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Ziya Joymaker
编辑丨学生观察 冬 寒
他是大山的孩子,是苗族青年代表,是清华与牛津大学联培博士,是全球青年大使……从贵州的大山,再到清华大学,年轻有为的他站在了国际舞台,奉献自己的力量。本期学生观察就带大家一起走进苗族青年谢宗旭的成长故事。
谢宗旭
谢宗旭的故乡,坐落在贵州黔东南凯里市碧波镇深处,名为五寨的小村庄,是他成长的摇篮与心灵的归宿。
在这里,布依族的清亮山歌在山谷间回荡,仡佬族的古老故事在篝火旁传唱,畲族的独特节庆习俗让人目不暇接,瑶族的精美银饰在阳光下闪耀,苗族的热情舞蹈则如同山间清泉,灵动而热烈。这些多元而和谐的文化元素,在五寨这片土地上交织融合,共同构筑了一个独特而迷人的民族文化世界。
在家乡
对于自幼在这片山区长大的谢宗旭来说,贫困就是这片地区的代名词。他的爷爷是一位勤劳的农民,凭借着自己的辛勤努力成为了生产标兵,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他的父亲,则是广大扶贫干部中的一员,肩负着带领家乡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的重任。
1998年,谢宗旭出生在这样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苗族家庭。他不仅是家中的骄傲,更是家族精神的传承者。在爷爷和父亲的言传身教下,谢宗旭逐渐成长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他继承了家族的红色基因,成为家中第三代党员,并誓要将这份为人民服务的热情传递下去。
家乡发展
贵州,一片被群山环抱、雨水滋润的土地,蕴藏着丰富的水能宝藏。在这片土地上,水电站的拔地而起,不仅点亮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更如一股强大的动力源泉,推动着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
这些水电设施,不仅仅是电力的提供者,更是就业机会的创造者,它们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周边居民前来工作,促进了人口的集中与流动。与此同时,水电产业的兴起,也带动了上下游相关行业的繁荣,从设备制造到维护服务,从物流配送到能源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因水电站的存在而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留影
正是这些深刻的经历与观察,激发了谢宗旭对水利专业的浓厚兴趣。他深知,水利不仅是解决农业灌溉、居民用水等基本需求的关键,更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他选择了水利专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的水利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让更多的人受益于水电资源带来的便利与福祉。
谢宗旭的努力取得了回报,2015年他考取了清华大学水利系。考入清华的那一年,谢宗旭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程,首次步入了梦寐以求的清华园。
参加大学活动
初入清华,谢宗旭满怀热情地申请加入文化交流类社团,却在全英文面试时遗憾落选。面对这次挫折,谢宗旭并未气馁,反而激发了他提升外语能力的决心。
于是,谢宗旭在专注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将大量时间投入到外语学习中。他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天雷打不动地坚持练习。甚至在大一下学期,他决定挑战自我,选修了当时所有能够选上的第二外语课程。
德语比赛
谢宗旭不仅熟练掌握了英语、德语和西班牙语,还参与了多部德文译著的翻译工作,并在多种国际交流场合中游刃有余。此外,他还成功组织清华代表队参加了2018年“人民网杯”高校德语配音大赛,带领团队荣获冠军。
为了助力同样面临自信与外语学习挑战的清华学子,谢宗旭加入了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担任写作助理项目咨询师。他累计为中外学生提供了百余次咨询服务,并主讲多个工作坊,赢得了参与学生的广泛好评。
友人合照
经过水利工程专业一年的深入学习,谢宗旭逐渐认识到,要在全球水利领域有所建树,仅凭专业技能的精进是远远不够的,更需具备一种跨越国界的宏观思维。2017年,在学校的鼎力支持下,谢宗旭成功申请到慕尼黑工业大学进行学术交流,这是他人生中的首次海外之旅。
这次慕尼黑之行,对谢宗旭而言,不仅是一次学术上的深度探索,更是一次视野与观念的全面升级。身处异国他乡,他首次亲身体验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置身事外观中国”的独特价值。
乌干达
自慕尼黑归来后,谢宗旭积极投身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合作项目,他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各大国际水利会议的讲台上,足迹也遍布了亚洲、欧洲、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最初的参与者,到后来的策划者、引领者。
2018年,正值大三学年的谢宗旭,获得了赴非洲乌干达伊辛巴水电站实习的宝贵机会。实地目睹非洲的贫困现状后,他深受触动,开始思考如何能将中国,特别是他家乡贵州的脱贫经验推向世界。回国后,谢宗旭内心时常回响着一个问题:如何能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积极参与竞选,他成功当选为清华大学学生“一带一路”研究协会(SABRI)的会长。
参加国际活动
谢宗旭的国际角色不仅限于此,他还是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的全球青年大使,以及中国-塞拉利昂建交五十周年的友好使者。
在多个国际场合,谢宗旭都选择身着苗族传统服饰亮相。在2022年的Y20会议上,他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身穿靛蓝色苗族蜡染服装,分享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案例,传递了中国青年的声音。这套蜡染服饰来自他的家乡,银饰则由凯里当地的银匠精心打造。
身穿苗族服饰
“在我的家乡,服饰和银饰都富含深意,它们不仅代表了我的个人身份,更承载了家人对我的深切关爱与支持。”通过这些细节,谢宗旭在国际舞台上不仅展示了中国青年的风采,也传递了深厚的文化意义。
在攻读直博学位的同时,他申请兼修了社科学院的全球治理硕士项目,旨在将微观工程实务与宏观治理理论相结合。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各类活动,不断锻炼自己的能力。加入博士生讲师团,系统学习相关知识,并提升自己的演讲能力。
国际舞台
如今,谢宗旭已熟练掌握五种语言,能够流利地讲述中国故事,以独特的文化魅力赢得了全球青年的尊重与友谊。在学术领域,他直博二年级时已发表或在投论文5篇,拥有1项在审专利,并凭借在读研究生身份入选阿里巴巴2020“活水学者”。
在离开家乡前往清华之际,父亲对他说:“曾经我将脱贫作为自己的志向,苦学成才,终得以为家乡服务。而今你有着更优越的条件,当胸怀壮志,同时铭记回馈桑梓,让故乡的亲人共享美好的生活。”
回到家乡
在清华的日子里,谢宗旭始终将父亲的期望铭记于心,他积极探索如何将个人所学与家乡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以此作为自己学习的核心动力。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踏上了返回家乡的路途,投身于脱贫攻坚的浪潮之中。
谢宗旭投身于扶贫战斗的最前沿,与基层的扶贫工作者紧密合作,共同踏足偏远的村落,进行深入的实地考察,旨在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的生活设施和居住环境。在此基础上,谢宗旭积极响应国家推动的“黔货出山”战略,凭借自身深厚的专业知识及广泛的社会联系,精心构建了一个创新的助农服务平台。
深入基层
该平台不仅极大地便利了农产品的销售流程,为村民们开辟了一条通往外界的通道,而且成功地将家乡的特色产品推向了全国乃至全球的市场,实现了从田间地头到国际餐桌的跨越。
谢宗旭的故事,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诠释。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