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年于是之出演毛主席,毛主席看后托人给编剧带话:我提一点意见

漫步史书 2024-02-01 10:01:11

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有计划把长征搬上舞台的,是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的李伯钊。

作为一个曾经亲身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李伯钊很早就有把长征搬上舞台的想法,只是一直以来没有机会,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李伯钊才有重启了这个想法,她召集了人艺的于村(时任话剧团团长)、海啸共同创作了三幕九场的歌剧《长征》。

不过,李伯钊最大的贡献,还不在于这出歌剧本身,而是创造性的提出了,在歌剧中加入了毛主席的形象。毕竟红军长征胜利,离不开毛主席的指挥。

要知道毛主席老人家那时还在,他对于舞台上出现自己的形象,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态度呢?

1951年初,歌剧《长征》的剧本胜利完成,并由贺绿汀、梁寒光作曲,导演则是李伯钊、焦菊隐、刘郁民。

尽管李伯钊提议在歌剧《长征》中加入毛主席的形象,可究竟让谁来演毛主席,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因为各方面的硬性条件太多,无形当中也卡掉了太多人来出演这个角色。

就在这时,有人向李伯钊建议:

“近来剧院准备上映老舍先生的话剧《龙须沟》,里面饰演程疯子的演员不错。”

当时,饰演程疯子的是北京人艺著名演员——于是之。

提到于是之,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都不知道,可如果要提《茶馆》里的王利发,很多人都会会心一笑。

原来是他。

大多数八零后、九零后的中学课本中,还有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的节选,每次品读这篇文章,都会让学生们看八十年代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剧情电影《茶馆》,而饰演剧中王利发的,就是于是之。

那时于是之的演技已经炉火纯青。

可回到建国之初,于是之那时也才20多岁,演技还在打磨中,让他来出演毛主席,是否合适呢?

李伯钊决定去看一看。

有意思的是,当时之所以有人推荐于是之,主要是因为一件偶然的小事。

于是之那时正在拍摄老舍先生的话剧《龙须沟》,饰演程疯子。“程疯子”这个角色,主要反映的是在旧社会下备受压迫的曲艺人员因为长期的折磨,精神几近崩溃的形象,后来在新社会得到了治疗,重获新生。

对于饰演这样性格复杂的角色,年轻的于是之心里没有多少底气。

当时,《龙须沟》的导演焦菊隐提醒他:

“演员体验生活时,应该普遍深入这一阶级阶层中去观察体验,不要指望一下子找到典型,应该先找到类型,再形成典型。”

既然“程疯子”是民间艺人,那么就应该去找民间艺人去聊,为了演这个角色,于是之记录了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后来总结出来一个结论:

“这个程疯子可能是个旗人子弟。”

所谓“旗人子弟”就是清王朝时期满族人,入关之初清王朝有八旗,构成清军最强大的战力,但随着清朝建立多年以后,八旗子弟逐渐腐化堕落,已经不堪大用。

即便是后来清朝已经灭亡,可这群八旗子弟仍然延续之前的吃老本的习惯,提笼架鸟,抽大烟,平常与人见面拱手作揖,说话拿腔拿调。

为了能像个“旗人子弟”,于是之把自己前额的头发剃掉了一些,留了个背头的造型,这样显得自己前庭饱满一些。化妆以后,于是之拍了定妆照。

那个年代,照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比较模糊,有一张于是之的定妆照,所有人一眼看过去,都觉得像毛主席。

这张照片后来被送到李伯钊面前,李伯钊不由得拍案叫绝:

“像,太像了。”

就这样,饰演毛主席的重任落在了于是之身上。

于是之最初接到这个通知的时候,也吓了一跳,要知道他当年也不过才24岁,表演上欠缺很多经验,更为关键的是,还是饰演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毛主席,太难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歌剧《长征》毕竟是一部群像戏,毛主席的戏份虽然重要,但九场戏中,其实只有第六场稍稍出现那么几分钟,台词只有一句:

“同志们,祝你们成功!”

