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前,粟裕决定提前2天发起战役,饶漱石:要不要先请示

漫步史书 2024-04-02 09:57:53

1948年10月30日,时任华野前委代理书记的粟裕正在为接下来淮海战役紧张忙碌的时刻,时任华东局书记、华东军区政委的饶漱石拿着封电文急冲冲的来找粟裕。

粟裕接过电报一看,心里也“咯噔”了一下,原来这是封批评电文:

“自中央子虞电至今已有9个月,未寒电至今已有两个半月,华野前委书记对于执行中央请示制度,及在军队中开展反对无纪律无政府的状态,反对事先不请示,事后无报告,经验主义与游击主义的恶劣作风,至今没有表明态度,亦未申明理由,在此问题上失去主动性,落在一切兵团之后,实属不合……”

老实说,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毛主席对粟裕从来就只有包容,像这样措辞严厉的批评,几乎很少见。

更重要的是,这份电文是批评粟裕,理当直接发给粟裕本人,但这份电文后半段,却点名要饶漱石去转达,并处理这个问题。

当时淮海战役在即,一切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中央军委以及中野首长都致电华野,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毛主席对粟裕发来一封批评电文,确实有些让人疑惑。

要知道就在6天后,粟裕就下定决心,将淮海战役原定的日期提前两日举行(又是事前不请示),饶漱石当时就劝,不如给中央写个检讨报告,粟裕只是回了一句:

“这个检讨报告迟早是要写的,等打完这一仗再说吧。”

既然要聊这封批评电文,自然答案还是要从电文中去找,毛主席电文中所提到的“子虞电”、“未寒电”,这两份电文其实主要讲了毛主席对全军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指示,即“目前工作的中心一环,就是加强纪律性”。

到了1947年年底,经过一年多的外线作战,中国革命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就是在前方战场接连不断地取得胜利之际,毛主席针对全局提出了三个方向的战略:

“政治上,要有适当的政策,团结朋友,孤立敌人;要广泛宣传,揭露第三条道路的反动本质,不为所惑。军事上,要干脆利落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不能久拖不决。外交上,既要对帝国主义干涉有准备,不惧怕,同时也要尽量避免造成口实,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也因为形势的变化给党的工作转变也提出了紧迫要求,即使党的干部在政治上更加成熟,毛主席敏锐的抓住了核心,即纪律建设。

至1948年9月8日,毛主席在西柏坡主持召开“九月会议”,再一次强调了全党加强纪律性和统一集中问题。

也就是在“九月会议”期间,辽沈战役打响。

在毛主席看来,党的纪律建设是事关将来革命走向胜利,乃至新中国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

即“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那么,这和华野以及即将发起的淮海战役,有什么关系呢?

之前我们聊过很多华野的故事,也了解华野打过很多胜仗,但在这些胜仗里,我们很少去谈有什么问题,或者说之前我们也聊过一些问题,但是却很少具体的娶谈。

比如华野打仗消耗大,后勤负担重等等。

要系统的来阐述这个问题,就必须从组织构成说起。

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在军事指挥上采用的是三级指挥体系,比如在一个战略区设中央局(小的战略区或者根据地设中央分局),代表中央行使党政军权。

中央局或者中央分局下设军区,就是属于第二级指挥机构。而之后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执行大兵团作战的战略,又抽调军区主力组成野战军。

即:中央局或中央分局——大军区——野战军

一直到解放后的一段时间,这个三级指挥体系还一直都在,一直到1954年,中央决定取消大行政区,所属的中央局、中央分局才全部撤销。

所以我们谈的一野、二野、三野、华东局、中原局等机构,从以上描述中,大致上就能区分一点。

当然,为了实行党政军一元化指挥,中央局书记有的兼任军区司令员、政委,有的还兼任着野战军政委。

在这一点上,四大野战军虽然各有不同,但整体上都是遵循以上的规定。

华东野战军的不同之处,其实是从他们建军一开始就存在的。

1945年,罗荣桓率领山东八路军到东北后,陈老总率领新四军北上山东,后来以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不久后成立山东野战军,而留在华中的就成立了华中野战军。

1945年9月,根据中央指示,华中局与山东分局撤销,合并成立华东局(当时另外设了华中分局)。不过因为地处南北,当时山东军区与华中军区并没有合并,所以所属的两大野战军也并没有合并。

一直到1947年1月,两大野战军才正式合并成华东野战军,两大军区也合并成华东军区,属华东局领导。

华东野战军成立以后,问题也就出来了。

之前因为泗县战斗失利,陈老总在军事上似乎有不足之处,相反原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在苏中七战七捷,所以后来两大野战军合并以后,陈毅、粟裕作为野战军首长进行了分工,即陈毅负责政治上,粟裕负责军事上。

陈粟配合在军史上一直是佳话,我们之前聊过不少,这里不再多谈。

粟裕在军事上的能力毋庸置疑,但因为资历浅的问题,在华野的指挥一直谈不上顺畅,相比之下,陈老总资历老、威望高,在华野能压服众多性格迥异的将领。

这也是粟裕为什么要强留陈老总在华野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华野各部队本身问题也不少。

