出来,然后在户外商量,而是不能进到对方家里去的。老辈人的说法,就是有丧事去串门,会认为这样晦气,所以忌讳。

综上所述,“1礼不随,2话不说,3人不去,忌2事”这些农村丧事规矩,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与缅怀,更是对生者行为规范的约束与教诲。

它们以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方式,传承着农村社会的文化基因与道德伦理,让我们在哀思与纪念中,不断汲取前行的力量与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丧事的规矩还有很多,以上这些只是绝大多数地方都有的而已。当然了,各地的习俗也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大致但是差不多的。

以上这些也是供大家参考,了解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就怕自己无所谓,而对方对这些又比较看重,这样的话可能得罪了人,还一点都不知道,那就麻烦了。

在你的家乡有这些规矩吗?又有哪些特别的规矩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