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光景须臾,忽而冬至。
有人一炉火,一壶酒,与亲友笑说着年末的喜悦。
而有人则一盏灯,一窗雪,孤身暗诉着万般感慨。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想必在说到这里的时候,有不少人都会想起白居易的这首小诗。
四句浅语,尽显白居易宦游于他乡的心情与形象,那味乡愁与孤独,沧桑了岁月,也沉重了人心。
走进古诗词,在诗行的平仄间,听诗人之吟哦,品人生之叹息;诗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也是白居易的一首诗。
这首诗与《邯郸冬至夜思家》相比,虽然风格也很凄凉,但又因为内容的走向有所不同而显得更加沉郁,让人读后颇受触动。
冬至夜
唐 · 白居易
老去襟怀常濩落,病来须鬓转苍浪。
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
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
今宵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托孟光。
根据内容来看,此诗也该是作者写于宦游期间。
当时的作者年事已高,加上抱病在身,所以在异乡寒冷的冬至夜里,他的内心便不由涌现出无限感慨。
笔落诗成,如雪寒凉。
诗的首联从虚象出发,以比较鲜明的方式表达出了作者的心境:老去襟怀常濩落,病来须鬓转苍浪;年老后的心情往往会变得寂寞失落,生病以来,鬓须之间也增添了许多白发。
人生最残酷的现实莫过于生命的老去,而一个人最不想面对的,也莫过于身体被疾病缠绕。
但是,这两种糟糕的境况又偏偏是作者当时正在经历的,所以“濩落”“苍浪”两个词就显得异常到位,它们非常精准地把作者真实的内心感受鲜明而有力地表达出来。
那么作为读者的我们,在初读首联的时候,也无不受之感染,心情不由变得低沉就不少。
在颔联中,作者又更加具体地对自己的心情和形象做出描写: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灰冷的心情还不及那炉中微弱的火苗,鬓间的白发简直要比那砌下的霜雪还要多。
何为“濩落”,何为“苍浪”,通过颔联的补充,可谓让读者得以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感知。
而颔联之所以有此效果,当然与作者所运用的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是分不开的。
作者将自己的心灰与炉中“火”做对比,将自己的“鬓雪”与砌下“霜”作对比,从而使得抽象的内容具相化,把自己的心灰之冷和鬓雪之多体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明切题目,与此同时也交代出了作者当时的生活处境: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居住在三峡以南最偏远的地方,又逢一年中最长的冬至夜。
寒冷的冬天,家无疑是每个人心中最温暖的向往,所以漂泊于千里之外的作者也难免会涌现思乡的情绪。
“最远”一词表面看是在形容空间距离,实则它更是对作者落寞心理的一种映射。空间距离上的遥远,让作者这位游子更觉归家无期,更觉乡思难耐。
同样,这句“一年冬至夜偏长”又从时间上角度再次反映了作者的心理。冬至夜本就很长,但因为作者孤身一人面对这寒冷的夜晚,所以它对于作者来说便会显得更加漫长难熬。
而从一个“长”字上面,我们又不难看出,作者在冬至夜里一直处于无眠的状态。通过这层分析,作者心理与形象方面的孤独与落寞之感又得以加倍的体现。
“今宵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托孟光。”;今夜觉得房间很冷,所以坐在这里欲向妻子索要御寒的衣服。
“冷”在描写天气的同时,也写出了作者身心上的寒冷,它在诗中所起的作用与颈联中的“远”“长”是相同的。
作者之所以感到寒冷,除了天气的原因,当然还因为诗于前面所提到的年老、身病、路远方面的原因,尤其更在于作者孤身羁旅于他乡的原因。
不过最后一句倒是于无限寒冷中,给予了此诗一份温暖,也给予了作者一份温暖。
孟光,东汉初年人,汉隐士梁鸿的妻子,是古代贤妻的典型。作者在这里以孟光代妻子,充分说明妻子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与美好形象。
在最无助的时候,作者在妻子身上寻找到了一丝安慰,也在妻子身上找到了家的温暖与归属感。
尽管妻子不在身边,尽管寒衣暂时没有,但这份希望与念想,却也无声地化解了作者心头的些许寒冷。
而不得不说的是,尾联的最后一句又让冬至夜的作者更显孤独,让整首诗的情感色彩更显沉重。
乡心万里无归处,一盏孤灯照夜长;读完一首,百感无心。
追逐诗词之脚步,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期精彩不见不散。