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死因之谜,诗圣留下的谜团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贡献,是使中国古典诗歌空前深入地反映人民疾苦,反映现实生活。他把许多富有社会意义的重大主题,带进了诗歌领域,使诗歌的政治性和艺术性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
杜甫生活的年代,是大唐帝国从繁荣走向衰落的年代。他一生饱经忧患,社会的激烈动荡,人民的苦难,使他写出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这些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所以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尊称杜甫为"诗圣"。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晋代的著名学者、军事家杜预是他的远祖,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他的父亲杜闲,曾经做过衮州司马、奉天县令等地方官。
在杜甫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把他寄养在姑姑家里。杜甫从小就聪慧好学。6岁那年,他曾观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他7岁开始学习写诗的时候,就把姑姑讲的关于凤凰的传说,跟公孙大娘的舞蹈联系在一起,作了一首歌咏凤凰的诗,受到文人们的赞扬,在洛阳城里一鸣惊人。从9岁开始,杜甫就能挥动毛笔,把自己得意的诗作写给大人们看了。到了十四五岁,他就是当地诗人们聚会中的常客,得到当时著名文人的赏识。先辈们还带少年杜甫到过歧王的王宫,在那里欣赏了著名歌手李龟年的歌唱,这对他的音乐修养有很大影响。
公元731年,20岁的杜甫离开家乡,开始到各地漫游。他沿着运河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到了山明水秀的江南。他又从全陵(今天的南京)到苏州、杭州,一路上饱览了南国秀美的湖光山色,瞻仰了众多名胜古迹,给他年轻的心怀增添了无限豪情。
离开吴越大地,杜甫又来到山东、河北一带。在阔无垠的大平原上,在绵延千里的太行山下,他有时候骑着骏马纵横驰骋,打起猎来,箭无虚发;有时候跟朋友们结伴同行,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引吭高歌。著名的《望岳》诗,就是杜甫在游泰山的时候作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昔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篇描写了泰山雄伟的山势和秀美的景色,充满了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特别是最后两句,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勇攀高峰的豪情和抱负。
公元744年,也就是唐玄宗天宝三年,杜甫在洛阳跟李白相会了。那时候李白44岁,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了,他豪放爽朗的性格、纵横喷薄的才气,让杜甫钦佩不已。他们一见如故,情同手足。两位大诗人曾两次一起漫游,在中原、齐鲁大地,共度了几个月时光。他们一起登临名胜,凭吊古迹,一起评说前代诗人,畅谈创作的经历和甘苦。共同的志趣,伟大的抱负,使两位诗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杜甫一生中写过很多作品,其中不少是赞颂和怀念李白的。
在杜甫35岁那年,他满怀信心,来到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他想凭借自己的才华,谋得一官半职,实现他宏伟的抱负。但长安城里的情形并没有诗人想象的那么好,在碰了很多钉子之后,直到第二年才有了一个机会。那一年,唐玄宗下令,让天下有才能的人到京城考试。杜甫高兴极了,满怀信心和希望参加了考试。但他哪里知道,主持这件事的宰相李林甫,是个阴险的大奸臣。凡是才能比他强的人,他一概都要打击和排斥。他害怕考试的人揭发他干的坏事,所以早就打定主意,一个人都不录用。尽管杜甫的答卷十分出色,也无济于事。而李林甫却向唐玄宗报告说,这次考试没有发现一个人才,说明天下的人才早就被您收罗到朝廷里来了,是值得庆贺的大好事。这样一来,杜甫的求官之路被堵得死死的,他只好困守长守,一筹莫展。