可这短短几分钟戏,那是不好演的。

对于群众而言,人们不在乎是谁演的毛主席,在乎的是毛主席出不出现,届时这个形象一出现在舞台上,立刻就会引起剧场全体人员注意,所以一点差错也不能有。

在被确定角色后,于是之几乎是立刻马不停蹄的投入到钻研毛主席的日常中,要知道在那个时候,还没有一个毛主席演绎形象的样板出来,一切都要靠于是之自己琢磨。

李伯钊也尽可能的帮助于是之收集资料,他把毛主席写给丈夫杨尚昆的信封拿出来,让于是之钻研毛主席书法,还把珍藏的两本东北版的《毛泽东选集》(解放前版本,要找到可不容易,那时毛选还未正式出版),连同毛主席一些生活照都交给于是之。

1951年4月21日,话剧《龙须沟》演出结束,北京人艺正式宣布歌剧《长征》剧组正式组建,并宣布了演员名单,于是之的名字排在最前面,明确表示,由他出演毛主席。

如果说一开始于是之还能从容面对,可一公布名单,于是之立刻本能的紧张起来,后来他在自己的演员日记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我有一种像是惭愧的感觉油然而生,在这个任务面前觉得自己距离角色是何其远啊!”

从那天开始,于是之开始撰写演员日记,并时时刻刻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对于这次饰演毛主席,于是之也很重视,那时他还没有入党,他打算借着这个机会,向党表达自己的决心:

“扮演毛主席对我是一个学习任务,我将随着对角色的深入,随时检查自己的思想。我已经申请入党了,争取在这次工作中被批准入党。”

不过,因为无先例可循,于是之只能自己摸索。

话说回来,其实在世界范围内,一开始本无特型演员,直至1928年苏联电影《十月》上映后,才正式有了特型演员的说法,当时列宁仍在,苏联人选了一个形象和列宁差不多的人来扮演,意外收获了奇效,从此以后,苏联便有了选用与原型相像的演员来饰演政治任务。

于是之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来入手,可导演焦菊隐告诉他:

“这些应该放在最轻的位置上,最主要的,还是表现毛主席的气魄、了解他的思想,体会他的想法,只要这些做到了,外在动作是很快就能找到的。”

从这天开始,于是之更加发奋刻苦的读毛主席的文章,翻看毛主席的纪录片。

为了能让于是之演好毛主席,人艺还特意去借来一部纪录片,是毛主席到火车站亲自去接来北京参加新政协的宋庆龄先生的影像。

纪录片中有很小的一个片段,是毛主席走路时的形象,为了学好这一动作,于是之没日没夜的刻苦锻炼起来。

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一开始看于是之在院子里大步走路,一部分人认为,学的很像,另外一部分人则角色,于是之走路没精神,病恹恹的样子。

另外还有一段珍贵的录音,是毛主席在49年新政协上的讲话声音,当然那个年代本身没有录音机,所谓的声音,实际上是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灌制的一张唱片,只能用留声机播。

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于是之夜以继日的联系,终于有了一点成就。

不过,更令于是之激动的是,他还借此机会见了毛主席一次。

1951年5月24日,毛主席在中南海勤政殿接见西藏来的代表,当时北京人艺负责军乐队搬走,人艺领导想方设法的把于是之塞在队伍里面,就为他能近距离看毛主席一面。

见到毛主席后,心潮澎湃的于是之当晚回家就写了篇演员日记:

“都说毛主席气魄大,有分量,但这是概念。我觉得,毛主席气魄大主要表现在他给人一种在想更久远事情的感觉,他有一双凝视远方的眼睛。而他的有分量表现在注意力高度集中,假如有三个人围在他身边,他不像我们一样,东一眼西一眼地看,而是先招呼完一个,再招呼一个,握手的时候,眼睛会凝视在你身上,很诚恳的听完你所有的话......”

