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是个移民省份,从秦朝将海南纳入版图开始,海南岛历史上就不断的有大量来自内陆的汉族移民,尤以沿海省份广东、福建居多,单个城市以福建莆田最多。这些历史上的汉族移民将祖居所在地的建筑形式也一并带来了海南,与海南特有的地理、气候不断的碰撞、融合、改进,逐渐形成了海南丰富多彩的梁架形式。梁架的样式也出现了一些大陆不曾见的样式,甚至有些是脑洞大开的构思;同时营造方法也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并出现了有一些空前绝后的样式。
石石矍村将军第
文林冯公祠抬梁式梁架
色彩丰富的抬梁式梁架
澄迈县老城镇石石矍[jué]村,创村于唐代。该村为南梁冯宝、冼夫人渡琼登岸之地,号称“冯氏海南第一村”。村中现保存有230余栋明清火山岩古民居,由于村中古建筑及人文古迹众多,该村也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村内将军第(冯氏大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隋大业五年( 609年);北宋时期有重修及重建,宗祠主要为纪念冯通、洗夫人而建,现存三进院落,其内木雕、灰塑、壁画可谓海南一绝。
文林冯公祠
四种材质、四色混搭的抬梁式梁架特色建筑,即将军第隔壁的文林冯公祠。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50年),三进式院落。其明间抬梁式梁架颇具特色,柱础为火山雕琢的中式花瓶状石础,柱子下方为火山岩方柱,柱子中上部及柱帽均为混凝土浇筑的西式造型;三架梁、五架梁也是混凝土浇筑而成,在梁的表面用灰塑雕刻有海南独有的火山纹图案,梁端灰塑有祥云纹;4个金爪柱更绝,里面材料为木头,外面用泥塑塑造出花瓶状的爪柱。
脊檀及三架梁、瓜柱表面均为灰塑的土黄色,五架梁为灰塑的朱红色,梁架的四色与白墙形成五色共存,有五族共和之意,刚好契合冼太夫人的民族大融合愿景。此梁架的火山岩、钢筋混凝土、石灰、木材等四种材质构造,以及灰、白、黄、木色等四色混搭,可谓空前绝后,脑洞大开,此等梁架形式也是海南的孤例。
谭昌村炮楼
谭昌村墙支梁架
彩塑纱帽
澄迈老城镇谭昌村,南宋末年江西南昌人罗荣从福州任上渡琼,在此地创村,取名为“谭昌”。村中现存114余间火山岩砌筑的房屋,村中的谭昌学堂和民国时期的3座碉楼最为著名,谭昌学堂及碉楼现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谭昌村也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
该村一栋琼北传统民居的明间墙体上脊檀下纱帽造型极为特别,为灰塑的彩色紫荆花造型,该灰塑饱满、色彩柔和,是个非常不错的灰塑作品。灰塑的纱帽在海南比较罕见,这个也是海南仅见。这户人家也是比较富有,在火山岩砌筑的墙面上使用了石灰批荡,屋檐有一圈彩色壁画;古代琼北一带民居的火山岩墙面很少有石灰批荡的,一般都是火山岩裸露的墙面。
宋代常住宝塔
那秫古村石制抬梁式梁架
那秫古村旧班帅庙
海口长流镇那秫古村,现名新民村。村中以王、郑、杜氏为主,相传郑氏家族始祖郑钦官居奉政大夫,南宋末从福建迁来琼山县烈楼镇那秫村。明清时期村中共有进士、举人、秀才四十多人,另有七十多人在各州县、府任官,可谓人才济济,科第峥嵘。那秫村,最为著名的古建筑是常住宝塔,相传为宋元时期建造的;村中的守望楼、进士郑里铎故居、进士王斗文故居也较为闻名。
村中有新旧两座班帅庙,祭祀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超的庙宇。两座班帅庙均位于新民村村口,房屋梁架均为石制抬梁式,其梁架的柱础、柱子、架梁、瓜柱、童柱、驼峰等均为火山岩雕琢而成,各构件搭接处是仿榫卯结构的构造而雕琢;整个梁架看起来十分古朴、笨拙,可见梁架构件均为用简单的工具雕琢而成;柱及架梁的体型较大,笨拙、粗糙感明显,可用原始来形容。
罗驿村李氏宗祠
罗驿古村民居
抬梁式+墙挑梁混合梁架
澄迈县老城镇罗驿古村,创村于南宋时期(1256年),是古代琼岛西线的驿站,古称“倘驿”,后改名为罗驿。北宋著名诗人苏东坡被贬海南,在前往贬黜地儋州时,曾在罗驿落脚休息。清嘉庆十七年,海南籍探花张岳崧曾在村中李氏宗祠内授业讲学。罗驿村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驿站、学堂、明清名居、碉楼、祠堂等;其中李氏宗祠最为闻名,是海南省现存的第一大古祠,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罗驿村古代共有250多人出仕,享有澄迈“科举仕宦第一村”美称,并在2014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村中的一座清代民居,其抬梁式屋架形式极其罕见,靠墙面一侧的抬梁式梁架的七梁架的梁下方有三道火山岩石制挑梁,石梁是砖墙上面挑檐出来的。像海南这种围护墙挑出一石梁与抬梁式木构相结合的混合式结构在国内其他地方前所未见,估计在海南也属孤例,这种设计也是脑洞大开。 如此梁架构造,在建筑学界也不好判断到底是抬梁式还是穿斗抬梁式,这种海南独创的梁架结构形式如何判断让建筑专家也头疼。
