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拍烂的神作?《小丑2》评价不如前作,也许根本不该拍第二集!

波波谈影剧 2024-10-07 15:42:42

《小丑》根本就不需要续集!

这是我听到《小丑》要创作续集的第一想法。当初斩钉截铁表示不拍续集的导演托德·菲利普斯,隔年就改口称一直有在计划。

我自己对续集作品的态度一直保持着起初没规划就不要后来才新创,除非制作团队保证可以让续集达到像《蝙蝠侠:黑暗骑士》那样更上一层楼的水准。

毕竟《小丑》在角色塑造、情感深度和社会批判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小丑2:双重妄想》要达到甚至超越前作的高度将是项极具挑战的任务。

但说实话也没人不想看到亚瑟跃身为小丑后的旅程,包括我自己也是口嫌体正直,对《小丑》续集其实还是抱有一丝期待感。

所以这次的《小丑2》可说的相当“出乎意料”。

我好像不能说自己喜欢这部电影,但它又好看到让我无法讨厌?

所以真的单纯就是……出乎意料。

出乎意料的是,《小丑2》并没有打算迎合观众期望,继续带领小丑往罪恶的顶峰迈进,反而选择驻足原地并将聚光灯打向角色的内心深处,将镜头聚焦于亚瑟自我的身份认同。

借由一首首歌舞挖掘亚瑟浓妆下的那些复杂情感,并透过大量的法庭侦讯,屡次以名为正义的利刃反复翻搅那些尚未愈合的伤口。

而在这两个多小时的折磨和欺压下,即便片名存在“小丑”二字,但那个无视人间规范的罪恶之神却鲜少现身,取而代之的是那个既脆弱又孤独,集负面情绪为一身却仍尽力戴上快乐笑脸的亚瑟·弗莱克。

再回到文章标题上来,为何这部电影无法像前作一样,能很直接地让人喜欢?

因为这个故事让我感觉,导演就是有意要用本片,来打脸喜欢前作的我们。

在前一部电影,我们着迷于有着凄惨身世的男主角亚瑟,在遭到社会无情地抛弃,被道貌岸然的正常人打压、欺负之后,举枪反抗的那一瞬间。因为所有的愤怒与委屈,都会在“报复”之中得到宣泄;而这种宣泄对观众而言,有很高的娱乐性。

到了《小丑2》,导演托德·菲利普斯却无意延续这种娱乐性,而是用一种更压抑的方式来折磨主角,剥除他的小丑光环,并反问观众:

你们真的关心这个人的痛苦与脆弱吗?你们有办法接受,你们所崇拜的那个小丑,并不是什么象征颠覆、混乱与自由的反派。

而只是一个精神异常、什么都做不了的可怜虫吗?

电影首先让观众一瞥亚瑟在疯人院的日常,这位曾经站上哥谭市犯罪巅峰的全民偶像,在这里只是任由狱警欺负嘲弄的落魄囚徒。

使前作结尾的辉煌与续集开头的卑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立刻为本片注入更为浓厚的悲剧基调。

但有别于《小丑》透过层层递进的剧情发展,一步步揭示亚瑟的外在冲突及内心挣扎,并使其坠落绝望的无底深渊;

《小丑2》却不停在疯人院日常、法庭审判两事之间徘徊,缺乏向上突破或向下深化的空间,也省略了紧凑的高潮迭起。

让这部类商业大片的定位有点尴尬,也使不少观众认为后半剧情冗长且沉闷。

电影刻画亚瑟在疯人院生活、遇上与之惺惺相惜的小丑女哈莉·奎茵,乃至于站上法庭受审时,都穿插了大量舞台的幻想情节,亚瑟以人见人爱的小丑之姿,在秀场上唱歌跳舞。

这些歌舞表演,不仅是反应了亚瑟当下的心境,更揭露了小丑这个角色的本质。

原来,他的异常,他的疯狂与不羁,他的悲剧,都只不过是正好对大家来说,很娱乐而已。而他有意无意地察觉到了这点,所以继续为想看的观众表演。

《小丑》将矛头直指社会安全网的瓦解,揭露了像亚瑟那样的弱势群体在缺乏关怀的体制下如何逐渐被边缘化。

而《小丑2》则将枪口转向了媒体的煽情主义和大众的娱乐至死文化,透过批判性的视角,建立一个追求表面、欢笑与激情的丑恶现实。

而观众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掉入导演精心策划的社会实验。

片中的配角们都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观众在这场华丽盛宴中的沉沦丑态。我们何尝不想在续集里看到小丑的更多疯狂、更多混乱的面相,但当亚瑟卸下身上的小丑装扮,又有多少人真正在乎他破碎的内心?

还是我们就像疯人院里的狱警们,期待他再次说出令人捧腹的笑话?