这时候,他的生活也成了问题。为了吃饱肚子,他四处奔波,除了靠朋友帮助之外,杜甫还靠自己种药、采药、卖药来维持生活。在他44岁那年,向玄宗皇帝献上了三篇赋。玄宗看了十分欣赏,就叫杜甫进了"集贤院",等宰相对他作进一步的考核,然后再封给他官做。没想到,李林甫又从中捣鬼,杜甫的希望又破灭了。他的生活也更加穷苦不堪,只得把妻子送到奉先(今天的陕西蒲城)去住,但没过多久,小儿子就在那里饿死了。由于生活所迫,他只好去当一种叫右卫率府曹参军的小官,任务是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的钥匙。这种困苦的日子过得越久,他对封建朝廷的腐败本质就看得越透。这时候,杜甫开始写一些揭露统治阶级罪恶、暴露黑暗现实的作品了。
他的《兵车行》描写了唐玄宗不断发动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他的《丽人行》,讽刺了奸臣杨国忠、杨贵妃兄妹在玄宗的庇护下,所过的荒淫无度的生活。
公元755年冬天,杜甫冒着严寒,到奉先去看他的妻子。他边走边想,想着自己的理想,想着自己的困境。当经过骊山的时候,他又想到唐玄宗这会儿正在华清宫里避寒,边吃着珍馐美味,一边观看歌舞。可又有多少穷苦人在受冻挨饿呀!在悲愤中,他写下了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这是一首内容丰富的现实主义杰作。它反映了"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的社会现实,写出了杜甫内心的矛盾和他的伟大人格,也是杜甫十年长安生活的总结。他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呼喊,高度概括了当时阶级对立的现实:一面是红漆大门里的达官贵人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一面是老百姓在死亡线上艰难地挣扎。
就在这一年,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了。如狼似虎的安禄山军队直捣长安,沿路烧杀抢掠。在一片混乱中,杜甫也被迫夹杂在逃难的队伍里,开始了风餐露宿、饥寒交迫的流亡生活。
在投奔唐肃宗的路上,杜甫也被叛军俘虏,押回长安。一路上,他目睹了山河破碎、百姓无家可归的惨状,写下了《春望》这首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是用血和泪写成的诗篇,充满了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和对敌人强烈的恨,成为千古绝唱。
半年之后,杜甫实在忍受不了囚徒的生活,他听说继位不久的唐肃宗已经来到凤翔,就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当他跑到凤翔的时候,衣服已经撕得破破烂烂,两只胳膊肘露在外边,凄惨极了。唐肃宗见杜甫忠正耿直,又有才学,就封他为"左拾遗",这是个"谏官",职责是专门给皇帝提意见。刚正不阿的杜甫喜欢讲实话,认为既然当了这个官,就得尽职尽责,所以他认真地给皇帝提了几次意见。肃宗皇帝很快就觉得他说话不中听,不喜欢他了。一年以后就降了他的职,把他调到华州(今天的陕西华县),去做一个专管文化教育事务的小官。
在去华州的路上,杜甫所闻所见,都是战乱造成的悲惨景象,他写下了著名的"三吏"和"三别",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新安吏》写的是老百姓忍痛送子当兵;《潼关吏》写的是军事要塞潼关的守备情况,总结了上潼关失守的经验教训;《石壕吏》写一家三个儿子都被抓去当兵,其中两个儿子已经战死,现在役吏又来抓老头子,老妈妈没办法,只好自己替老伴到军营里服劳役。
《新婚别》写的是新婚第二天,妻子送丈夫去前线,临别鼓励他努力作战;《垂老别》写的是一个老年人,他的儿孙们都阵亡了,最后他也扔下拐杖,从军去了;《无家别》写一个军士在战斗中被打散回到老家,家中已经变成了荒丘,他无家可归,只得再去服兵役。这六首诗用白描的手法,用具体、形象的语言,写出了战乱年代里人民所蒙受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浩劫,同时又赞扬了他们的坚强性格和伟大的牺牲精神。这些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写得极为动人,代表了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平。