临墙抬梁式的三、五、七架梁为薄如纸片的板材,工匠考虑到这些架梁受力问题,不得不想办法增加支撑点,所以就有了这么个脑袋大开的创意;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海南古代严重缺木材。
其他的一些脑袋大开的梁架还有:
薄如纸片的架梁
海口府城郑存礼故居
架梁薄如纸片的穿斗式木构架,这种梁构样式在海口及澄迈的一些古村非常的常见,被大量的使用在堂屋的明堂屋架上面;其受力为其次,主要起装饰作用。海口府城郑存礼故居,堂屋的檐廊照壁墙上伸出一火山岩精心雕琢的单拱出来作为檐檀的挑梁,此设计为海南仅有,海南其他地方也是前所未见。
除一些特殊的梁架形式,海南古建筑梁架形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福建、广东传统风格的抬梁式、穿斗式、穿斗抬梁混合式等木构架;另一类为海南地域特色的抬梁式木构架+山墙墙支、穿斗式木构架+山墙墙支、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山墙墙支、两侧山墙墙支。
美孝村孔子学堂(抬梁式木构架)
定安龙梅王氏宗祠(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
陆琦主编的《海南 香港 澳门古建筑》一文,概括为 “海南木作结构形式主要有:抬梁式木屋架结构+两侧砖砌山墙;中间穿斗抬梁式混合木屋架+两山墙穿斗式屋架。” 个人认为主要屋构形式要比这个多的多。
海口中山路天后宫
雕刻精美的梁架
挑石梁架
海口天后宫,民间称为大庙,位于中山路87号。始建于元代,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是海南最大的妈祖庙,也是海南最早的妈祖庙,庙中保留众多明清遗留木雕,木雕技艺精湛,精美绝伦。清咸丰十年(1860年)进行过重修,抗战时期被日军炸毁,2013年又再次复建。
其梁架形式为抬梁式木构架+山墙墙支,其特点为山墙上挑出一小块火山岩石梁,这种形式的梁架不是孤例,附近的西天庙也有这种样式的梁架。
道盖村神王祖庙的山墙墙支形式
长流镇新民村杜氏宗祠(抬梁式木构架+山墙墙支)
海口三卿村(梁倒墙存)
海南普遍存在的是木构架+山墙墙支形式,均为脊檀、金檀、檐檀直接架设在山墙上面,并无石制挑梁。由于海南气候潮湿,木作大多数寿命只有100~200年,在海口长流、石山一带火山岩构筑的老屋,墙体完整的保存下来,屋顶的顶盖及木构架却消失不见。这与内地恰恰相反,内地一般是老房子墙体倒塌了,梁架却屹立百年不倒。
这也是为什么内地古代房屋大量使用抬梁式、穿斗式、或两者混合式梁架的原因,而海南古代建筑却是普遍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山墙墙支、穿斗式木构架+山墙墙支、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山墙墙支的原因之一;另一原因则是海南古代木材短缺。由于海南木材短缺,古代海南富人大多数从泰国、越南进口木材用来建房,如海口的宣德第、中山路邱宅、何南隆就是进口了大量珍贵的石盐木、花梨木、黑岩木建房。
邱浚故居穿斗式
文昌符家宅,两侧山墙墙支式
不过,海南一些比较著名的豪宅及规模比较大的祠堂均是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这样的梁架室内空间跨度大,缺点就是柱梁的木构材料需要很大;如海口宣德第的明堂,定安龙梅王氏宗祠、罗驿李氏宗祠等就是采用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而邱浚故居采用的是穿斗式梁架,堂屋及厢房均是。普通民房一般采用穿斗式木构架+山墙墙支、或抬梁式木构架+山墙墙支,只有少数的民居采用两侧山墙墙支式。
总体来说,海南古代汉族的房屋构架形式丰富,即有与内地相同的木构架样式,也有自己独创的混合式架构,更有一些独特的、其他地方未敢想象的梁架结构。海南虽然没有什么闻名中外的著名古建筑,也没有明代以前的木构建筑,甚至连明代木构建筑也不常见,但是海南一些古建筑形式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仅海南独创、独有;所以海南古建筑还是非常值得去研究、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