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创建“奇石辅助形式:阐释”2

石道聊文化 2024-10-31 10:54:36

第一节 “奇石阐释”能避免误解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问题是:“奇石形式”为什么容易被“误解”?

笔者认为,因为有四个方面因素的存在,即它们形成的时间因素,它们本身的因素,奇石阐释者“理解的历史性”因素,以及地域不同的因素,所以使得“奇石形式”容易被“误解”。

一、“奇石形式”被“误解”的时间因素。

显而易见,从形成的时间上来说,人类创作的文本或经典的形成历史,它们与奇石的形成历史相比则要短促得多。因为任何一款奇石的形成历史都在数亿年以上。比如灵璧磬石

图20-1 《眺望》 灵璧磬石 吕耀文 藏

《眺望》(见图20-1)等,它们形状的“粗犷雄浑、气韵苍古、千姿百态”的形成时间,我们已经在第一章“远古‘石文化’的‘神秘’时期”之第三节里作了介绍,据科学推测,是在古代震旦纪时期,距今约8---4.4亿年。比如太湖石,它们形体“瘦、皱、漏、透”的形成时间,我们已经在第二章“古代‘石文化’的‘率性’时期”之第三节里作了介绍,据地质专家推测,是在中石炭世时期,距今约3亿年前。比如英石,它们形状的“嶙峋褶皱”的形成时间,我们已经在第五章“元末民初‘石文化’的‘理性’时期”之第一节里作了介绍,据原广东省地矿局七〇六地质大队的专家研究,它们的形成自中泥盆世开始,距今约三亿八千万年。比如昆石,它们形态的“雪白晶莹、窍孔遍体、玲珑剔透”的形成时间,是在五亿多年之前的地壳运动的挤压过程中所形成的。

等等。

由此可见,由于时间因素——数亿年形成的历史,奇石的形式、形式美、形式信息等,它们被奇石阐释者误解就是难以避免的了。因此,施莱尔马赫(德国哲学家、翻译家、现代神学之父)说,“哪里有误解,哪里就有解释学”。因此,他认为,一段文字的意义绝不能从字面上一目了然。随着时光的流逝,过去时代的人们能够理解的内容,今天的人们已经不能理解,这样就形成了隔膜。因此,在他看来,“误解”文本是不可避免的。

《石道》(1-4卷)23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