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届国展欧体“丰收”,20余件作品无一件写得“老实”,有例为证

四海易文字 2024-07-26 04:20:17

看到专业人士对十三届国展楷书作品进行了评论,大意是这届国展,欧楷兴盛,入选作品中,带明显“欧味”的有20余件,称之谓欧体的“丰收”,这种观点虽然表达得很通俗,确实也是说到点子上。

欧体楷书“丰收”,主要的原因还是导向造成的。楷书而言,近年高层一直将这三个观点灌输给每个书者:一是植根传统、二是激活唐楷、三是鼓励创新。正所谓听话的孩子有糖吃,能正确理解高层的用意,能在规矩中进行变通。欧楷的入选作品,走变通路线成为主流。此时、没有认为写得像碑有什么不好,而是鼓励创新的作品。

书坛中学“欧颜柳赵”基础最为广泛,停留在像帖的标准,肯定不能满足展赛的要求。变和不变必须作出选择,善于变通既能满足评委的审美眼光,又能满足展厅的视觉要求。

宋书画家刘道醇,提出了《六要六长》的书画理论,观点里“三要”就是指《变形与合理》,大意是既有师法,又有变通,强调了在学习和借鉴他人经验的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化,并对创新和守旧要有明显的取舍。

面对国展,做一个创新派,还是做一个守旧人?符合时风,符合当下的展厅要求,无疑是推崇创新。书法创新可是一个极大的话题,把它讲清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书法的“新”,要具备很多条件,并不是与众不同就叫创新,理论观点和笔下的表达要成体系。

国展中突出了一个“新”字,主要表现在融合出新上,国展上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走的这条途径。来自湖北孝感的————

贾爱民老师,客居昆山,投稿作品由江苏书协选拔,突破重重的评审,第一次参加届展就能成功入选,并能选拔到北京展出,既是幸运也是实力的体现。

贾爱民老师投稿的这件作品,取法“大欧”,但并不是用“纯欧”书风的表达,在展厅里欣赏他的作品,很清楚的看出他笔下的内涵,保留了欧阳询的像,又在结字和用笔上加了很多个人的思想理解。结字的空间显得格外出色,大胆的用了褚体(褚遂良)的开合,将欧阳询的笔法融入了二王技巧体系,明显的加入是智永和褚遂良的语言。将当碑的严谨改变成帖的自由,起笔收笔的笔触产生的“小尖尖”也是显而易见,这些细腻的表达,凸显出贾爱民老师是故意在求变。

这种改变显得聪明,既能藏拙也能出新意。欧楷是功夫字,特别是“大欧”的几种碑帖,笔画多一点嫌长,少一点嫌短,结构的比例精在毫厘。创作中如针尖上的舞蹈,全程的控制,一丝一毫不能懈怠,一点闪失,败笔当即暴露无遗。有人形容欧阳询的书法“杂技”,主要是笔法字法要求太高,险绝中求平稳,拿起笔就在控制,容易忽略自然的书写状态,渐渐走入呆板的死胡同。

贾老师欧楷的变通,写出了大欧的另一种面貌,将威严耸立过渡成宽绰松弛,用散淡冲和点破了奇崛崎侧,少了炫技却多了自由。作品中表现出一种综合之美,相比纯正的欧楷要更加丰富,刚柔相济,意蕴兼备,欧的神貌融入了“调味”技巧,做到了和谐统一。视觉上给人一种含蓄、典雅、静穆趣味。可以看出贾老师创作这件作品的心态,循序渐进,不激不厉,将严谨之风过渡成散淡之气是他的成功之处。可想而知,除了熟练的技巧之外,他要花足够时间去打磨!

我是四海易术,一个退休的糟老头子,退休的生活,致力于弘扬传统书法文化,推广有实力的中青年书法家,陈述书法创作者经验和方法,供广大书友参考和借鉴。

2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