1947年7月,华野分兵后,一纵、四纵出击鲁南,结果仗打的不顺利,出现了纪律败坏的情况,以至于被老百姓骂是“三子部队”(一到宿营地就抢房子、打枣子、抓鸡子)。

尽管有部队作战损失大,吸收的俘虏兵、新兵太多导致的因素,但华野部队在群众纪律问题上,显然做的是有缺憾的。

华野“七月分兵”前,多数时候都是在根据地内作战,有老百姓帮持,打仗很顺利(这也是华野打仗太吃后勤的根本原因),所以部队这些问题没有显现出来,然而跳转外线作战后,人生地不熟,老百姓也不支持,脑子里那根紧绷的弦松了。

1948年3月,华野在驻濮阳期间进行了整训,目的也是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当时是为了渡江作战做准备,后来在粟裕建议下取消了),朱老总还专程赴濮阳视察整训的情况。

事实上,当时中央刚发出了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以及部队加强纪律建设,显然华野在濮阳整训也有贯彻中央这一指示的意图。

不过,濮阳整训期间,参加的部队只有原定渡江作战的一、四、六纵,而华野其他部队其实并没有参与。

也就是说,从根子上看,华野的问题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一个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在济南战役期间。

济南战役是华野自“七月分兵”以后,所有部队首次联合作战,从一开始整合作战就不利。

首先是宋时轮抢主攻的情况,因为十纵过去一直打阻击战,光啃骨头不喝汤,所以宋时轮强烈要求济南战役时打主攻。

其次,宋时轮本来在曲阜会议上已经抢到了主攻任务,但半路上又撂挑子,旧事重提1947年“七月分兵”后,十纵在黄河边上掩护刘邓大军南下,吃了邱清泉的亏后擅自北撤一事。

当然,严格意义上来说,宋时轮当时并不是擅自后撤,是奉了指挥外线作战的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的命令,这件事情宋时轮的确是受了委屈。

可宋时轮不应该在大战前夕旧事重提,还以此为借口闹别扭,中途无组织无纪律的退出会场。

后来整个济南战役其实打的也不是按照一开始的计划,因为粟裕原定方案是“围城打援”,打援的兵力要大于攻城的兵力,以吸引徐州的国民党军北上,可因为济南战役打的太快,杜聿明率领援军北上到一半就撤回去了,打援没有打成。

也因为济南战役时华野出现的种种问题,毛主席深感焦虑。

当时,淮海战役的计划已经被提出,甚至这一仗有可能成为决定性的关键一战,毛主席就更不容许些许的疏忽。

1948年9月27日,中央把“九月指示”的精神传达给华野,要求华野加强纪律性的建设。

1948年10月5日,华东野战军前委召开扩大会议,会上代司令员兼代政委以及代前委书记粟裕并没有主持会议,而是由时任华东局书记的饶漱石来主持。

显然,以饶漱石的身份,在华野、华东军区乃至于整个华东解放区,分量都是足够的。

毛主席对加强华野纪律建设的问题很重视,甚至计划推迟即将举行的淮海战役:

“为使你们的会议开得更好一些,时间可以有七天到十天,而执行淮海战役的时间推迟到十月十五日以后。”

不过,就连毛主席也没想到,这次华野前委扩大会议,开了十九天,一直开到月底,当然到会议最后几天的时候,就已经转为制定淮海战役的具体方案与计划。

大概也是因为这次会议开的时间太长,毛主席在西柏坡等等的有些焦虑,所以才在10月30日专门给饶漱石发了封电文询问。电文里虽然明确表达了对华野前委的不满(也可以说是对粟裕批评),但毛主席心里很清楚,华野问题的根源也并不仅仅只是因为粟裕一个人。

另外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华野在针对淮海战役上,仍然有不同的意见。

当时,时任山东兵团副司令员王建安(司令员许世友因病休养)曾提出建议,以兵团为作战单位分派任务。

表面上去看没什么,但实际上里面大有文章,当时华野的兵团建制虽然是属于临时,但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分开作战,已经形成了三个大的集团。

比如以许世友、王建安为主的山东兵团,以粟裕、张震为主的华野一兵团(一四六三个纵队),另外还有苏北兵团。

王建安的意思是,在接下来的大战中,各大兵团维持建制,而是集中作战,便于指挥

可粟裕高瞻远瞩,他已经很清楚华野下辖几个纵队的脾性,打如此大规模的战役,必须要针对各大纵队的特性来安排,比如擅长攻坚的全部去打攻坚,擅长阻击的全部去打阻击(像十纵擅长打阻击,却在济南战役打攻坚的情况),个体要为集体服务。

王建安的建议,后来未获得采纳。

在淮海战役前夕,毛主席对华野的作战方案也很关注,所以他几次电示粟裕,询问各部队的安排情况,以至于有些措辞有些严厉。

毛主席虽然远在西柏坡,但对整个大局却看得很细致,也了解粟裕的处境,见华野仍然有争执,所以直接从中干预。

毛主席电示粟裕,要求粟裕、谭震林火速从济南赶赴一线指挥,而后方事务全部交给饶漱石负责。

接了毛主席的电报,粟裕二话不说,直接飞奔至一线,因为车开的太快,翻到了沟里,毛主席得知这一情况,又关切的指示:

“粟裕指挥位置必须后撤5公里。”

1948年11月6日,距离原定计划还有两天的时候,粟裕突然决定提前发起淮海战役,饶漱石并不怎么了解军事上的事,因此为粟裕很是担忧,他觉得之前毛主席批评过华野战前不请示的问题,这次擅自做主,担心他挨批评。

可粟裕与毛主席虽然见面不多,但在军事上两人彼此心心相印,是以淮海战役后来提前两天开打,毛主席后来也没再过问。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