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苑杂谈:《天龙八部》历史知识盲点、科举不是科学枷锁等十二则

沉淀的过去 2024-06-01 10:16:00

受意图伦理和强制解释的影响,一些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非白即黑,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利于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0、慈禧太后训斥光绪皇帝改革操之过急有一定道理。在康有为的鼓动下,在103天时间里,光绪帝进行了多项改革,如机构改革:删改各衙门则例,裁汰冗官冗暑,下令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门,以及湖北、广东、云南三巡抚,并河东总督缺,其各省不办运务之粮道,向无盐场之盐道,亦均裁撤。

这些改革切中时弊,但如何善后,光绪帝没有认真考虑,导致被裁机构人员如鸟兽散,门窗拆毁,资料散佚,更主要的是下岗官员、胥吏、仆役没人安置,断了生路,一时怨声载道,也有高官向慈禧太后哭诉。光绪帝又准备设懋勤殿,选聘天下通才十人入值懋勤殿,作为光绪帝的高级顾问,使天下人“益知西后与帝之不相容矣”。原本因大规模裁撤冗署冗员而高度恐慌的京师职场更加动荡不安,谣言四起。

慈禧太后担心大规模人事变动会失去人心,失去满洲贵族的信任,从而使皇权中心统治失去支持。因此,慈禧斥责光绪:“小子为左右荧惑,使祖宗之法自汝坏之,如祖宗何?”但光绪帝满腹委屈,进行哭诉与辩解,让慈禧太后觉得光绪不太听话,长此以往会出大事,不利于皇权统治。尽管慈禧太后清楚不改革振作无法与洋人抗衡。

1、《天龙八部》存在历史知识短板。小说家笔下的事件和人物,可以有艺术虚构,但在重大历史问题上则不可虚构,因为掩盖真实历史,误导深深。

《天龙八部》说,辽道宗耶律洪基欲图南侵灭亡大宋,实在是颠倒黑白,冤枉辽道宗。其历史真实是,大宋通过澶渊之盟向大辽购买了和平,自此宋辽两国交好百余年未曾发生战争,其间宋仁宗去世后,宋使致大辽通告,辽道宗握住宋使的手,哭泣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对仁宗离世的悲伤,对宋辽和平局面的珍惜,溢于言表。

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宋辽依然和平相处,直至宋朝昏君侫臣联金攻辽,中原才又遭兵祸。遏制战争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连横联盟,金攻辽,宋应助辽,以维护三国鼎立、相互制衡的局面,这样大宋的和平安宁局面才不会被打破。

辽亡后,金兵锋直指中原,北宋灭亡,南宋称臣,屈辱苟活。南宋不吸取历史教训,又助力蒙古军队进攻金国,金国灭亡后,蒙古兵锋又直指南宋,南宋灭亡。

2、朱元璋采取流血的手段,巩固自己的政权,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马拉车、牛拉犁、人工播种、镰刀收割、磨盘制米,绵延几千年至今还没有绝迹,我们不能苛求朱元璋没有超越历史局限,克服腐败的体制性弊端,应该看到他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腐败对政权的严重危害性,对腐败零容忍,就是一种顺应历史进步的明智之举。

孟德斯鸠说:“将一切当代的观念用到辽远的古代去,这是产生无穷错误的根源。”洪武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问题复杂而严重,表现在:贵族地主对人民的非法剥削,对皇朝赋役的隐蔽侵占;淮西集团对非淮人排挤、打击;军事贵族可能发生叛变的威胁;相权和君权的矛盾冲突日益严重,最后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在这样的语境下,高尚原则虽有道德优势,但未必有生存优势和博弈优势,作为政治家而非慈善家、道德家的朱元璋只能用手中的权力,依靠农民的拥护、中小地主的支持,运用检校和直接掌握的军队,采取流血的手段,巩固自己的政权。不过,朱元璋杀戮扩大化应受谴责。

3、宋高宗执意除掉岳飞,并非因为岳飞坚决北伐迎请徽钦二帝。北伐时的岳家军兵多将广,近乎岳飞的私属军队,而且战斗力强。宋太祖皇袍加身以及偃武修文的祖训,对后世宋朝皇帝的影响是很大的,苗刘兵变更使宋高宗赵构心有余悸,而宋高宗面对岳家军不断壮大亦忧亦喜,曾多次下诏限制岳家军的将官员额,但水涨船高,军队的壮大必然要增加将官。在当时的语境下,宋高宗也没有办法,不过其担忧之心一直未曾改变。宋高宗之意实质是想遏制岳家军继续扩大。