公元759年,杜甫已经48岁了,他看透了不平的社会,因此辞去了司功参军的职务,经过艰苦辗转流离,来到了四川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郊外浣花溪的一块荒地上盖了几间简单的茅草房,这就是著名的浣花草堂。那里风景优美,幽雅宁静。刚到草堂定居的时候,杜甫的心情非常好,写下了著名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在草堂的日子里,杜甫虽然欣赏自然,描绘祖国的山川景色,但他更关心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有一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刮来,掀掉了草堂的屋顶,他就写了一首诗说:真希望能有千万间高大的房子,让天下无数的贫苦之士都乐呵呵地住进去,风吹不动,雨打不漏,安稳如山,哪一天这样的大房子出现在我面前,我就是在自己的破屋子里冻死,也感到心甘情愿。
这一时期,他的好朋友高适和严武先后在成都做了官,他们十分关心和照顾杜甫。在他53岁的时候,严武推举他做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把杜甫称为"杜工部",就是这个原因。他虽然身在蜀中,却十分关心中原的战局。公元763年,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杜甫听说后惊喜交加,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后来严武死了,杜甫没有了依靠,他只好离开成都,乘船沿岷江经长江东下。他先是在夔州住了下来。这是一座荒僻的山城,依山临江,地势险要。杜甫既要为国家人民的命运担忧,又要为妻子儿女的生计操心。而他的身体也越来越衰弱,多种疾病折磨着他,尽管他那时才不过50多岁,但
已经耳聋眼花,看上去却像70多岁的老翁了。在夔州的短短两年,是杜甫一生中写诗最多的时期,他的现实主义诗歌艺术,也有了更高的成就。特别是那首《登高》诗,被后人称颂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杜甫在菱州住了两年,后来接到弟弟杜观的信,就乘船出三峡,来到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在那段日子里,由于贫困多病,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一条破船上度过的。在路过岳州的时候,他拖着虚弱的身子,登上著名的岳阳楼,眺望着洞庭湖的万顷波涛,写下了《登岳阳楼》这首千古绝唱: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在自己病困孤舟、无家可归的时候,还念念不忘在戎马征战的北方人民。由于饥寒交迫和长期的漂泊生活,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终于在公元770年与世长辞了。
杜甫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千百年来,研究者们众说纷纭,意见很不一致。
有的人认为,杜甫是因为吃了过多的牛肉白酒而死的。据《新唐书》记载,杜甫乘船出瞿唐、下江陵、登衡山,当到达耒阳的时候,被洪水困在江上,当地的县令乘船迎接,并且给他送来了牛肉和白酒,杜甫喝得大醉,一夜的工夫就
死了。
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这本书里,对杜甫的死因作过专门的论述,他认为杜甫是由于中毒才死的。郭老解释说,杜甫被大水困在耒阳的时候,正是炎热的夏天,县令送来的牛肉白酒,杜甫一顿没有吃完,剩下的肉很快就腐败了。而腐肉是有毒的,特别是在腐败后的24~28小时毒性最强烈,能使人神经麻痹,使心脏恶化而死。再加上杜甫年老多病,又有白酒加速毒素在血液中循环,因此很快中毒而亡。郭沫若先生的分析,是比较科学的。
还有的人认为,杜甫是被水淹的。唐朝人李观写了一部叫《杜诗补遗》的书,里面有一段话,大意说,杜甫来到耒阳以后,一天在江中小岛上的酒家喝酒,大醉之后就睡了,但那天夜里江水暴涨,酒家被大水吞没,杜甫的尸体也不知道漂落到哪里去了。
但较多的研究者认为,杜甫是病死在船上的。他们根据杜甫死因的不同记载和传说,作出了这样的解释:
公元770年4月,湖南兵马使臧玠夜间放火作乱,杀死了湖南观察使兼潭州刺史崔璀。这时候,贫病交加的杜甫正住在潭州,他急忙乘船逃了出来。不料,来到耒阳县境内的时候,江水猛涨,不能行舟。杜甫在那里几天没饭吃,耒阳县令听说后,就派人送去了丰厚的食物,并且写信邀请杜甫到他那儿作客。杜甫还写了一首诗表示感谢。但大水一直不退,杜甫只好回衡州去了。大水退后,聂县令派人到江上寻找杜甫,却不见踪影,便断定杜甫被大水淹死了,并且修了一座墓,里面放了杜甫穿过的衣帽,纪念这位大诗人。以后便产生了杜甫因吃了牛肉白酒而死或被水淹死的传说。
其实,杜甫回到衡州以后,又沿江而下,由于他在船上住了一秋一冬,使他的病情加重,最后病逝在湘江的破船上。
但这也只是一种推测,杜甫的死因到底是什么,还需要学者们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