还是我们就像法庭外的狂热民众,期待他再次做出无视道德的举动……

而整部电影的“没发生什么大家想看的血流成河场面”。

以及最后那让人错愕,且还有些窝囊的逆高潮结局,就是在点醒并打脸观众,告诉我们:

我们就是那群盲目崇拜的小丑的愚昧暴民,逼他继续扮演我们爱看的狂人。我们就跟疯人院里那些讨厌的狱警一样,每天问他“有没有笑话”,试图从别人的悲惨中,为这无聊苦闷的生活找到一点微不足道的乐趣。

理所当然的,既没有大快人心的杀戮,也不会看到燃烧整个城市的动乱,电影甚至用一个让人感到空虚的结尾,反过来指责观众。

它非常有意识地剖析、颠覆这个系列;与此同时,它也要求观众必须很有意识地察觉自己的观影心态。

你必须与它一起嘲笑那个想看爽片的自己,否则你就会被它狠狠嘲笑,甚至被它激怒。

这么不娱乐,且还颇有挑衅意味的故事,当然不是我们期待会在《小丑》电影的续集里看到的。

这是为何,我无法说自己很爱这次的《小丑2》,或给予其超精彩之评价的原因。

电影透过后设的概念来讽刺观众本是项令人惊艳的设计,可惜在触及多项议题后皆浅尝即止,或很快就被声色俱佳的音乐剧模糊焦点。

其他同样具有切入潜力的话题,例如法庭审判对受害人造成的二次伤害等,都因缺乏深入的挖掘让反思力道的提供严重不足,最终让《小丑2》的批判流于表面,未能像前作那样引发深度的思考和讨论。

更因为导演的一意孤行将前作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角色内容摧毁殆尽,又利用刻意的否定来颠覆观众预期,反而使电影成为这场娱乐至死革命中一项微不足道的牺牲品。

无论最终的实验结果成功与否,无法否定的是观众都被迫接受了这场难以下咽的体验,对故事走向和角色深度充满渴望的我们,最终只能在强烈的失落和困惑中结束这段旅程。

那么,既然这部电影离我们的预期那么远,为何我无法讨厌它呢?

因为《小丑2》又确实拍得相当厉害。

它不是像《黑客帝国》系列,随便编一个烂烂的剧情,然后耍耍嘴皮子而已。

它是真的讲了一个很迷人的故事,刻画了不被理解的亚瑟,好不容易找到愿意爱他、把他当成英雄而非怪人的女生,最后却又幻灭的心境。

那种极度渴望被爱的寂寞感,以及后来自我被爱人的背叛彻底摧毁的绝望,都被华金·菲尼克斯演得既可悲又贴切,让我看得无法自拔。

好在《小丑2》除了剧情稍显平淡之外,其他面向的发挥都维持着上集的高水准表现。摄影劳伦斯·沙尔再次凭借其对构图、色彩和光线的高敏锐度,将哥谭市充斥着罪恶和混沌的阴暗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配乐希尔迪·居兹纳多蒂尔也将前作突显恐惧与不安的弦乐带到续集,并透过降低乐曲的速度来契合亚瑟的无奈和绝望之感。

影帝菲尼克斯这回虽然收敛了许多却变得更加细致,多次利用眼神和微表情提升角色的层次感,也挽救了濒临崩溃的观众。更不用说比前作又更削瘦的体型使角色的孤立和脆弱变得极为真实,实在不得不为他对电影的付出及牺牲致上最高的敬意。

而《小丑:双重疯狂》最具争议的还得是本片歌舞元素的融入。

那些几乎快把这部片变成音乐剧的表演,也相当有看头。

一方面,观众可以看着超精美的布景,享受女神Lady Gaga浑厚有力的嗓音,并惊讶于瓦昆的唱功与舞蹈动作,虽粗犷但绝不业余、粗糙。

另一方面,观众又能去细品这些歌词、舞蹈动作,与角色心境的遥相呼应。我们会不得不佩服,在一部(理应是)讲述反派起源的电影中,用这种方式去表现精神异常之人的内心世界,确实颇有创意。

尤其,我们也还真的能从这些欢乐鲜艳的歌舞秀中,感受到亚瑟的纯真,因此对这角色的能产生层次更丰富的认识与共鸣。

其实我本身对歌舞片没有意见,更何况近几年的歌舞电影都深得我心。

但问题是《小丑2》的剧情和歌舞风格相去甚远,电影以亚瑟的内心苦痛为核心营造出极度压抑的氛围,剧情却时不时穿插华丽的歌舞,使观众难以在负能量爆棚的剧情与正能量满溢的歌舞之间找到平衡。

虽然将脑中所想利用歌舞呈现是项创新的尝试,歌词也句句贴合亚瑟当下的内心,但两种强烈风格的冲突反而削弱了角色复杂心理的表达,有时甚至还将的俏皮的歌舞接上低沉的弦乐配置,更令整体叙事显得不够连贯和自然。

本片的歌舞片段确实表现的不差,但问题在于大多数的歌舞戏码都是亚瑟自己的内心小剧场,音乐剧的内容与主线故事没有太大关系,像是在生活中新开一个小视窗,导致剧情走着走着就被强制暂停,也使得角色当下的情绪难以延续。

除此之外,本片在剧情和歌舞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也显得十分生硬,错误的进歌时间点也多次破坏掉建立到一半的戏剧张力,导致每次进歌时最先入耳的都是后排观众的哀号。

不知道亚瑟在片中请求哈莉别再唱歌,是导演写在剧本里的台词,还是菲尼克斯自己的私人请求。

一部想法如此聪明,情感如此丰沛,且从表现形式、演员表演,到美术设计,都那么有看头的电影,让我即便发现它不符预期,却仍深深入迷。这样我又怎么有办法讨厌呢?

只能说,或许陶德·菲利普斯所拍的这部电影,压根就不应该以小丑为题,而该叫做《亚瑟·弗莱克》。

总而言之,你如果是抱着想重温《小丑》第一部的激动而来,那么《小丑2》绝对会让你不高兴。

但你若放下预设心态,把它当成一部(我们已认识主角是谁了的)剧情片看,那可能就可以获得与前作不一样的触动与耳目一新。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