对宋皇帝而言,重要的不是岳飞的意图,而是其实力。南宋与金朝的战争发展趋势,固然有利于南宋,但岳家军继续坐大也是必然。不容许任何军事集团坐大,这是平民社会的帝国的一个基本生存逻辑。偃武有利于消除军事集团对皇权的威胁,但也造成了宋朝军事上的孱弱,宋朝只得收买和平,而大金议和的前提条件就是斩杀岳飞。于是,对朝廷来说已丧失价值的岳飞最终死于风波亭。

其实,南宋偏居一隅,也是岳飞以战促和的结果,没有岳飞精忠报国,南宋早就灭亡了。

4、宋朝一些皇帝和重臣,看似儒雅善治,其实政治能力低劣而又不诚实,付出的代价极大。对于北宋和南宋的灭亡,我同情民众,不同情皇帝和重臣。宋朝重文治轻武备,君臣满口仁义礼智信,但在处理外交问题上,却常常缺失君子之风,背信弃义,图小利而蹈大祸。

比如,宋金双方约定了不许从对方占领的土地上招降纳叛,大金占领了大辽的土地之后,大宋却偷偷鼓动那些土地上一些原本是大辽将领的汉人来投降自己;真的有将领来投降了,大宋显然是违约了,而金国来找算账,大宋却矢口否认;待到大金拿出证据,大宋就从军营中找个与前来投降的将领长得相似的人杀掉,把头颅给大金送过去;但大金识破了这是个假的,大宋又不得不把那个真的降将再杀了送过去。这种做法,让大金不肯再相信大宋的承诺,也让此前早就投奔大宋的辽国汉人将领极为寒心,待到宋金再起冲突,他们很容易就被大金给招降了。

宋与金结盟征伐辽国,宋与蒙古结盟攻打金国,都体现了宋朝政治能力的低劣。君臣如此低劣的政治能力,决定了北宋和南宋的灭亡不可避免。

5、唐太宗李世民制胜凭智高,具有高超的政治才干,他是军事家倒在其次。唐朝初期仍以北方为正统,继承北周和隋的统绪,消解了中原文明的唯一正统意味,异族天子出身因此也有正统性。但到了玄宗天宝年间,则将唐代统绪上接汉代,于是正统便移到了南朝,异族身份被抛弃了。

唐太宗有鲜卑血统,从太宗始,大唐重用番将,皆为部落首长。太宗与突厥等异族首领都建立了个人关系,熟谙草原民族的政治运作和逻辑,对其运用达到出神入化之境,多次以此化解帝国重大危机。

6、科举作为一种公平的制度民主,是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创造,却被现代人归结于人性不张、科学不昌的枷锁。科举让人活着有盼头有希望,让社会垂直流动,使底层民众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改变人生命运;科举也是用儒家智慧治理国家的一种探索和实践,官员手中的权力,融入中国传统智慧,以此治国理政。这适于农耕时代。

至于科举考试的文章体裁“八股文”,那是准官员们考试时规定使用的文体,是对官员书写公文的一种基础训练,言简意赅,规范守度,杜绝废话,套话,屁话,杜绝抒情和滥发挥。这与现代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

科举考试最大的问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考题内容仍然僵化保守,不接地气,没有与时俱变,不适应现实需要。

7、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并非事实。很多人都知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而巜辞海》对“五斗米”释义:指微薄的官俸,好像陶公因为官俸微薄而封印辞官的。这是一种很深的误解,其实陶公官俸不薄,他只是看不惯官场的荒诞和灰暗,更不愿意与人同流合污,才解职归田。

晋朝的俸禄制是“半钱半谷",即钱与米各半。陶公任彭泽县令,月俸禄标准是“月钱二千五百,米十五斛”。一斛为十斗。如此算来,一天的工资是五斗米和83文钱。这83文钱与五斗米等价,五斗米合今之16市斤。陶县令日工资是16市斤米,加上83文钱。有米吃,有钱花,养家糊口绰绰有余,又旱涝保收,无后顾之忧,岂不是小康之家?

可能晋朝也有发不出公务员薪水的时期,便令公务员耕种公田,收成顶替薪水,陶公怎么做的呢?