这次见面,对于是之的演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51年6月17日,于是之首次参加了歌剧《长征》彩排,并在强渡大渡河一幕上台。

自登台表演过后,各方面的意见纷至沓来,多数都是批评的声音:

“手背得太高了,像程疯子”“走路时脚离得太远”“团长报告时就听团长的,不要看谢富贵,那样人就轻了”“上坡前看师长一眼,似是犹疑不定,不好”“年纪太大”“太文了”“没有气魄”“真成了儒将了”,甚至还有人说“眼睛没神”“像刚睡醒”……

于是之没有骄傲,而是静静地听了各方意见。

为了演好毛主席,光是于是之单独排练,就有六七次之多。

李伯钊对这部歌剧很重视,特意请丈夫杨尚昆来现场观看彩排,杨尚昆又把聂荣臻也一起拉到了现场。

1951年7月6日,于是之第二次彩排,杨尚昆、聂荣臻在现场观看,当他们一见到“毛主席”上了台,脸上的笑意那时盖也盖不住。

演出结束后,杨尚昆、聂荣臻也给了点现场感觉:

“走路还是挺有韵味儿的,就是湖南口音不太像。”

7月21日,于是之又一次彩排,这次许多中央领导人都来观看,于是之记得很清楚,有彭真、聂荣臻、肖华、刘亚楼、胡乔木、李富春等,他们又给了不少意见。

于是之更加抓紧打磨人物的精髓,赞许的人越来越多,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少,于是之饰演的毛主席,终于得到了内部人员的一致认可。

1951年8月1日,歌剧《长征》公演,毛主席没来观看,但在现场,周恩来、刘少奇、朱老总都坐在第一排,一直到第六场戏,于是之定了定心神,走向舞台,面对“十八勇士”沉稳地说了一句:

“同志们,祝你们成功。”

台下观众掌声雷动,纷纷流下激动的泪水。

不过要说明的是,歌剧《长征》创作时间很短,而且只有九场戏,因此只能抓一些特有的故事做集中体现,但因为主线人物分散,剧情上很单薄。

可即便如此,看过的人纷纷拍手称赞,特别是于是之饰演的毛主席,一下子就走进了大众心里。

毛主席虽然没来看,但是也听说了这部歌剧中有自己,后来有人把于是之的剧照递到了毛主席桌案前,并告诉他:

“就是《龙须沟》饰演程疯子的演员演您!”

之前毛主席看过《龙须沟》,对这部话剧印象很深刻,特别是演“程疯子”的演员,毛主席还故意开玩笑:

“干革命就是疯子嘛!”

不过,毛主席一直没抽出时间去看,一直到1952年6月,才被杨尚昆拉着去了现场看了一遍。

于是之也很在意毛主席的意见。

毛主席并没有对于是之饰演自己提出意见,而是托李敏特意去给李伯钊带话:

“我提一点建议,写革命,写长征,都很好,但不能那我毛泽东当活菩萨。党内有那么多好同志,还有很多人牺牲了生命,就拿长征来说,大小380余次战斗,有几个方面军、还有那么多领导同志,要写就写方面军,没有他们,我毛泽东独龙就能下雨吗?”

李伯钊后来采纳了这个建议,并收集史料,对剧本做了大篇幅的修改,直至1981年才完成剧本,李伯钊为这部歌剧更名为《北上》。

不过,这也都是后话了。

于是之后来谈到1951年时,也称这一年对自己很有意义,上半年出演了话剧《茶馆》,下半年就出演了歌剧《长征》,饰演的还是毛主席。

当然,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于是之饰演的毛主席各方面细节还是难以经得起推敲,不过这也和所处时代有很大原因,不过能让毛主席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1978年,于是之在故事片《大河奔流》中,第二次饰演了毛主席。

有意思的是,时隔五十年后,曾有不少人去调查考证,第一个出演毛主席的人是谁。因为年代太久远,于是之1951年出演过毛主席的事儿反倒不为人所知。

2003年3月15日,《中华读书报》上刊载一篇文章,文章称于是之不可能在1951年饰演过毛主席,因为那时毛主席还建在,认为这个故事是编造的。

不过,于是之还没来得及出面,一个月后,《中华读书报》上就又刊载了一篇文章称,不少当年看过1951年歌剧《长征》的老人回忆,他们的确是看到了舞台上出现了“毛主席”,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更有不少人拿出了当年收藏的演出说明书,里面清清楚楚的写明了:

于是之饰演毛泽东。

不少人都打电话去向于是之求证,于是之也都做了答复。

这一下才彻底真相大白。

5 阅读: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