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改革不能做简单的加减法!

踏浪乘风课程 2024-08-23 20:10:32

近来,北京的中考改革措施引起普遍关注。毋庸置疑,北京这次的手笔不小,直接砍掉了四门功课,加入了道法和体育。虽然貌似动作不大,却是直接挑战了大众传统的考试观,考试科目由传统的九门变成了六门,大大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压力。然而,本着弘扬学科精神的角度来看,却不是个明智之举。这一做法如果全国普及,势必对化学、地理、生物、历史的教育起到不可逆转的不良影响。

原本,化学教育在国内演变成了高级的计算课,地理、生物、历史受考试波及演变为考察记忆力的背诵课,是可以退出考试范围的。可是,真正的化学教育却是应该通过实验探索去探秘未知世界的;而高端的地理人才也可以纠正人类盲目发展对地质结构造成破坏进而引发巨大地质灾难的;现代生物技术还需要更大的进步,尤其涉及人类的许多慢性疾病还有待于更深层次地探索;历史教育也可以给现代人提供“前车之鉴”的,更可以为许多文学人才提供各种写作素材的。如此重要的几门学科可以简单的退居幕后?

现代的教育,除了个别学习差进体校的可以接受因材施教,不用受文化课局限专心培养特长之外,其他学生受高考的“独木桥”局限,学习压力确实很大。然而,减负却是可以通过改革高考模式、试题方式来落实的,如此简单粗暴的去除掉一些学科,高考的“独木桥”得不到改观,保留下六门功课,学生的内卷可以取消?繁重的考试压力和负担能够减少?个人感觉未必!

个人认为,当代教育改革的重点应该是重新评估高考教育评价体制,审视一下高考方式和题目的科学合理性。

简单的来说,一个富有文学特长的人才,有必要让他在数理化方面同样要求出色吗?而一个书画大家,有必要为了学好考试科目而牵扯他们专心提升书画技巧的时间?同样的,理化生方面的人才,需要在文学、政治等学科方面也提苛刻要求?现代高考的基础是“精英教育”,精英的标准不是人才在某一个领域内掌握了技能,表现出色,而是要在所有考试要求的课程标准内都表现好才行。无形中,学科教育在国内发生了严重的变质,有些学科成了背诵记忆学科,有些学科成了计算能力测试学科,完全脱离了学科精神。比如语文教育自始至终,学生一直受教材和考试大纲约束,难得静下心来大量自由阅读,更是没有机会去培养自己的写作技巧;而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本应侧重于大量阅读学科书籍,进行学科观察、探索精神培养的学科,却成了记忆课和计算课,整个受教育过程只在几十平米的教室里就可以完成。

要求学生门门都要好,不尊重个性特长,不允许单方面能力的全力开发,这一死板的要求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这一做法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视野逃不开考试标准的约束,就决定了现有教育理念下出不了在各个领域里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够有所发明和创造的人才。同时,学科教育的文本化倾向,也决定了很多学科的教育脱离学科精神,沦落为纯粹的“纸上谈兵”。

个人认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不是急于对考试学科做简单的加减法。更重要的是慎重考虑人才评价方式和学科教育推广方式,教育还是应该更多的推广各种学科,甚至可以引进地方非遗文化教育进校园。改革考试方式,推广学科教育同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进行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观察实践探索能力培养。而高考选材,需要打破传统的“独木桥”形式,开展多样化的现代文学考试、数学考试、物理、化学理论实践考试、书画艺术考试、生物技术考试、现代医学考试……对于大众反响比较强烈的英语学科,可以留给学有余力且有浓厚兴趣的人才,设定等级考试。

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高考平台,让每一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去选择几个适合自己的领域深度去探索。同时,不用统一的要求去约束所有人,也可以让教育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