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晋书·列传第六十四》)”

陶公酷爱喝酒,有许多趣闻,这次他要把赐给自己的公田全部种上能酿酒的秫谷(黏高粱),让自己“常醉于酒足”。妻子孩子大概觉得实在不靠谱,坚持请求还是得种点粳稻(稻子)——不然一家人吃啥呢?讨价还价半天,陶渊明决定,一顷五十亩种秫谷,五十亩种粳。由此看来,生活上的陶渊明,并不像文学上的陶渊明那样让人顶礼膜拜。

8、诗文与政治是两条道上的车,搭错车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想象是诗人的思维特点,而天马行空的想象离现实过于高远,或许价值理性胜于工具理性,所以历史上的大诗人在现实中很少有功成名就的。

大诗人的才华,大多为当权者赏识,这不仅是聚拢人才赢得人心的需要,也是治国安邦的需要。但在政治舞台上大诗人的表现常常令人失望,他们的政治才华远低于他们的文学才华。后人多替其抱怨怀才不遇,政治生态恶劣,让人不置可否。

唐玄宗给了李白用武之地,但李白表现的怎么样?除了诗文,就是牢骚,玩世不恭,看不出他有什么济世之功。那么,离开庙堂可能是他最好的选择。

唐肃宗给了杜甫用武之地,特命宣义郎,行在左拾遗,官价不高,但接近权力核心,专给皇帝提意见。宰相起于州郡,猛将发于卒伍。只要有能力,累功升迁是不成问题的。然杜甫却提不出什么像样的意见建议,文人的尖刻又难改,结果被贬为华州参军这样一个无足轻重的职务。杜甫不愿屈就,在乱世中浪迹江湖。

当然,这些也成就了李杜的旷世诗名。我想说的是,诗文与政治是两条道上的车,搭错车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9、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化自信才是最根本的自信。华夏文明核心区打天下做皇帝的不多,秦始皇属西戎,汉高祖属南蛮,唐太宗属汉族与鲜卑族混血,元世祖、清世祖属北狄,唯有宋太祖和朱元璋为汉族。但中华文明五千年一脉相承,绵延不绝,生生不息,靠的是中华文化强大的同化力融合力。

文化是一种共同的心理秩序,尊道贵德的政治文化,彬彬有礼的社会文化,协和万邦的外交文化,孝老爱幼的人伦文化,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符合人性的内在发展要求,是故海纳百川,兼容天下。

无论多么强悍的民族,无论习俗多么独特的民族,无论多么古老的民族,一旦进入华夏文明圈,就会融入华夏文明,形成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元的华夏共同体,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

10、灭项羽及楚军的,不是刘邦及汉军,而是老秦军。一般史书认为,秦军乃虎狼之师,吞灭六国,一统天下,而楚霸王项羽率楚军歼灭了秦军主力,亡秦者乃项羽的楚军,楚汉相争,项羽及楚军又被汉王刘邦率领的汉军所灭。其实,亡楚者仍是秦军。

彭城大战,刘邦的56万联军被项羽的5万骑兵打得落花流水,刘邦险些成了俘虏。脱险后的刘邦痛感骑兵的重要性,于是下决心组建骑兵军团,但其麾下除了原秦兵,都不具备骑兵素养,培养新的骑兵又非一朝一夕之功,刘邦便以原秦骑兵为班底组建了骑兵军团,几乎是清一色的原秦国骑兵。起初,刘邦欲用原秦骑兵将领李必和骆甲为骑兵统领,但李必和骆甲为消除刘邦的疑心,甘当副职,刘邦只得任命灌婴为骑将统兵,李必和骆甲为左右校尉,指挥骑兵军团。其实质是李必和骆甲在指挥作战。

这支骑兵部队在灭楚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就连楚霸王项羽也在垓下之战被原秦骑兵吕马童等五人所斩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秦军再次灭楚,成全了汉王刘邦和大汉王朝。

11、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孔子提出仁义、中庸、孝道乃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立己立人达已达人的忠恕之道,试图把人引向美好和光明,契合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就连西洋哲学史家都叹其不差于耶稣和释迦牟尼。

然而,思想和精神最怕被定为一尊,因为走上极端便无所发展,成为束缚人性和遏制社会创造力的枷锁。以孔子为核心的儒家精神定为一尊后,违背其思想精神就是大逆不道,正是基于此,孔家店被塞进了许多私货、水货、杂货和烂货,如统治者的治人之术、吃人的礼教、科举的教条,因此只有打倒孔家店,才能救出孔子,让孔子重新焕发本真思想的光芒和淳化心灵、温润社会的功效。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